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市群(都市圈)
城市群(都市圈)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研究时间: 2017-07-07信息来源:马静1,2,李小帆1,2,张红3 作者:qgy_admin 责编:


摘要: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归纳城市发展质量的内涵,将其整合为集经济、社会、生态空间发展质量三个子系统集成的综合系统,以2006—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地级市城市发展质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发展模型、GM(1,N)动态协调发展模型,结合空间分析方法从系统内协调互促角度对其城市发展质量系统的协调性及其区域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整体水平呈下降态势,处于中度协调发展等级;生态空间发展质量子系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子系统,是制约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的主要因素,科技创新是解决系统低协调性根本途径。系统协调水平在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空间上分布较为分散,不存在空间相关性且与城市规模等级无明显的相关性。提出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政策措施是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必要路径。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差异化;宜居性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 - 8462(2016)07 - 0053 - 09
DOI:10.15957/j.cnki.jjdl.2016.07.007
收稿时间:2015 - 12 - 28;修回时间:2016 - 03 - 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GL155)
作者简介:马静(1988—),女,回族,宁夏银川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E-mail:mjtt1234@126.com。
 
 
The Coordin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Quality System in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MAJing1,2,LI Xiao - fan1,2,ZHANG Hong3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430074,Hubei,China;
2. Institutes of Soft Science on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Monitoring and Analysis,Wuhan 430074,Hubei,China;
3. Yinchuan Central Sub-Branch,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Yinchuan 750001,Ningxia,China)
 
Abstract: Improving the urban development quality is one of important ways to promote the city resources allocation efficiency in our country, urban quality system coordination is also one of the performance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king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s a case, build th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ities’development quality, by means of entropy method, model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dynamic model-GM(1, N), combining with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7 years data from 2006- 2013 to analysis the coordination from tim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ities’development quality system and its diversity from the region perspectiv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ities quality system in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meantime it has been reached the moderate level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subsystem of the quality of living space lags behind subsystem economic and social‘s quality and become the main restricted force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ities’ development quality. The level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xists big diversity in region, the space distribution is more dispersed and there is no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correlation with the cities' scale. We should take the different ways to promote the system coordination level. Key words: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urban development quality system; coordination;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livability
 
    随着国际化与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分工地位的不断提升,城市群已经成为决定世界经济格局重要作用力,是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有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增长极,也是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我国重点建设5大国家级城市群之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于2014年4月被国务院正式批复,这不仅标志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是贯彻落实我国“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的主要举措,也标志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即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以及带动中部崛起,中西部新型城镇化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行区。
    长江中游城市群由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阳城市群三大都市圈组成,国土面积约31.7万km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于2014年已超过55%。按照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长中游城市群应借助所处城市密集区的优势,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区别传统城镇化与摊大饼的城市发展模式,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宜居性。树立系统思维,统筹推进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在空间上的融合与协调,探索新的空间发展模式,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战略目标。

1 研究进展与城市发展质量系统性内涵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目前国外没有针对城市发展质量研究的直接提法,但相关城市发展研究非常丰富,主要有城市可持续发展[1-3]研究,以环境、资源为侧重点的生态城市研究[4-5],以人主观幸福感为重点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6]研究等方面。
    国内主要是对城市发展质量的评价以及影响因素[7-12]相关方面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度评价,且大多是在对城市化质量研究下映射出城市发展质量的内容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有:陈强等对城市发展质量评价研究的不同视角和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梳理,加强了该方面的研究基础与理论导向[13]。徐春华对城市发展质量方面做了详实的研究综述,充实了城市发展质量的理论基础[14]。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病与环境问题不断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城市发展质量越加受到重视,城市发展质量方面研究也不断更新,尤其是以区域为视角对城市发展质量的研究增多,相关文献研究有李磊等对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进行了评价[15]。李松霞等运用空间自相关的方法对新疆“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发展质量空间分异规律进行研究[16]。但是将城市发展质量视为一个内在相互作用,动态更替的整体系统,以系统内部相互作用,和谐共促的角度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研究较少。
    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统筹城市发展质量的内涵,借用物理学系统耦合协调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并进行熵权赋值,采用耦合协调模型,GM(1,N)动态协调模型,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2006—2013年31个地级市相关数据,深入揭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内部的协调程度与发展态势,诊断制约系统协调发展的作用力,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差异化提升措施对策,为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宜居性提供参考依据。
1.2 城市发展质量系统性内涵
    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而城市发展质量是在城市发展走向成熟过程中的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性体现,包括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城市发展中的实体因素和经济综合竞争力、系统协调性等潜在因素。通过城市发展质量内涵机理以及所包含的内容,从系统的角度将城市发展质量进行分析界定,即城市发展质量不仅包括城市人口、经济、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及整个系统的质量和系统内部的协调性,且是城市化质量的核心载体,是集经济、生活、社会、资源和环境为一体的多维度质量协调发展的子系统[8]。
    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强调其整体性、内生性和综合性的聚合发展,不注重系统单个要素的“增长”或牺牲其他系统获得的增长,而是强调各子系统在系统内相互作用,协调一致的综合动态发展[17]。结合城市发展质量的内涵及内容,可认为城市发展质量在城市化质量系统中是集经济、生活、社会、资源和环境为一体的多维度质量协调发展的子系统。为便于清晰分析各维度的协调发展关系,本文将城市发展质量中的“生活”、“资源”与“环境”归纳为城市生态空间发展质量。即城市发展质量系统是集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生态空间发展质量三个子系统相互作用与协调互进的综合性系统。

