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镇化
城镇化

大农业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策略时间: 2016-04-12信息来源:杜立柱 朱明 作者:hjr_admin 责编:

——以哈尔滨市大用镇规划为例
 
        [摘要]以市场为导向,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大农业模式是我国东北地区未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对大农业模式发展的基本条件以及基于大农业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从区域角度出发,提出基于大农业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策略,并结合哈尔滨市大用镇规划实践进行进一步探讨,以期为其他大农业地区的规划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农业;新型城镇化;规划策略;规划实践
        [文章编号]1006-0022(2016)01-0040-05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杜立柱,博士,特任研究员,注册城市规划师,现任职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朱明,注册城市规划师,现任职于哈尔滨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Big Agriculture New Urbanization Strategy: Dayong Town, Harbin Example
Du Lizhu, Zhu Ming
        [Abstract] Market oriented big agriculture with coordinated industries is a necessary development trend for the northeast region of 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dition and big agriculture urbanization model, raises new urbanization strategy from regional viewpoint, and makes further studies in Dayong town planning practice.
        [Key words] Big agriculture, New urbanization, Planning strategy, Planning practice
 
        0 引言

        2012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颁布实施,新型城镇化由此成为引导我国城乡发展的国家战略。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大,新型城镇化的“新”应该如何体现?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对此有不同的解读。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城镇化的“大农业”特征十分明显。广袤平坦的土地资源,使东北地区早在改革开放前就已经具备了现代化农业的基本条件,并在许多垦区建立了一种具有大农业特色的城乡关系。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后,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发展趋势,给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这种建立在大农业基础上的城乡关系,使得东北地区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
 
        本文从东北地区具有大农业特征的城镇发展状况入手,以如何充分发挥国家沿边开放、振兴东北的政策优势,如何利用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及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的有利条件等问题为导向,以哈尔滨市大用镇规划为例,探寻国家战略背景下适合大农业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策。
 
        1 大农业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内涵解析
 
        1.1 大农业的概念
 
        大农业是指农业产业化形式,不仅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五种产业形式,还包括产前产后等产业形式,如产前的农药、化肥等的生产,产后的加工、销售等。实际上,将大农业单单作为第一产业已不符合实际情况,其贯穿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如第二产业的农产品加工、第三产业的“农家乐”“观光农业”等。大农业是市场配置的农业,是商品经济的农业,与我国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农业和前些年计划经济的农业有着根本区别。大农业模式是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战略新品驱动为核心、以现代科技为依托、以创新经营方式为重点的全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1.2大农业模式发展的基本条件
 
        从大农业的概念可以看出,所谓“大农业”,实际上是利用农业基础拓展农业影响力,扩大产业关联度,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过程。适合大农业发展的地区需要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土地资源和物产丰富。这是大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撑。若土地资源和物产匮乏,农作物及农产品产出少,就无法拓展多元化的产业链,也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农业模式也就无法形成;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增强农业的市场适应性打下了基础,使以现代科技为依托的农业产品类型的拓展成为可能。
 
        二是适合现代化农机作业的耕作模式。采用大农业模式的目的是改变原有的耕作方式,依托现代科技,重新进行土地资源整合和人口分配。居民点的布局需要与耕作方式相适应,新型农机具的使用改变了原有的人地关系,使原有的包产到户方式、土地与居民点分散的格局得到改变,迁村并点和人口集聚由此成为必然。在适合现代化农机作业的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相互促进,使区域的生产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1.3大农业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主要特征
 
        大农业地区具有特有的农业发展模式,其城镇化路径与其他地区有较大的区别。一般来说,大农业地区的发展历程需经历以下四个阶段:一是自然条件促进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二是农业现代化带动多元农业产业链形成;三是农村劳动力分工加快;四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完成城镇化。在这四个阶段中,大农业模式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大农业模式已经成为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方向。黑龙江省垦区依托该模式,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果,并希望在省内或条件相似地区进行推广发展。在此背景下,大农业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概念应运而生,其主要特征及与其他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3.1大农业下的城镇化过程使人地关系更加紧密
 
