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区域合作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视角下经济走廊的类型与影响*时间: 2018-08-21信息来源:《区域经济评论》 2018年第3期 作者:杨 振 山 吴 笛 程 哲 责编:qgy 平 萍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经济走廊建设成为中国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方式。根据经济走廊空间联系和表现形态将其分为实体空间走廊和非实体空间走廊两大类,并具体以交通走廊、城市走廊、能源运输走廊、产业走廊、贸易走廊、移民走廊、科技走廊7类典型案例总结发展经验、特点及其影响。各类经济走廊间存在着递进的逻辑关系,在经济走廊发展和培育中具有先后次序。实体空间走廊为非实体空间走廊提供载体,同时非实体空间走廊发展反过来加速实体空间走廊的联系。经济走廊具有灵活的区域合作内容和形式,在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上具有双面性。在经济走廊建设中,政府应在良好的制度和政策支持下,以交通、能源等实体走廊建设为基础,引导产业、技术、贸易、人口要素的流动和联系,推动全要素联系的城市走廊建设。

关键词:经济走廊;区域经济合作;类型;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5-5766201803-0021-12 收稿日期:2018-03-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表经济空间演化机制研究”(41530751);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研究会会员项目“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201404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可桢杰出青年学者项目“人口减量与区域经济发展”(2016RC101)。

  作者简介:杨振山,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实验室副研究员,博士(北京 100101)。

吴笛,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实验室硕士生(北京 100101)。

程哲,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本文通讯作者(北京 100871)。


随着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和区域化(Regionalization)发展,区域间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区域合作越来越密切。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中,经济走廊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建设方式和实施手段,被广泛应用到世界各地。据统计,中国、日本、韩国、中亚、美国、欧洲各国、非洲等地区都大力发展经济走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走廊狭义上是指交通主轴上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第二三产业为主体的发达带状经济区域,广义上是指经济要素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不断集聚和扩散而形成的经济空间形态,本文采取广义定义,并根据其突出的联系要素进行分类,从而更好地分析总结经济走廊的发展经验。

已有经验表明,经济走廊是城市、区域、国家间经济联系的表现,是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是相邻国家或地区逐步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所采取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最终将经济领域的合作“外溢”到政治安全等其他领域,有利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比区域一体化,经济走廊建设以社会为参与主体,政府为其构建合作平台和沟通桥梁,形式和内容更加灵活,从而使国家和地区更容易参与经济走廊的建设。

随着全球经济合作的深入,经济走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建设和发挥经济走廊在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成为经济地理学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当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针对具体地区展开了逐步总结。但是世界经济格局发展多样,经济走廊建设已呈现出类型多、建设灵活、建设形势和内容不断创新的特点。因此,适时对其归纳总结将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理论。尤其是当前,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计划建立与周边国家和区域经济联系的“六大经济走廊”。经济走廊已经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建设经济走廊、发展经济走廊、利用经济走廊的战略优势成为今后促进和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鉴于此,本文在广泛收集国内外经济走廊发展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对经济走廊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较系统的梳理,以促进经济地理学在国家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多学科理论推动经济走廊研究

(一)概念与内涵

1949年托马斯·泰勒就提到经济走廊的概念,努尔斯则提出了“发展走廊”的概念。欧盟委员会将“欧洲走廊”定义为由公路、铁路、通信线路等在相邻城市和地区间跨界流动所形成的“轴线”。亚洲开发银行将“经济走廊”定义为次区域范围内生产、投资、贸易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有机联系为一体的经济合作机制。根据国内外文献的定义和研究,本文将“经济走廊”定义为: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由于政府主导干预或经济活动自发形成的,以交通干线为主轴,生产要素根据市场调节自由流动,释放沿线各经济中心的比较优势,形成沿“廊”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城市地区间形成相互联系的纽带,实现沿“廊”地区共同发展的一种特殊经济空间形态,通常表现为狭长的地理形态,其实质是通道经济。在经济活动的表现上,既包含了突出某些经济活动联系的地理空间,也包含了经济综合联系的带状空间地域综合体。

