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经济 > 长江上游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专著连载

长江上游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专题报告之一: 长江上游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可行性研究第四章时间: 2018-11-13信息来源: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肖金成等著 责编:柳敏 宋涛

四、长江上游经济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尽管长江上游经济区九个地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凭借自然地域联系,已经初步形成产业分工、交通设施、商品流向等方面的区域经济联合体,然而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分割、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还没有真正成为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体化经济区域。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一体化,还需要不断的改革和探索,消除阻碍该地区实现一体化的不利因素和体制上的障碍,促进生产要素在地市之间的合理流动,实现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一)克服行政壁垒,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

长江上游经济区九地市分属三省一市,行政管理体制分割的问题比较突出,行政协调成本高,对区域发展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推动该地区要素市场一体化的目标就是克服由行政区域分割造成的各自为政、地方市场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促进该区域市场要素既合理又有效率的流动和配置。当然,要素市场一体化并不是提倡该区域的无政府状态,相反一体化是离不开政府参与的,但政府的参与必须是基于行政性力量对市场规范共识的基础上,即通过市场的一体化,扫除行政壁垒,促进区域内部要素的流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最终形成统一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推动该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具体思路如下:(1)在区域内实现物流管理的一体化,即实现交通运输的无障碍连接,跨区域的旅游线路和运输企业工商注册及运营不受区域限制;(2)在区域内实现要素准入制度的一体化,即实现检疫检验、工商登记、海关通关、技术标准、管理制度、区域政策的统一和规范;(3)在区域内实现资本市场建设的一体化,即覆盖经济区的产权市场、股权市场和多样化金融市场统一建立。

(二)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利益共享

由于资源、交通、环境、劳动力分布等方面的差异,长江上游经济区的各个地市在一体化过程中对利益目标的预期、对利益目标的实现手段上均是不同的。如何通过建立一体化的区域发展框架达到利益共享,这是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长江上游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机制应表现为:第一,是基于追求该区域共同利益这一合作原则之上的,同时也是建立在分享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合作行为,地方政府只有选择合作策略才能增进和分享共同的利益;第二,一体化是一个管理平台和管理机制,通过一体化这样一个平台,地区间就有了一个商讨和协调各地区利益目标的机制和对话框架,进而有利于促进区域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利益协调机制建立的具体思路为:首先,对九个地市进行功能定位,明确各个地市优先发展、重点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的产业,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内各个产业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促进九个地市的发展共赢;其次,调整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结合各个地市的功能定位,将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社会稳定、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起来进行地方政府的政绩考评,淡化经济导向。在重点开发地市要做到就业优先,在禁止开发的地市要做到环境优先;第三,打造经济区内统一的对外招商引资平台,对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业,在税收、用地、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第四,创新财政激励机制,充分运用专项、补贴、转移支付等政策工具,引导信贷和社会资金,加大对科技创新产业的支持力度,采用补贴、奖励等方式对淘汰落后产能给予财政支持;第五,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如实行差别电价、对淘汰类产业限电、现代服务业与工业用水、电、气同价等等。

(三)以基础设施一体化为突破口,促进经济区协同发展 

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基本架构,交通、港口、通讯是推进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基础,也应该是区域一体化规划的核心。没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不仅可能使现有的资源和设施空置或浪费,而且也会极大地制约地区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提高区域内的物流成本。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实现必须是基于区域一体化的平台,只有各个地区在一体化问题上达成共识,才能减少断头路,降低地区间的交通成本。长江上游经济区地处丘陵地带,在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投入成本较高,这更加有赖于一体化的区域合作。

长江上游经济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目前规划与在建的铁路项目有八条,规划与在建的公路有四条(见表1-3),建成后会大大缓解该区域的交通紧张状况,有利于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但仅有这些交通设施建设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还远远不够,未来长江上游基础设施一体化的重点有三:其一,加快规划和建设连接各城市的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构建长江上游经济区一小时通勤圈;其二,充分发挥长江航运的优势,利用长江航运将沿岸各个城市连接起来,降低运输成本,当然这有赖于航道等级的提升和吞吐量的扩大;其三,加强国、省干线公路和重要城镇过境线的升级改造,努力提升城市之间、市与县、县与县、县与村、村与村的公路标准,构建多功能、高水平的公路网络体系。