        大农业地区的城镇化更加依赖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大农业发展促进产业多元化转型,人地关系随之改变。但其发展核心仍然依托农业,现代化农机耕作半径成为土地集约化和人口集聚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扩大产业规模、带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与土地的依托关系没有减弱,反而得到加强。过去农村、农业与土地的简单耕作关系,逐步向城镇、产业与土地的区域整体发展方向转变。这种转变成为推动城镇化的动因,也是大农业下新型城镇化“新”的所在。
 
        1.3.2大农业下的城镇化以农民向农业产业工人、服务业人员转化为主
 
        在一般地区,农民向市民转化的方式是多样的,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以及大中城市的吸引,农民离开农村向城市集聚,完成城镇化。而在大农业地区,由于人地关系紧密,农民往往并不希望与土地分离,依托农业发展经济仍是大部分农民的希望。因此,在对农用土地进行集约规模化利用的同时,农村劳动力在保持与农业紧密关联度的过程中实现分工转变,农民主要向农业产业工人和服务业人员转变,人口在区域内集聚,从而完成城镇化。
 
        1.3.3大农业下的城镇化是就地产业化、就近城镇化的过程
 
        大农业地区就地产业化、就近城镇化这一特征与其他地区显著不同。就地产业化、就近城镇化就是依托资源优势实现区域内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助推新城镇的形成,就近实现人口集聚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而不受区域大中城市的吸引。由于依托农业的产业关联度较强,区位和基础条件优越的中小城镇,如中心村、中心镇,成为大农业地区城镇集约化发展的重点。这些城镇与农用土地临近,在现代化农机具可达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便于拓展城镇规模,接纳产业人口,就地就近实现产业转型,推进城镇化进程。
 
        2 大农业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策略
 
        大农业地区的新型城镇化策略必须顺应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根据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需求以及人地关系的转变,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因此,农业发展基础、土地流转方式、产业体系构建、居民点布局和城镇建设模式成为新时期大农业地区规划的重点。
 
        2.1以现状农业发展为基础,确定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
 
        以大农业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必须尊重各区域的自然资源特征和现状发展基础。由于历史发展过程和管理模式不同,拥有相近自然基础条件的区域在大农业发展的程度上亦有很大差别。例如,黑龙江省的垦区、林区很早就形成了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雏形,大农业下的城乡关系已经初步建立,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大农业经济将会迅速形成,并带动区域城乡关系的转变。而其他地区虽然土地广袤、物产丰富,城镇分散的大农业特征十分明显,但是包产到户的农业耕作模式实行已久,土地的规模化生产才刚刚起步,因此不同区域的城镇化目标和策略应有所区别。垦区和林区及其周边地区以及一般地区应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在城镇化进程中应以垦区、林区为带动,“抓城带乡”,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推动垦区、林区与地方共同发展,创建“四级架构”,即“垦地”合作、“局市”共建、“场县”合作、“场镇”一体化,实现由“典型引领”向“整乡(镇)、整区域、整系统推进”。
 
        2.2以大农业经济模式为依托,进行农村土地流转
 
        在大农业地区的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和人口相对集中,但人地关系并没有被削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分散式的人地关系,将向相对集约的新型人地关系转变,科学合理地进行相对集约的土地流转,是适应大农业经济的前提。
 
        目前黑龙江省部分垦区及周边地区所进行的土地流转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黑龙江省建三江垦区为例,2009年以来该区域撤并300多个居民点,搬迁10万多人口,城镇化率由60%跃升至90%。通过“场镇”共建,该区域的教育、卫生及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面向地方全面开放,带动了地方城镇化发展。同时,地方农村为区域提供了更多的土地资源,实现了“场镇”土地统筹共用,增加了耕作面积,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大解放,大农业特征下的城乡一体化格局突显。
 
        2.3以大农业市场导向为驱动,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
 
        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的。大农业模式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代表形式,通过土地流转、资源整合及农业规模化发展,为多元产业链的形成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一是可依托区域丰富的资源和物产,以第一产业为核心,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增加产品科技含量,促进高附加值品牌产品的形成,推动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二是伴随农用土地和建设用地相对集约的发展,与第一、第二产业联动,推动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发展,加速城镇人口的集聚和新城镇的形成;三是大农业模式有助于迅速解放生产力,使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和服务业人员转变,为多元产业的有序发展提供劳动力保障。这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多元产业相互依托,互为带动,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逐步使新型城镇化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2.4适应大型现代化农机具耕作的 特征,构筑新型城乡居民点体系
 