国内外在“经济走廊”的研究上侧重点不同。国外受到欧盟定义的影响,更突出“走廊”一词,侧重经济走廊“城市”和“狭长地带”的特征及其产生的经济联系。基础设施、各类经济要素在城市区域间的经济走廊相互作用和联系关系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内主要服务于国家战略和政府性规划,如分析“一带一路”中六大经济走廊建设、区域经济开发(成渝经济走廊、哈大齐经济走廊、西江经济走廊),受亚行影响较大,将“交通通道”和“交通走廊”视为载体,强调其经济综合合作、地区一体化方面的建设,以跨区域合作机制和空间地域综合经济体为主要研究内容。

(二)相关理论

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国际关系学理论、地缘政治理论都是经济走廊建设发展的理论基础。结构主义、国际依附论、U&CD理论阐释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解释了经济走廊发展的必要性(见表1)。增长极理论、生长轴理论、点轴系统理论解释了经济走廊的发展机理。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解释了经济走廊建设对区域经济的意义和影响。地缘政治理论、经济学引致需求和外部性作用、国际贸易学和国际关系从非经济效益角度解释了经济走廊的意义,阐释了其对国家政治、安全、地缘格局、国际关系、国际地位的意义。

                         

各理论相互支撑、不断发展,共同构成了经济走廊的理论基础。古典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关系学分别从贸易和国际关系角度阐述了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是分析经济走廊理论的前提。不断继承发展的区域经济理论,突出经济走廊通道作用,解释了经济走廊形成和演变的机理。地缘政治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国际贸易学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则补充了经济走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机理。

二、不同类型的经济走廊

(一)经济走廊的主要类型

经济走廊根据其形成和发展状态可以分为3种类型:一是在地理因素及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下,自发形成的经济空间联系;二是在政府和相关组织的支持和引导下,半自发或由政府主导,形成的经济空间联系;三是政府和相关组织为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而这3种类型并非绝对孤立,而是可以相互转换,是经济走廊发育的不同阶段。自发形成的经济走廊,可以通过政府和组织的干涉和引导,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其空间联系。而政府和组织的“走廊蓝图”,将随着经济走廊建设的完善,最终实现自发的要素流动和经济联系。

根据经济走廊内的核心联系方式是否在空间上存在实体表现形式,又可以分成实体经济走廊和非实体经济走廊(见表2)。实体经济走廊包括交通走廊、城市走廊、产业走廊、能源运输走廊等。非实体经济走廊更凸显了区域间特殊联系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经济影响,例如贸易走廊、移民走廊、技术走廊,一般存在政府干预,如格兰德河技术走廊、全球移民网络等。实体经济走廊为非实体经济走廊联系提供载体,同时非实体经济走廊的发展反过来也会加速实体经济走廊的联系。后文将具体介绍各类型经济走廊的发展经验。

                                

(二)7种经济走廊的特征及发展经验

经济走廊存在形式呈多样化,我们通过对学者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分析,总结出经济走廊发展经验。

经济走廊主要研究区域和内容如表3所示。现今,世界主要发育完善的经济走廊分布在欧洲、北美洲、东南亚地区、东亚地区、拉丁美洲。欧洲、北美洲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规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走廊,形成一系列产业和贸易走廊,随着近几年来经济增速的放缓,高新技术、移民、贸易等非实体走廊在北美洲和欧洲更为突出,成为研究的热点。东亚地区、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人口的重要集聚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贸易快速发展,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城市、交通、产业、贸易等走廊集中的区域。中亚地区、西亚地区等国家能源丰富,能源运输走廊成为该区域经济走廊的主要形式。面对世界经济的新格局,不少国家建立国家战略经济走廊,如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拉丁美洲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走廊。而非洲经济较为落后,经济走廊更多是区域政府和组织的战略及未来蓝图。

                                   

交通走廊、能源运输走廊、产业走廊是经济活动在实体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而贸易、移民、技术则是非实体经济下经济走廊的主要表现方式。本文以这几类走廊的研究为例,介绍经济走廊的特性和主要研究内容。