(四)加快产业分工一体化,提高区域竞争力

区域整体竞争力归根到底在于产业的竞争力,而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区域产业优势的形成。因此,区域内各地市必须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出发,统一制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产业发展战略,加强各地方政府间的协调,为企业间的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通过竞争实现整合,逐渐形成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区域性产业网络,进而形成整体优势,提高整体竞争力。

目前长江上游经济区产业集聚特征显著,未来在一体化的进程中,应通过进一步强化以资源为导向的基地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川南地区的重要基地有:一是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如四川省内江市的钒钛制品基地;二是工程机械制造基地,如泸州的大中型全液压汽车起重机、挖掘机制造中心,以及自贡的锅炉制造企业集群;三是化工、轻纺工业基地,如泸天化集团的尿素生产厂和油脂化工基地,宜宾天原集团的氯碱化工产品生产基地,以及自贡的井矿盐、两碱和全国有机硅、有机氟、环氧树脂系列产品;四是食品饮料基地,如宜宾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生产基地;五是再生资源利用基地,如内江的西南最大的再生资源产业基地。

黔北地区的重要基地有:一是煤电生产基地,即以毕节为轴心,围绕贵昆铁路,形成织纳煤田、宣威煤田、富源煤田、毕节等的煤炭生产和电力生产;二是钢材生产基地,以六盘水的水钢为中心,形成钢材生产、钢产品加工;三是运输机械制造基地,如毕节的力帆货车生产基地;四是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如六盘水和毕节的马铃薯生产和中药材生产。

(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长江上游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意味着劳动力在区域内的流动能够享受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表现为:其一,在公共服务对接方面,经济区域内能够做到各项公共服务无缝对接,如建立区域转移接续的养老保障体系,实行医疗卫生服务的一证通;其二,在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方面,同一经济区域内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方面能够享受均等化的待遇,如开通跨区域的公共交通,取消通信异地漫游和长话费,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评价标准和征信平台。通过公共服务一体化,各个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能够享受到均等化的服务,这对于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推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保障社会公平,降低地区贫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加强资源环境治理的一体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长江上游地区作为以资源为导向的区域,其经济的潜力、起飞和后劲在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就面临资源开采、洗选、加工、载运等过程所造成的不断加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如六盘水煤炭开采所引起的大气和水体污染、川南地区严重的酸雨污染、毕节市严重的水土流失等。在未来的发展建设中,生态环境的治理离不开一体化的综合治理。只有通过构建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产业的合理组合、布局、配套和衔接,才能达到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七)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增强辐射周边地区的实力

在一体化发展中,长江上游经济区的空间布局将依托九个城市和长江黄金水道、主要陆路交通干线,形成以九个城市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空间布局。

由川南、黔北和滇北组成的长江上游一体化区域除接受成渝经济区的辐射外,也应具备辐射周边的实力。统计数据显示,该地区县级行政单元82个,城市9个,其中特大城市1个;总人口为6252.48万人,占四省市人口总数的32.63%;地区生产总值为18777.75亿元,占四省市经济总量的20.7%;人均GDP为30032元,高出四省市平均水平2666元。该区域九个城市的经济规模大体相近,中心城区之间直线距离较近。在一体化的过程中,随着各个地市集团意识和协作意识的增强,将会形成一股更加强大的合力,发展成为长江上游具有活力和实力的又一个增长极,且具有辐射周边地区的实力。从近距离看可辐射到攀枝花、遵义、康定、西昌等城市;从远距离看,可辐射到西藏、甘南、陕南、鄂东、湘西、广西、广东,甚至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利用长江黄金水道,沿长江可联系长江中下游沿线各个口岸,直至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