        原有的土地耕作模式使目前东北地
区的居民点呈现出“点多、线长、面广” 的布局特征,居民点分散且规模较小, 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因此,依托现状土地资源优势,采用大 型现代化农机具进行大面积的集中耕种, 可以实现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促使分散的农村人口集聚,形成新城镇, 构建职能分工明确、设施配套齐全的居 民点体系。
 
        构筑新型城乡居民点体系应着重考 虑三个方面的需求:一是科学选择条件 优越的地区或村镇,建设新城镇,作为 区域中心和新型城镇化集约发展的重点; 二是根据大型农机具的耕作半径,合理 选择农民新村,将生产、生活并重,同 时确保农业产业基础;三是结合现状优 势条件,建设“美丽乡村”( 如旅游名村 等 ),推动区域经济多元化发展。
 
        2.5顺应大农业交通需求,构建区域道路交通体系
 
        大农业的集约发展、产业的多元共生,需要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予以支撑。完善的对内、对外道路交通系统是新型城乡体系的骨架。大农业地区应构建三级交通体系架构,对外要保证与区域中心城市的快速有效连接,对内要满足多层次、多职能的居民点体系间的生产、生活需求;同时,还要顺应大农业耕作需求,规划建设能满足大型农机具交通需求的农用路或田间路。
 
        2.6以产城融合为目标,重点建设现代化特色小城镇
 
        小城镇建设将成为大农业地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点,是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在城镇化过程中起到“节点”作用。一方面,小城镇具备大农业地区新型人地关系建立的条件,能够实现依托农业地区拓展多元产业链、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大多数小城镇的基础条件较为优越,可集约利用的城镇建设用地较多,地区承载力较大,可塑性强,便于人口集聚并形成地域特色。此外,在迁村并点后,选择条件优越的小城镇集约发展,可以释放出大量的土地资源, 实现退耕还林,促进农业发展。
 
        由此可见,将小城镇作为重点,不但能够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人口城镇化进程,而且还是大农业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及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3 哈尔滨市大用镇规划实践
 
        3.1区域概况
 
        哈尔滨市大用镇是落实黑龙江省农业发展政策,践行黑龙江省政府提出的“以合作社为牵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和龙头企业带动,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要求的试点城镇。
 
        规划区域位于哈尔滨市呼兰区境内,北与绥化市相连,南倚哈尔滨市区,哈绥公路贯穿区域南北。规划区域以大用镇沈八村为中心,将15km半径内大型农机具作业所达地区作为规划重点,包括大用镇、莲花镇、许堡乡全部用地以及康金镇和石人镇部分用地,总用地面积为548km2。其中,中心城镇以沈八村为中心向外延展,建设用地面积约为7.5km2
 
        3.2规划内容
 
        为构建新型大农业城乡关系,规划从区域角度入手,突破行政界线,在规划范围内进行全域规划。规划以新城镇为中心,进行村屯合并、土地整理,扩大机械耕作区,使人口向城镇汇集,从而支撑新城镇的发展,充分发挥其集聚效应,并以此为核心构建多元的产业体系和城乡居民点体系。
 
        3.2.1通过民意调研确定发展模式及城镇化目标
 
        为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充分反映当地民众的意愿,规划项目小组根据现代化农机具耕作范围大、规划区域内村屯众多的特点,针对新城镇建设及农业合作示范区发展前景等问题,在规划区域内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实际回收问卷467份,回收率达93.4%。调查重点集中在村民生产和生活方式、住房情况、产业情况、现代农机合作社建设情况四个方面。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民对于通过整合土地发展规模化农业、改善居住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强烈,对加入现代农机合作社的意愿十分明显(图1)。
 
 
 
        规划以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为 契机,以民意为导向,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探寻大农业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径,整合区域内各乡镇的土地资源,力争打造具有黑龙江省大农业特色的现代农机农业合作示范区和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根据现状条件及未来农业产业化发展潜力分析,规划确定2020年区域总人口为11.3万,城镇人口达到8.1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0%,其中大用镇沈八新城可容纳5.4万人,其余城镇人口分布于康金镇、莲花镇和许堡乡(城镇人口规模约1万人)。
 