1.交通走廊

交通走廊是实体经济走廊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国家和区域政府可以直接投资建设,是经济走廊的物质基础。其形成的交通走廊带动了要素的流动,促进了区域的联系,从而形成要素的集聚,最终形成经济走廊。区域间经济贸易往来和人文交流的需要是交通走廊形成的客观要求。国家战略引导和规划先导推动了交通走廊的形成和完善。完善的合作机制为区域交通走廊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政治互信关系、走廊区域内政局的稳定和安全、交通轨道的技术标准和技术保障也是影响交通走廊的重要因素。

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计划通过交通网络的联通,实现共同发展的跨国陆路经济带。其中自中国南宁和昆明至新加坡的交通走廊建设是现阶段该走廊建设的重点。“丝路基金”为其提供投资融资支持。《亚洲公路网政府间协定》《泛亚铁路网政府间协议》《中国—东盟交通合作战略规划》等文件为其规划指导。中国—东盟交通部长会议机制、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合作委员会为其提供机制保障。主要布局包括南新线和昆新线,具体如图1所示。该走廊可以满足沿线各国经济发展、产业合作、贸易运输的要求,并为东亚、东南亚经济创造新的增长极。但现有的基础设施水平较差:现有的公路等级和路况条件一般,不足以满足区域公路交通的需求;铁路则面对铁轨无法对接的技术问题。未来可以利用当前线路,提高道路质量和水平,适度超前、分段实施地进行交通走廊建设。

                                    

2.能源运输走廊

能源运输走廊是国家间建立的能源和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建立紧密的经济关系,乃至政治、安全上的互利互信关系。西欧各国能源资源较少,需求量较大,能源的获取方式一直是西欧各国学术界和政府重要关注的内容。欧洲天然气走廊建设包括:来自挪威的“北部走廊”,来自俄罗斯的“东部走廊”,来自非洲的“地中海走廊”,以及来自里海的“南方天然气走廊”。学者对从里海能源系统引进能源建设区域能源走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认为南方天然气走廊可以降低欧盟和土耳其的能源进口价格,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并为里海国家带来了经济效益。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战略资源进口来源过于集中、运输方式单一的问题也会制约中国进一步发展。巴基斯坦—中国能源和经济走廊(PCEEC)提供了选择一条绕过马六甲海峡的石油管道。Shaikh评估表明,该走廊将为该地区提供许多区域能源和经济连通性的机会,带来经济、商业、社会和地缘政治利益。

3.产业走廊

产业走廊是指在吸引外资、发展产业中某些领域快速发展,从而形成如旅游业、工业的空间带状集聚区。工业由于其沿运输线分布以及产业链等因素,呈现线状空间形态。而旅游业由于旅游线路的自然文化在地理空间上的具有连贯性,在规划中常为线性走廊形态。产业集群、政府规划及民族国家的关系能力促进了中小企业的集聚。协调工业走廊的产业结构和水平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成为工业走廊的重要内容。以土耳其为例,色雷斯地区提出建立旅游发展走廊,从而更好地整合旅游资源,利用战略位置提供的优势,为旅游业和农村发展领域的决策者和从业者提供机会。

4.城市走廊

城市走廊是以交通干线或综合运输通道作为发展主轴,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第二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人口、资源、信息、城镇等集聚的带状城市区域。

                                   

以莱茵河经济走廊区域为例,如图2所示,莱茵河流域布局了结构合理、规模性的流域产业带,集聚了近1亿人口,包括许多世界著名城市,是产业、交通快速联系下形成的城市走廊。走廊建立以港口城市为“点”,以内河网、公路等线型基础设施为“轴”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并将工业区连接起来。各城市定位独特,优势互补,例如鹿特丹定位港口城市,科隆“欧洲的传媒之都”,法兰克区域金融中心和空中航运中心。政府加强法治建设和政策指导,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生态经济。在中国,通过城镇体系建设、产业发展和整合,建设城市走廊,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如泸苏经济走廊、成渝走廊、广武走廊。