2 研究方法
2.1 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指标体系选择与数据处理
    参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城镇化质量评估与提升路径研究》对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中对城市发展质量子系统所建立的指标体系,遵循系统性、全面性、可量化性基本原则,确定反映城市发展质量系统中经济、社会、生态空间发展质量的主要指标变量,初步构建城市发展质量系统指标体系。
    采用2006—2013年长中游城市群城市相关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2007—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部分缺失数据参考各个省市同期的统计年鉴。
    由于数据的量纲数量级以及属性各有不同,首先采用“最大-最小”值法式对正向指标与负向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正向指标与负向指标无量纲化
公式分别是:

式中:xj min 和xj max 分别表示j 项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yij 为正向指标;yij′ 为负向指标。
    运用熵权系数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熵权计算公式为:

    熵权系数法主要从数据固有性质上体现出数据提供信息的有效性。具体指标与指标权重计算结果见表1。
  
2.2 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
    为了探析城市发展质量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特征与规律,通过耦合度判别经济、社会与生态空间发展质量三个子系统耦合作用的强度以及作用的时序区间。即城市发展质量系统耦合度函数表示为:

式中:Ct 表示城市发展质量系统中各系统的耦合度,取值在0~1之间,值越大,耦合度越好,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越强,配合有序,紧密相关。i、j=1,2, 3;i≠j。
    耦合度体现了城市发展质量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度以及相互间所成的影响,却很难反映出城市发展质量系统的整体“功能”与“协同”效应[18], 因此在耦合度模型构建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度函数,计算公式为:

    Dt 值越大,反映城市发展质量系统的协调水平越高,本文假定三个子系统对城市发展质量系统的协调度的贡献同等重要,因此取权重系数α =β =γ = 1/3 。本文按照协调发展度的大小将其划分为6个阶段[19],D=0为城市质量系统不协调发展等级;0<D≤0.3属于低度协调发展等级;0.3<D≤ 0.5为中度协调发展等级;0.8<D≤1.0属于高度协调发展等级;D=1属于极度协调发展等级。
2.3 GM(1,N)动态协调模型
GM(1,N)模型可以反映n-1个变量对于因变量一阶导数的影响,是描述多元一阶线性动态模型,多用于系统动态分析。经变换后得出动态协调模型:

式中:a 与b1为系统项量;bi a 为协调系数,表示i 子系统对系统协调发展的作用,若为正值表示i 子系统对城市发展质量系统的协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负值表示起制约作用,绝对值越大,作用力越强。此模型可以监控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状态中潜藏的不稳定性,对系统进行动态监控。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耦合协调性测度结果
结合上述实证结果,采用线性加权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出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水平、城市发展质量耦合度、城市发展质量综合指数、经济发展质量指数、社会发展质量指数与生态空间发展质量指数(表2)。
 
