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 > 学者发言
学者发言

数字技术赋能城镇化:主要特点与关键举措时间: 2019-11-25信息来源:老凤清声 2019-11-18 作者:范恒山 责编:qgy

编者按


2019年11月8日,2019年第十届财新峰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并做《数字技术赋能城镇化:主要特点与关键举措 》的主旨演讲,现将演讲全文刊发如后。


新一轮的城镇化或新型城镇化的特质体现在很多方面,如以人为核心、生产生活生态协调融合、体现多元目标组合的高质量发展等,然而基于大数据等赋能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注重哪些方面的建设,我就此谈一些看法。

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正在深入发展,一大批新型与先进技术如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竞相创立并加速向各领域各方面广泛渗透。城市作为由多类元素、多种动能联接耦合成的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作为承载人口、资源、产业等的空间单元,既依托每一个具体的构件或元素而接受大数据等的洗练与锻造,也在整体上生动体现出这些新技术的影响与要求。因此,新一轮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所塑造出的新城镇带有了一些明显的特点。


新型城镇这一典型的特征是所谓数字化。在城镇光鲜亮丽、高端大气的建筑外表之下,隐藏的是一个立体的、灵动的数字化系统。数据资源成为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全要素数字化转型成为了基本的要求。决策谋划以数据为主要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靠数字化推动。数字化系统带给城市的是管理和运行的全方位创新,而这种创新构成了数字化所开启的重大时代转型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革命性转变的一个重要内容。

与城市数字化融为一体的是城市智能化或智能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智能化是数字化的直接体现,依托数据赋能或依靠数字化支撑的城市,不仅更绚丽而且更精致、不仅更大气而且更高效、不仅更具活力而且更显温馨。得益于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支持,资源要素的流动更加通畅快捷、其配置更为精当合理;城市功能结构更加全面并更趋协调、城市治理更为严谨精细且更接地气、更通人心。数字技术也能帮助决策者基于现实基础与发展潜能对未来做出更合理的前瞻和更科学的规划。有鉴如此,这样的城市必然是不断创新和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也一定是高质量发展和充满强劲竞争力的。它不仅能使人赏心悦目,也能激励人献身出力。


基于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强大功能,它们的渗透会带来城镇的重塑或脱胎换骨。因此,数字技术与城镇的融合变成了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或显著标志,这同时意味着体现这种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不简单是一种技术活动,而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花大力气推动还要把握正确的路径、着眼于解决关键的问题。


从路径上说,要努力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和与问题导向统一。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按照当前发展的需要、依据自身拥有的潜能,设定符合规律的务实而又高端的发展目标,相应制定实施规划,明确推进思路和操作路径。当下,则应紧扣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克服制约发展的瓶颈环节,采取扎实有力的措施。在操作上,要坚持由点到面、由易到难、由基础到框架、由枝干到内容,一步一步推向深入。


二是坚持市场与政府结合。注重两轮驱动,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全面调动和激发社会推动融合创新的热情和动能。必须认识到,没有市场机制的充分作用和社会各界的全面参与,数字城镇化就会缺乏活力和创新力,必然是快不起来、深不下去。另一方面要科学发挥政府的作用,切实体现政府部门的有为担当。也要认识到,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卓越工作,是有效克服各种障碍,保障融合创新持续推进、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是坚持开拓与治理并重。应顺应科技创新的要求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努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以数据或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城镇化的水平与质量。与此同时,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优化治理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健全法制、强化科技运用等手段,强化和改善城市治理,使城市形神兼备、软硬皆优,效率公平并在、富足与幸福同行。


推进以大数据或数字技术支撑的城镇化,应着力抓好这样一些关键方面:一是全面形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设施,强化城市数字化建设载体。二是统筹数据平台开放建设和相关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社会数据资源协同开发、高效集成与相互开放,形成互联互通的大数据体系。三是以建筑智能化和产业数据化为重点,全面推进城市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使城市发展体现为数字经济与智慧社会的发展。四是打造数字政府与智慧政务,推动数字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营、治理和服务等领域的全面运用。五是统筹包容创新与风险防控,完善大数据发展和数字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效率与规范、开放与安全的有机统一。六是优化政策体系与社会环境,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相关基础设施与建筑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的便利性和低廉化;破除一切不利于数字化、智慧化建设的瓶颈障碍,最大限度的激发社会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七是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借鉴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在更大范围内利用和配置数字资源要素,助力自身质量提升。八是适应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探索建立科学、务实的数据资源和数字城市的标准、统计、监测与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