5.贸易走廊

两个地区进行大规模贸易活动交流时,可以认为两地形成贸易走廊。交通走廊是贸易走廊的物质载体,贸易走廊更突出区域商品贸易交流密切的内在联系关系。文化接近、资源需求、交通、产业结构都影响了贸易走廊形成。产业内部贸易是贸易走廊形成的重要因素,这要求两地区产业联系密切、进出口产品类似。移民带来的文化接近也是贸易选择的重要因素。贸易走廊的形成和完善给区域经济注入活力。

6.技术走廊

模仿、技术及人才的流动导致技术空间扩散,其扩散的路径形成技术走廊,如在美国西南部格兰德河的科技走廊、马来西亚的“多媒体超级走廊”、中国的“粤港科技创新走廊”、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太平洋创新走廊”。走廊内科技服务合作能力互补是技术走廊形成的基础和背景,政府的空间划界是技术走廊形成的政策驱动,技术联盟、集团公司、附属机构等的技术转让是技术走廊形成的内在机理。政府正是通过对科研创新机构和企业的再布局,促进其技术转让过程,从而实现技术要素的流动,形成技术走廊。技术走廊有利于带动区域科技创新实力,带动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粤港科技创新走廊由广东省与香港中联办提出,以通过整合港方与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相关联科技创新资源,形成一个不同区域互相融合的跨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聚集带。香港科技服务能力较强,尤其在检测和认证、医疗服务、创新科技、文化及创意、环保和教育服务等6大领域具有突出优势。该走廊包含了大量全球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创新技术和人才的保障,如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等,并建立一系列大学城和高新区,吸引人才和技术集聚。该走廊拥有大量知名企业和开发研究基地,如腾讯、网易、华为、中兴、大疆、OPPOVIVO、易事特、大疆、UC、酷狗等全球知名企业,为知识技术转化提供了充分条件。

7.移民走廊

人口的流动或移动,会将一个地方的人力、经济模式、技术、资金等资本要素,以及文化、习俗、关系等软因素带到另一地方,使两地形成非实体空间上的纽带和联系,因此形成移民走廊,例如华侨村、闯关东等现象。移民走廊包含两个重要特性:一是由于社会网络联系,移民具有轨迹,“移徙走廊”具有蚁群效应,连接起点和目的地的纽带可能作为“移徙走廊”运作。二是移民走廊将给两个区域带来经济联系,例如双边贸易、外国直接投资等。

三、经济走廊对区域经济社会格局的影响

经济走廊通过加强城市、区域、国家间的联系,实现了灵活的区域合作战略。如表4所示,各类经济走廊的影响各有不同,总的来看,对经济和社会分别有以下影响。

                          

在经济方面,经济走廊通过促进资本流动,实现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促进了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区域创新竞争力,改善市场准入,提高吸引新企业或人员的潜力,促进连通性、竞争力、生产力,最终促进经济增长和区域一体化。但其效应可能达到饱和并出现负面溢出效应,增加城市人民的生活成本和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可能对地区产业结构和本地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在社会方面,经济走廊影响了城市用地、国家安全和一系列社会问题,其影响具有两面性。经济走廊通过改变区域用地类型,改变了城市形态和空间布局,影响了城市地价。经济走廊建设一方面改变了通勤状态,对就业、贫困、生态保护等社会问题产生了有利影响;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对原住人口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社会结构产生了冲击,或产生噪声、污染等问题。一方面有助于国家间建立起紧密的经济、政治、安全上的互利互信关系,促进区域安全;另一方面可能导致一些区域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如恐怖分子、分裂主义、政治条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侵略。

四、多样化引导经济走廊建设

经济走廊促进了区域资本的流动,是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是逐步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所采取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相对于具有规范性制度的区域一体化,经济走廊实施更加灵活,门槛更低,避免了较长时间的谈判周期和其他政治因素的干扰。因此,发展经济走廊,有助于加快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

                                   