.2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耦合协调性时序特征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度呈现波动性并下降态势(图1),于2006年的0.347下降至2013年的0.332,波动性较强,受经济发展影响很大,整体发展处于中度协调发展等级,系统协调度与城市发展质量还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但发展趋势不容乐观。系统协调度与系统发展质量指数发展趋势相似,可以理解城市发展质量系统的协调性是城市发展质量优劣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影响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系统耦合度大于系统的协调度,说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中其子系统相互作用力大于其协调性,子系统相互间的抑制作用大于促进作用,从而导致系统内的协调性处于较低水平。
    具体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中各子系统两两耦合度,即其两两相互作用强度大都处于0.47-0.49之间,表明两两子系统相互作用之间基本处于拮抗状态,经济的发展方式对社会发展质量与生态空间发展质量影响很大。从耦合变动趋势看,两两系统的相互作用程度均处于波动下降趋势,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内部仍处于不稳定状态。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空间发展质量子系统的相互作用程度较为滞后。究其原因,结合图1中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与生态空间发展质量指数时序走势可以得知长江中游城市群系统中经济发展质量系统与社会发展质量系统互动趋势明显,但生态空间发展质量子系统发展滞后于经济与社会发展质量子系统起步较晚。也可以说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方式主要是以牺牲生态空间质量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产生的城市问题逐渐严重,制约了系统间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进一步的提高(图2)。
 
    具体分析经济发展质量子系统、社会发展质量子系统与生态空间发展质量子系统两两关系的协调发展变化(图3)。总体三大子系统两两协调关系处于震荡下降过程,经济与生态空间发展质量子系统耦合协调度最低,在以经济建设为主导力量的城市发展模式中,受到了金融危机与国内通货紧缩的冲击,经济发展受阻,且生态环境的恶化,制约了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发展水平。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空间发展起步较晚,较低的环境保护意识与传统粗放式城市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城市病造成了城市生态空间发展的滞后,给居民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虽然生态空间发展质量逐渐得到了重视,但是仍受经济发展影响较大。降低经济的发展速度与水平并不是提高城市生态空间发展质量与社会发展质量的根本方法。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经济发展方式与环境保护措施才是解决城市发展质量系统低协调水平的关键之道。
 
3.3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为有效探究并监控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的主要因素,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度设为X1,经济发展质量指数设为X2,社会发展质量指数设为X3,生态空间发展质量指数设为X4,代入GM(1,N)模型中,得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的动态模型为:

    采用动态环节传递函数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监控,计算得出系统向量分别为:a=0.613,b1=-0.282,b2=4.602,b3=- 2.255,将系统向量代入动态环节传递公式(8)中, 得出三个子系统对系统影响的动态环节传递函数为:

    从动态环节传递函数可以得出,社会发展质量子系统的协调系数为正值,说明其动态变化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的运行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经济发展质量子系统与生态空间发展质量子系统的协调系数均为负值,其两个子系统对城市发展质量系统的协调性起到制约作用,生态空间发展质量的制约作用要大于经济发展质量的制约作用。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发展的运行主要受制于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空间发展质量子系统,生态空间发展质量子系统发展的滞后性以及与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矛盾性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作用的运行程度。
    相比于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国家级城市群地区,长江中游城市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经济规模与社会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且三省的省会城市武汉、长沙、南昌相比国家其他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核心城市功能还较显落后,只有武汉与长沙进入了5000亿俱乐部的行列,但仍然不足上海、深圳、北京经济总量的50%。工业比重较大,服务业层次较低,缺乏具有全国影响的企业和产业集群,中心城市的功能未得到充分体现,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城市的摊大饼发展模式不仅降低了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同时也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居住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的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湿地都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城市土地沙化严重的情况,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也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造成市辖区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比重还不到50%。综合交通网线总体规模不足,路网密度较小,道路拥堵现象日益突出, 生态空间发展质量的落后与下降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质量与城市的宜居性。
3.4 市域视角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时空特征分析
    通过计算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地级市的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度,可以得出以下特征(表3):属于高协调性的城市依然是三个省会城市:武汉市、长沙市与南昌市。但是南昌市于2010年后下降成为中高水平区域,相比其他两个省会城市,南昌的经济总量较小,处于生态敏感的自然区位中,受污染现象较严重。同时中高与中等协调水平的城市有所减少,荆门市、仙桃市、鄂州市、黄石市、吉安市等城市纷纷跌入到中低等城市,下降趋势较明显。

