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若祥研究员在经济参考报发表文章: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时间: 2024-04-10信息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贾若祥 责编:GJS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系统性战略部署。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在发展领域提高效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做大做优社会财富“蛋糕”,同时在分配领域注重公平,加快推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好分好社会财富“蛋糕”,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动态平衡。
尊重客观规律 因地制宜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禀赋、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粮则粮、宜山则山、宜水则水的要求,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使区域发展与自身主体功能定位相匹配,与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相适应。
一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城镇化地区为社会创造更多物质财富;生态功能区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生态产品;农产品主产区要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要遵循经济规律,在提高发展效率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发展领域要进一步提高效率,以区域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带动量的合理增长。破除资源要素流动障碍,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最大限度减少恶性竞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向优势地区集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是遵循社会规律,在强化社会公平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分配领域要注重社会公平,加快推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全国区域发展“一盘棋”意识,推进区域间合作互助,加快促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发挥比较优势 各扬所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国土空间十分广阔,区域间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并不是区域间“一样化”发展或者“均质化”发展,也不是不同区域在发展上实现“齐步走”,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发挥比较优势,各扬所长,在加强合作和协同融合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发挥价值创造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展是根本,协调是特点,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通过发展可以进一步提升协调的能力,丰富协调的资源和手段,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可以进一步优化要素在区域间的配置,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是生态功能区要得到有效保护,创造更多生态产品。牢固树立和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城乡区域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通过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区域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三是增强边疆地区发展能力,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边疆地区是国家安全屏障的第一道防线,是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前沿阵地,对整个国家稳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要考虑国家安全因素,坚持固边和兴边并重,使边疆地区有一定的人口和经济支撑,确保边防巩固、边疆安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升边疆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着力解决好关系边疆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就业、医疗、出行和通信等实际困难。
完善空间治理 精准施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政策的基本空间单元越小,区域内部同质性越强,越有利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要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政策单元,对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地区等制定差异化政策,分类精准施策,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是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政策单元,不断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落实好主体功能区战略,进一步明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完善相应的区域政策,不断提高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因区施策、因类施策,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二是加速国土空间治理制度创新,提升国土空间利用水平。国土空间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国土空间治理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不断优化国土空间治理手段,加快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形成覆盖全区域、涵盖全要素、贯穿全周期、联动多部门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推进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保障民生底线 以人为本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不同区域间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要完善土地、户籍、转移支付等配套政策,提高城市群承载能力,促进迁移人口稳定落户。同时,确保承担安全、生态等战略功能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要高质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高质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需求与政策供给的匹配性,加快形成按常住地登记户口、按照常住地提供公共服务的制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
二是着力推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的核心在于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尤其是在教育、医疗、养老等事关民生福祉的公共服务领域的差距。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重点加大对承担安全、生态等战略功能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区域间人均财政支出差异,为不同区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相应的财力保障。
三是支持各地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国家在浙江开展了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试点,从省域层面为全国推进共同富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当前,共同富裕正处在由点及面、全面推开的关键时期,要探索因地制宜的共同富裕道路,形成相对完善的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机制,确保欠发达地区能够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掉队、赶上来。
一体联动 协同融通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不同区域要牢牢把握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中的定位,加强区域合作协作,探索新时代新征程对口支援新模式,发挥优势地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为,同时为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借势借力发展提供更大空间和更多机会。
一是以区域重大战略为引领促进区域间协同融通。促进相关战略的协同融通,不断提高区域战略取向一致性,使相关战略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同频共振”,协同发力。充分发挥区域重大战略的引领带动作用,形成以区域重大战略引领辐射周边,促进区域协同融通发展的局面。
二是推进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城乡融合发展。打破城乡之间的制度藩篱,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大以工促农力度,积极创新以城带乡举措,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和延伸,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进而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三是以基础设施和体制机制为重要抓手推进软环境和硬环境协同融通发展。以重大基础设施作为推动区域间协同融通的“硬支撑”,加快形成多中心支撑、多层次联动、网络化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以复制推广先行先试地区好经验好做法作为促进区域协同融通的“软支撑”,在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上互学互鉴,不断完善区域治理体系,提升区域治理能力。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