如图4所示,各类走廊间存在着递进的逻辑关系,在走廊发展和培育中具有先后次序。交通走廊是发展经济走廊的重要基础和载体,以提高地区间连通性为核心内容,以交通设施为核心要素,政府直接投资并主导建设。交通走廊带动了要素的流动,增加区域联系,从而在区域内形成要素的集聚,最终形成各类经济走廊。能源运输走廊在地区能源需求下,由国家谈判,并以能源协定和能源设施建设为主要特征,也需要交通走廊为其支撑。产业走廊是在交通便利的地区,以产业集聚为特征和核心内容,促进区域特定产业的发展和完善。科技走廊和移民走廊,也是由于交通设施的完善,区域联系增加,分别以人口移动和知识扩散为核心要素,以移民迁徙路线和科技产业链的形成为核心内容。贸易走廊是在交通走廊的基础,以贸易活动为核心要素,以商品快速交易和资本的快速流动为核心内容,核心作用是促进区域贸易的繁荣。城市走廊则是除能源运输走廊外,其他各类走廊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政府区域性政策或战略的表现,城市间各资本要素都在交通走廊上快速流动,城市间联系紧密,城市走廊的形成有利于地区一体化的最终实现。

政府可以通过直接投资交通走廊,改善区域间的通达程度,从而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也可以通过引导产业、技术、贸易、人口走廊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区域人口、贸易往来,促进产业集聚和知识扩散。在交通和其他走廊的作用下,并通过政府发展战略的指导,实现城市间各要素的快速流动,最终形成城市走廊,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2013年,中国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构想,并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与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东盟的“大湄公河区域合作”相对接,积极与沿线国家一起,共建6大经济走廊。尽管政府规划文件、“丝路基金”和良好的国家关系为经济走廊建设提供了保障和先决条件,但由于“一带一路”涉及国家众多,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这就对中国“一带一路”的经济走廊建设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在制度上,中国走廊建设还需要建立好合作机制和制度通道,提高后勤效率,完善合作政策、合作组织、合作章程、合作项目、合作特区、合作指标,并保障动力机制、协调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补偿机制运行,从而规范和保障走廊的建设和合作。在具体实施中,要尊重各国国情和文化,关注政局和政策变化,对走廊进行合理的评估和规划,防止战略投入和回报不匹配。要动员国际资源和民间资源,鼓励私营部门通过建设—经营—转让协议参与建设基础设施,并提高中国国外利益的安全保护能力、外交保障能力。我们还可以将“一带一路”的经济走廊建设和国内区域战略相结合,并对重点区域进行政策扶持,发挥其在经济建设上的重要作用。

面对“一带一路”走廊建设的机遇和挑战,在未来的研究中,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走廊形成机理的分析,深入研究国内外成熟走廊的发展经验,为中国经济走廊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技术建议和未来蓝图。另一方面,我们要增加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考察和分析,因地制宜,结合区域情况和中国国情,发挥中国特色,实现区域的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4,(11.

2]李勇慧.中俄蒙经济走廊的战略内涵和推进思路[J.东北亚学刊,2015,(4.

3]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5.

4]卢光盛,邓涵.经济走廊的理论溯源及其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启示[J.南亚研究,2015,(2.

5]路晓敏.论中巴经济走廊构建的必要性及可行性[J.经贸实践,2016,(7.

6]王海燕.“一带一路”视域下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机制保障与实施路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7SHAIKH FJI QFAN Y.Prospects of Pakistan-China Energy and Economic CorridorJ.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6,(59.

8]杨勇.粤港科技创新走廊科技服务合作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7.

9]郑刚.中巴经济走廊的风险挑战、大战略思考及其对策建议[J.太平洋学报,2016,(4.

10]中国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考察团,古小松,王雄昌,et al.中国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考察报告[J.东南亚纵横,2010,(8.

11NOROJONO  OROLAND-HOLST  DSUGIYARTO G.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Road Corridor Investment in Kazakhstan General Equilibrium Perspective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2010,(2162.

12KRISTJANSSON  K  ABOMBA MGOODCHILD A V.Intra-Industry Trade Analysis of US State-Canadian Province Pairs Implications for the Cost of Border Delay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2010,(2162.

13JUGOVIC  T  PJOLIC NKAVRAN Z.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argo Flows on Branches V-B and V-C of the Pan-European Corridor VJ.Promet-Traffic & Transportation2009,(3.