     这些地区性城市的城市发展质量系统较为脆弱,容易受到经济、社会、政治等影响而波动,且大多都位于中心城市周边,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也大大影响了其周边城市的城市发展。
    为了使其空间演变特征可视化,本文选取2006、2010、2013年作为观察年份,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市域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水平引入AcrGIS10.2,根据协调发展水平数值,采用AcrGIS 中的自然断裂法把协调发展类型分为高、中高、中等、中低、低共五种类型,得到各地级市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发展时空分布图(图4)。

     长江中游城市群市域视角下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水平空间演化呈现以下特征:首先,长江中游城市群不同类型的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度水平区域分布较为分散,空间分布规律不明显,且两极分化现象逐年明显。为深入验证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质量系统协调性是否具有空间相关性,存在集聚特征还是分散特征,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的方法将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度导入GeoDa软件中,计算全局Moran指数,Moran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度空间相关性的显著性较小,不存在集聚特征,整体处于离散化发展态势,各城市之间空间相互作用较小。且Moran指数呈现负值,绝对值从2006年的1.124降低到2013年的0.135,虽然空间相关性各年均不显著,但可以看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呈现两极分化趋势。

4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差异化提升措施
    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内部的协调性是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实证分析可知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度差异性较大,在空间处于分散状态,因经济、社会及行政壁垒等原因,协调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形成空间集聚规律。为因地制宜差异化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的协调性,监控制约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作用系统,提高地区城市发展质量整体水平,本文分别从长江中游城市群包含的三大都市圈和城市规模等级视角,提出具有针对性,差异化推进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的对策措施。
4.1 跨区域城市群合作视角下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提升措施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三大都市圈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范围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31 个地级市。三大都市圈是带动各省及周边地域经济发展的拉动力量,是推动三省经济的发动机和“中部崛起”的新三角[20]。
    本文计算了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三个都市圈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现状,并且为了能有效监控出造成各都市圈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将2006—2013 年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各子城市群发展质量系统协调度(X1i),经济发展质量指数(X2i),社会发展质量指数(X3i),生态空间发展质量指数(X4i)代入GM(1,N)模型中,得出各子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的协调发展向量以及协调系数(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三大都市圈的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度均处于中度协调水平,总体呈现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内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度协调发展差异水平较大。
    武汉城市圈城市发展质量系统的协调性受到经济与生态空间发展质量子系统的制约,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可以说明其社会经济发展还没有实现资源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虽然其经济总量位于前列,但是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严重的重工业污染与较低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使得武汉城市圈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遭到严重挑战。武汉城市圈首先应加大城市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转换经济发展方式,淘汰污染率较高的传统重工业与落后农业,发挥自身科教优势,创新驱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政策方面加大措施解决土地城镇化超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滞后问题,要化解房地产库存,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稳定房地产市场。提高住房保障力度,以人为本提升其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
    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与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生态空间发展质量也严重制约各自城市发展质量系统的协调发展,虽然经济发展质量处于促进系统协调的发展状态,但是社会发展质量子系统的促进作用明显低于武汉城市圈的社会发展质量子系统,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与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应抓住经济转型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机遇,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鼓励现代服务业与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社会现代化水平与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大区域城市群加强合作与联系,建立公共、共同与共享机制,以提高环境保护与居民生活质量为主要任务,在提高自身城市发展质量,建设两型社会的同时,共同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质量提高,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4.2 城市规模等级视角下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提升措施
    不同规模的城市其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水平不同,而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是否会对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产生影响,也有待探析。本文按照国务院最新调整的城市规模等级划分标准,以2013 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地级市市辖区常住人口为划分依据,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划分为特大城市(1 个),大城市(11个),中等城市(1个),小城市(8个)的4类城市等级规模,将2006—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地区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发展质量系统协调度(X1i),经济发展质量指数(X2i),社会发展质量指数(X3i),空间发展质量指数(X4i)代入GM(1,N)模型中,得出不同等级规模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系数(表5)。

