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园地
学术园地

重新平衡中国经济的蓝图(2)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尼古拉斯·拉迪 尼古拉斯·博斯特 作者:admin 责编:

    域外传真
    本文是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2013年2月发表的第PB13-02号政策简报,作者为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和政策分析师尼古拉斯·博斯特(NicholasBorst)。作者认为,中国领导人对中国目前的经济模式的认识是正确的,过去10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基于超高水平的投资和对私人消费的全盘压抑,它所导致的资本密集型增长模式没有造成消费和就业的充分增长,反而在国民经济中积聚了严重的畸变。要摆脱过去10年的过度发展并使中国经济走上更可持续的增长之路的愿望是经济重新均衡的核心目标。现编译整理出来以供参考。

    汇率

    与2007年—2008年的峰值相比,尽管目前中国经常项目顺差显著收窄,但仍处于较高水平。由于中国长期存在着经常项目巨额盈余,汇率市场化改革肯定会引起人民币升值。不过,人民币升值将从两个方面促进再平衡。一方面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出口商品更加昂贵、进口商品更加便宜,于是,出口增速下降,进口增速上升,贸易顺差减少。同时,人民币升值还会减少出口导向型制造业部门的盈利,增加服务业部门的收益,从而促进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更加灵活的人民币汇率意味着政府减少干预,这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条件。

    2004年以前,中国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这一政策行之有效。那时,美元持续升值,人民币汇率相对其贸易伙伴国的货币也呈升值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从1995年到1999年,中国贸易顺差的平均年增长率仅为1.9%。

    自 2001年 2月起,美元开始贬值(Lardy,2012),中国政府未能充分注意到美元汇率的这一方向性变化,没有改变人民币汇率在8.28水平上钉住美元的政策。因此,相对于中国贸易伙伴国的货币而言,人民币持续贬值,贸易顺差大幅上升。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以更大的力度进行干预,维持了严重低估的人民币汇率水平。

     2005年7月,中国进行第二次汇率改革,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1%,并且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是,中国的贸易顺差仍然强劲增长。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一情况表明中国的贸易顺差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并不敏感。我们不同意这一看法,实际上,中国贸易顺差占GDP比重大幅上升,主要是基于两方面原因:第一,如果说人民币应当保持1994年—2000年的平均升值幅度(相对于其贸易伙伴国的货币),那么,2005年的人民币汇率明显低估了。第二,由于人民币汇率严重低估,2005年人民币汇率一次性升值2.1%以及此后的小幅升值都不足以减缓中国贸易顺差在2006年和2007年快速增长的势头。从2008年秋季到2010年夏季,出于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担忧,中国再次实行了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造成贸易顺差急剧扩大,外汇储备迅速积累,如图1所示,到2011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总量超过3万亿美元。

    自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30%左右,2012年,受人民币升值以及主要出口市场(尤其是欧洲)经济衰退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由2007年的10.1%大幅下降到2.6%。由于经常项目顺差减少,2012年前三个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减少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此前,从2007年到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平均每年在外汇市场购买外汇4350亿美元,而2012年前三个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的购汇数量只有640亿美元。从整体上看,2012年人民币汇率已经初步呈现双向波动的特征,有时,中央银行甚至通过在外汇市场出售美元的方式防止人民币贬值。

    尽管2012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更加市场化。不过,中国政府的外汇市场干预仍然存在。只是在2011年下半年,由于中国经济减速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人民币汇率造成了下行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随着世界经济恢复,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可能再次出现。数据表明,此前,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弱化,中国金融机构的外汇存款迅速增加,从2011年3季度到 2012年 2季度,外汇存款增长了58%,达到1487亿美元。但是,2012年下半年外汇存款的增长趋势骤然停止,市场关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再次强化。

    根据克莱因和威廉森 (Cline andWilliamson,2012)关于中国均衡汇率的分析,尽管中国贸易顺差减少,人民币汇率仍被低估。同时,未来10年,如果人民币汇率“有管理”的升值幅度赶不上中国生产率的提高步伐,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的程度将进一步扩大。

    能源价格

    第三种必须纠正的扭曲是能源价格。中国政府对电力、汽油和其他液态燃料的价格管制,是对中国工业部门的隐性补贴,中国工业部门消费了三分之二的能源。而这种补贴是以牺牲服务业为代价的,并且形成了资本密集型的增长模式。取消对能源的价格补贴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高工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汽油和其他液态燃料的价格扭曲,主要表现为中国发改委控制石油价格和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即当国际石油价格连续22个工作日涨跌幅超过4%时,将调整国内石油价格。出台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内油价免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但问题在于,中国发改委限制石油企业根据原油价格变动来调整精炼石油产品的价格。即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每桶80美元时,按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原油价格超过每桶130美元时,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采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零售油品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由于这些限制,当原油价格居高不下时,石油公司的炼油企业将出现亏损。中石化和中石油在2007年、2008年、2011年和 2012年上半年都报告其炼油业务出现亏损。这些亏损出现的时点,正好是原油价格高于80美元阈值的时候。

    电力部门也同样存在价格扭曲。根据中国发改委的定价机制,如果煤价在6个月内的增幅超过5%,将提高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然而,如同油价的形成机制一样,当煤价上涨时,中国发改委并不愿意因此而调整电力用户支付的电价。即使发电企业可以向电力销售企业提高收费,电力销售企业也不能根据自己成本的变动来调整其最终用户的价格。 2007年、2008年、2010年和2011年,当煤价上涨时,中国发改委并没有通过提高电价来抵消原材料成本的上涨,结果造成热电生产企业利润减少。例如,2011年,占装机发电量一半的5家最大的热电生产企业报告其电力生产总共亏损151亿元(中国电监会,2011)。这种亏损是对电力用户的直接补贴,考虑到电力生产企业的资本回报率接近于零,实际补贴的金额更大。即使将政府补贴和其他业务利润也考虑在内,五大电力生产企业报告的利润只有 185亿元,资产回报率仅为0.61%。制造业消费了中国电力的四分之三,这些大型电力企业的低资产回报是对制造业的间接补贴。即使按照资产回报率5%的标准,仅2011年,电力企业就少向其最终用户收取了1334亿元。

    无论是电力还是液态燃料行业,由于不能根据原料成本变动来调整价格,让企业承担亏损或低回报率,造成能源密集型行业(主要是制造业)比服务业更加有利可图,结果是工业制造业投资上升,服务业投资下降。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服务业增长迅速,服务业占GDP比重平均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2002年达到41.5%(图2)。然而,从2002年到2011年,中国服务业增长不到两个百分点。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大约要低10个百分点。是能源价格的扭曲形成了资本密集型的增长模式,以及资本高回报、劳动力低回报的现象,使得工资占GDP比重下降,降低了消费能力,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 (编译:王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