14HOFFMAN  A  JGRATER SSCHAAP Aet al.A Simulation Approach to Reconciling Customs and Trade Risk Associated with Cross-Border Freight Movements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16,(3.

15]王磊,黄晓燕,曹小曙.区域一体化视角下跨境经济走廊形成机制与规划实践——以南崇经济带发展规划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2,(9.

16PHELPS N ADAWOOD S R S.Untangling the spaces of high technology in Malaysia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Government and Policy2014,(5.

17]曹小曙,阎小培.20世纪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2003,(1.

18]赵亮.欧洲空间规划中的“走廊”概念及相关研究[J.国外城市规划,2006,(1.

19GARAS   A LAPATINAS  A  POULIOS   K. The Relation between Migration and Fdi in the Oecd from a Complex Network PerspectiveJ.Advances in Complex Systems201619.

20CARAYANNIS  E  G ALEXANDER  J. Secrets  of success and failure in commercializing US government R&D laboratory technologies:a structured case study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9,(3.

21COUCHMAN P KMCLOUGHLIN ICHARLES D R.Lost in translation? Building science and innovation city strategies in Australia and the UKJ.Innovation-Management Policy & Practice2008,(2.

22STOOP  J  A. Critical  size  events:  a  new  tool  for crisis management resource allocation?J.Safety Science2003,(5.

23]陈祝华.成渝经济走廊建设研究[D. 四川大学,2003.

24]万鲁河,张茜,陈晓红.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1,(10.

25]曾鹏,蒋团标.基于通道经济下的广西中心城市经济走廊构建反思[J.城市发展研究,2006,(1.

26]员雪娇.依附论“中心—外围”关系再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7]巴里·布赞,乔治·劳森,潘玉.全球转型对不平衡与综合发展的影响[J.史学集刊,2016,(3.

28]贾斯廷·罗森伯格,郑广超.肯尼思·沃尔兹与列夫·托洛茨基——不平衡与综合发展视角下的无政府状态[J.史学集刊,2014,(3.

29BUCHANAN J MSTUBBLEBINE W C. ExternalityClassic Papers in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M. Palgrave MackmillanLondon1962.

30SAMUELSON P A.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J. Science and Society1948,(1.

31]胡志丁,骆华松,夏显芳,等.次区域合作及其发展的成因——一个跨学科视角的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0,(2.

32]韩增林,杨荫凯,张文尝,等.交通经济带的基础理论及其生命周期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00,(4.

33PUTNAM S H.Analytic Models for Implementing Economic Impact Studies for Northeast Corridor Transportation ProjectJ.Operations Research1966S 14: B215-&.

34]潘志平.“一带一路”愿景下设施联通的连接点——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35]张立伟.“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基础与挑战[J.改革与战略,2016,(10.

36]林智荣,覃娟.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探析[J.东南亚纵横,2015,(1.

37]黄志勇.共商共建共享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J.东南亚纵横,2014,(9.

38]李兴华.区域合作背景下的南宁—新加坡经济通道建设[N],广西日报,2010-08-14.

39BILGIN M.New prospects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ner-Caspian hydrocarbons and western energy corridor through TurkeyJ.Energy Policy2007,(12.

40HASANOV M.An analysis of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Southern Gas CorridorJ.Energy Sources Part B-Economics Planning and Policy2016,(11.

41CETIN TOGUZ F.The reform in the Turkish natural gas market: A critical evaluationJ.Energy Policy2007,(7.

42]胡志丁,刘卫东,宋涛.主体间共识、地缘结构与共建“一带一路”[J.热带地理,2015,(5.

43JUNG N J.Relational Governance and the Formation of a New Economic Space: The Case of Teheran ValleySeoulKore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13,(4.

44WAN L  H ZHANG Y W QI S Q et al. A stud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GIS/RS and SD model - Case of Hadaqi industrial corridor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142.

45AKBULAK  C CENGIZ  T. Determining  ecotourism strategies using A'WOT hybrid method: case study of Troia Historical National ParkCanakkaleTurke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orld Ecology2014,(4.