    从表5可以看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度与城市规模大小并无客观的联系规律,各规模城市等级的城市发展质量系统的协调水平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取区域差异化措施来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除小城市以外,制约各规模等级城市的城市发展质量系统的协调度均是生态空间发展质量子系统,中等规模城市尤为严重。而小城市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度受到经济发展质量子系统的制约作用较大。
    特大城市与大城市应在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的基础上,优先化解住房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加快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提高现代服务业及新兴产业的积聚力,以创新驱动为战略提高城市的网络化与辐射功能,走去工业化、专业化、低碳、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发展道路。
    国家鼓励农村人口向二三线中小型城市转移,实现农民市民化。故中等城市已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提升其发展质量尤为重要。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等城市应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住房有效供给,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强化优势产业集群,抓住机遇率先实现两型社会建设要求。
    小城市在城市发展质量提升上要避免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提高经济总量,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率先进行城市绿色转型,同时作为新型城镇化中农业人口市民化的首选地,需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户籍城镇化率,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从系统论的视角,在界定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内涵的基础上,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建立耦合协调发展模型与动态模型,从系统的时序发展、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性上以及空间区域的角度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发展的态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从时间特征上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的协调性呈下降态势,现处于中等水平,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与协调性还有待提高;结构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中,各子系统耦合关联度不高,空间发展质量子系统严重滞后于经济与社会发展质量子系统,且整个系统受经济环境影响出现较大的波动性,仍处于不稳定状态; 功能上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整体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生态空间发展质量子系统严重制约城市发展质量系统的协调水平,三者并没有相互促进,要达到优质的协调发展水平,发挥整体系统的功能性还需时日。
    从区域上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差异较大,且在空间上分布较为分散,因跨区域性的行政壁垒以及各城市经济社会水平发展差异较大,系统协调水平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所涵盖的三大子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水平呈现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的现状,且对三者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发展产生制约影响的均是生态空间发展质量子系统。从城市规模等级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与城市规模等级不存在较大的联系,并不是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发展质量越好。各规模城市等级的城市发展质量系统的协调水平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应采取区域差异化措施来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
    城市发展的目的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给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利润。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思想。城市不仅为本地服务,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城市和地区服务,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城市发展质量的一种体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提高城市发展质量,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上,决策者要采取有效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和城市科技创新政策来不断增强技术、知识的溢出效应以及人力资本的累计,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城市群功能与质量所带来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Krueger R,Savage L. City-Regions and Social Reproduction:A"Pla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 Regional Research,2007,31(1):215 - 223.
[2] Raymond Fowke,Deo K Prasa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J]. Australian Planner,1996,33(2):61 - 66.
[3] Myllyl. S,Kuvaja K. Societal premis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large southern cities[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5,15(3):224–237.
[4] Song Y. Ecological City And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 Procedia Engineering,2011,21(1):142 - 146.
[5] RR White. Building the Ecological City[M]. Boca Raton:CRC Press,2002.
[6] Santos L D,Martins I,Brito P. Measuring 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A Survey to Porto’s Residents[J]. Applied Research in Quality of Life,2007,2(1):51 - 64.
[7] 鲍悦华,陈强. 质量概念的嬗变与城市发展质量[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0(6):46 - 52.
[8] 李明秋,郎学彬. 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中国软科学,2011(12):182 - 186.
[9] 朱龙杰,白先春. 基于LOWA算子的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统计与决策,2006(12):145 - 147.
[10] 解佳龙,雷殷. 基于“三力”突变级数的中心城市发展质量差异化比较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3(1):85 - 92.
[11] 卢丽文,张毅,李小帆,等.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质量评价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23(10):1 337 - 1 343.
[12] 杨文,刘永功. 中国城市发展质量评价[J]. 城市问题,2015(2):2 - 7.
[13] 陈强,胡雯,鲍悦华. 城市发展质量及其测评:以发展观为主导的演进历程[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3):14 - 23.
[14] 徐春华. 城市发展质量研究综述[J]. 兰州学刊,2009(3):79 -83.
[15] 李磊,张贵祥. 京津冀城市群内城市发展质量[J]. 经济地理,2015,35(5):62 - 65.
[16] 李松霞,张军民. 新疆“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发展质量空间分异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0):45 - 49.
[17] 接栋正,陈超. 基于系统论研究视角的区域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以福建省为例实证分析[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38 - 47.
[18] 陈端吕,彭保发,熊建新. 环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2013(11):1 139 - 1 345.
[19]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 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105 - 112.
[20] 肖建华. 借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促进区域城市勘测事业合作共赢[J]. 城市勘测,2015(4):6 - 8.

作者简介:
1.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监测与分析软科学研究基地,中国湖北武汉430074;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湖北武汉430074;
3.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中国宁夏银川750001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