        3.2.2集约化土地流转规划
 
        规划以大用镇、莲花镇、许堡乡和康金镇为重点,将规划区域内91个村屯进行合并,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按照城镇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以农村集体经济的形式,将生产性的集体土地集聚起来,鼓励规模经营;重点发展具有优势区位的村镇,形成6处新型农村社区。通过规划完成土地流转后,规划区域将增加约7km2的耕地面积(图2)。
 
 
 
        3.2.3多元化产业体系发展规划
 
        规划以现代化大农业为基础,兼顾城镇与乡村区域经济发展,力争实现资源、产业在区域内的循环。根据自然条件特点,在规划范围内划定不同产业区,包括高效优质农业、食品加工业、循环配套产业,以及服务业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多元的产业体系不仅优化了区域资源配置,促进了经济发展,还促使了农村劳动力的重新分工,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加快了区域城镇化进程(图3)。
 
 
 
        3.2.4多层次居民点体系规划
 
        规划结合大规划以沈八村为中心,整合莲花镇、农业城乡特征,以产城融合为目标,对许堡乡、石人镇和康金镇所辖区域的土地资源,集中迁并村屯,扩大农业机械化耕作区,形成1个区域中心、3个区域次中心和6个农民新村的“1-3-6”居民点体系,并依据产业体系布局确定各村镇的职能分工(图4,图5)。
 
 
 
 
 
        3.2.5区域道路系统规划
 
        规划依托哈绥高速公路和哈绥公路形成两条南北向的对外联系通道;在康金镇至大用镇的乡道上增加一处高速公路匝道,增加新城镇的交通可达性;以现有农用道为基础,对道路提档升级,加强各居民点之间的联系;以现状田间路为基础,以面积为2000亩(约1.33km2)的耕作方田为标准,规划田间路(图6)。
 
 
 
        3.2.6现代化田园新城规划

        在区域整合的基础上,规划结合大农业城乡特征,以产城融合为目标,对大用镇村镇进行整合,并将沈八村作为城镇化集约发展的承接地,建设沈八新城。现状沈八村交通便捷,可建设用地充足,与农业用地联系方便。沈八新城的选址符合大农业特色城镇化的需求和就近城镇化的原则,一方面,能够使农民保持与土地的紧密联系,便于拓展以农业为基础的多元产业链;另一方面,在新城集中建设后,便于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建,能够使人们真正感受到城镇生活品质,实现区域内原住民从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身份转变。
 
        新城规模是根据区域承载力、产业发展特征及全域人口集约发展需求来确定的。新城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391.91hm2,其中建设用地规模为751hm2,农业园区用地规模为500.67hm2,发展备用地规模为140.27hm2。规划遵循“田园城市”理念,构筑新城两大板块,将生态农业与镇区居住、公共活动空间相结合,建设城市生活与乡村环境和谐共生的田园新城;将居住生活、旅游观光与产业发展融为一体,突出产城融合理念,形成生活组团、服务功能组团、产业组团和生态农业园区组团四大功能组团。
 
        新城的道路体系应充分考虑多元产业需求,对外与周边城镇保持便捷的交通联系,对内与农业耕作区内适合大型农机具使用的田间路保持联系。新城内部路网以“方格+放射式”的干道体系与各功能组团相连。规划注重新城外围生态网络的建设,在滨水区预留发展空间,提高区域环境质量,推动旅游业及服务业发展,构建宜工宜农、宜居宜游 和产业互动的现代化新城区(图7,图8)。
 
 
 
 
 
        4 结语
 
        以市场为导向,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大农业模式是东北地区未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哈尔滨市大用镇规划立足于黑龙江省实际,力求探索适合大农业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策略和方法,寻找农村土地流转和城镇居民生活方式转变的方法与路径。本文提出的观点虽然借鉴了黑龙江省垦区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但是非垦区的城镇和农村在现状条件、管理模式上毕竟与垦区存在较大区别,其理论和方法还需要在规划实践中进行补充与完善。希望这种探索能够对促进大农业地区城市、乡镇与农村的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相互协调,走特色城镇化道路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胡冬冬,张古月.农业规模经营导向下的中部平原地区村庄体系布局[J].规划师, 2014(3):22-27.
        [2]张永利.浅析垦区现代化大农业与城镇化的关系[J].农场经济管理,2014(7):19-21.
        [3]姚敏峰,刘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宜居小城镇规划策略——以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南阳新区规划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5(6):57-61.
 
        [收稿日期]20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