46KIPEE TUZUN OTOPAL T U.A Method Approach for Identifying Thematic Footpaths in Ecotourism: Kiyikoy Pabucdere and Kazandere BasinsJ.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2016,(12a.

47]王荣成,赵玲.东北地区哈大交通经济带的城市化响应研究[J.地理科学,2004,(5.

48]宁立苗.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发展战略探究——借鉴欧洲莱茵河流域经济发展的经验[J.特区经济,2010,(11.

49]姚士谋,房国坤,J N.中德经济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模式比较——以长江三角洲与莱茵河下游地区为例[J.人文地理,2004,(2.

50]周敬青,陈小斌.“莱茵模式”发展现状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5.

51]李继东.论广武经济走廊拓展与整合战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8.

52FAGIOLO  G  MASTRORILLO  M.  Does  Human Migration Affect International Trade? A Complex-

Network PerspectiveJ.Plos One2014,(5.

53SCHAPENDONK J.From Transit Migrants to Trading Migrants: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Nigerians in the Transnational Trade Sector of IstanbulJ.Sustainability2013,(7.

54NAWROTZKI R JRIOSMENA FHUNTER L Met al.Amplification or suppression: Social networks and the climate change-migration association in rural Mexico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Human and Policy Dimensions201535.

55KALISKI J GSMITH S CWEISBROD G E.Major corridor investment-benefit analysis systemJ.Transportation FinancePricingand Economics2000,(1732.

56CHEN R J C.What Can Rural Communities Do to Be Sustained?J.Sustainability2016,(9.

57EWING R. Highway-induced Development Research Results for Metropolitan Area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2008,(2067.

58ZHU P YYU TCHEN Z.High-Speed Rail and Urban Decentralization in China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2015,(2475.

59CHALERMPONG  S.  Empirical  study  of  economic spillovers of interstate 105 in Los Angeles CountyJ.Transportation FinanceEconomics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20042004,(1864.

60FORKENBROCK  D  J.  Transportation  investments and urban formJ.Travel Demand and Land Use 2002,(1805.

61WEIDNER  T  KNUDSON  B  PICADO  R et al. Sensitivity Testing with the Oregon Statewide Integrated Model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2009,(2133.

62TANGARI L OTTOMANELLI M SASSANELLI D.Multicriteria Fuzzy Methodology for Feasibility Study of Transport Projects Case Study of Southeastern Trans-European Transport Axe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2008,(2048.

63SEO MKIM AKIM S.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Transit-Oriented Corridors in KoreaJ.Journal of Asian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2013,(2.

64ANDERSON D G.Turning  Hunters  into  Herders-a Critical-Examination of Soviet Development Policy among the Evenki of Southeastern SiberiaJ.Arctic1991,(1.

65SCHULTEN  C PARNELL  J. Development  Around Freight Rail Corridors: Noise Assessment and MitigationJ.Acoustics Australia2015,(3.

66]王维平.改进和完善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4,(1.

67]徐丽.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工商大学,2015.

68LIOU F M HUANG C P  CHEN B L. Modeling Government Subsidies and Project Risk for Financially Non-Viable Build-Operate-Transfer BOT ProjectsJ.Emj-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2012,(1.


Types and Influence of Economic Corridors: Analysis on a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Perspective

Yang Zhenshan  Wu Di  Cheng Zhe

Abstract: With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China has put forward th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itiativewhich make the economic corridor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systematicall review of related researches and theories with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paper studies divided the corridors into physical space corridor and non-physical space corridor according to corridor spatial connection and performance form. And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s of the typical corridors: traffic corridors urban corridors energy transmission corridors industrial corridors trade corridors immigration corridors and technology corridors.There are progressive log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rridors and we can find prior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rridors. Physical space corridors provide a vehicle for non-physical space corrido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on-physical space corridors in turn accelerates the physical space corridors development. The economic corridors have flexible contents and forms in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have double-sidednes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influence. With the support of systems and polici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support the establishment of physical corridors such as transportation corridor and guide the flow of industry technology trade and population factors to promote the linkage of all economic factors in the urban corridors

Key words: The Economic Corridor;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Type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责任编辑:平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