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刘保奎研究员接受瞭望杂志采访:区域战略增强区域活力时间: 2025-03-12信息来源: 作者: 责编: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是我国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关键在于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目的在于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松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全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合作室主任、研究员刘保奎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我国国土空间辽阔,全国各地所处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发展的战略纵深优势明显。通过实施区域战略,能够把各地区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凸显和整合,从而激发出更高效率和更大潜能,释放区域发展活力。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政策研究部主任、研究员鲍家伟认为,“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就是形成战略合力,而不是单打独斗。”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是我国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关键在于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目的在于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范从来表示。
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要解决区域发展差距问题。”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肖金成说,从全国来看,区域协调发展就是东部、西部、东北和中部四大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四个特殊类型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支持。要根据新征程、新情况和新目标,通过完善区域政策逐步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重点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
“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是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肖金成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创性地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以关系现代化全局的重要城市群和流域为区域单元,以推进一体化、构建共同体为核心,聚焦区域合作和协同发展,打造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目的是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在肖金成看来,就是基于适合发展的地区加快发展,不适合发展的地区加强保护这样的理念对全国国土进行识别,促进全国人口合理分布的政策。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部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于缩小的区域发展格局。
多位专家表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是通过发挥战略叠加的系统性、协调性、动态性等特性实现战略互补与赋能,推动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认为,“叠加效应”是一个新提法,指通过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协调合作与优势互补,实现整体效能的倍增。
“战略叠加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孙久文举例说,成渝都市圈在叠加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逐步提升经济竞争力,成为国家重要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与主体功能区战略叠加,有助于强化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磊认为,作为面的范围中的一条线或一个点,增长极是大量要素集聚的结果。其作用在于,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向外辐射,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实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效果。
“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有助于在新的点位上形成新的增量空间,更好释放区域重大战略的外溢效应和融合效应,从而更好贯通各地区的经济联系纽带和产业链条,促进资源要素流动共享和高效配置,释放新的区域发展潜力。”刘保奎说。
在王磊看来,增长极的形成,离不开政策的积极引导和市场的充分参与。未来,要进一步发挥区域战略的叠加作用,立足主导功能,发力优势领域,集聚市场要素,联动周边地区,积极培育形成更多的增长极,从而为全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多支点和更强支撑。
发挥经济发展优势地区作用
来自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底,京津冀铁路营业里程达11295公里,其中高铁2576公里,实现高铁对地级市的全覆盖。
除了轨道交通,公路路网也在快速发展,高速路每年“上新”已经成为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常态。
1小时内,从北京驾车至雄安;1天之内,快递从北京发往河北……十年间,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纵深推进,伴随着一条条高铁开通、高速路通车,京津冀“1小时交通圈”形成,提升了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
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0年来,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202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为10.4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9倍。除了经济总量的大跨越,三地产业结构也持续升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这一要求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战略方向,即通过系统性提升创新能力和辐射效能,构建更加均衡、更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优势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关乎区域自身发展,更是推动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5年1月11日,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5)》显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城市群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突出,是我国创新发展的高地。
专家表示,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资源集中,创新生态好,应用场景多,创新活跃,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因此,经济发展优势区域要增强担当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发挥优势区域的创新平台、人才优势和要素整合能力,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技术需求,加大重大科技攻关力度,强化创新资源和制度供给,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统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新型研发机构布局,把握科学研究范式和技术发展趋势变化,增强有组织科研和体系化攻关能力,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刘保奎说。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刘保奎建议,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强创新选题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围绕优势地区重点产业集群发展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促进技术攻关和研发孵化,实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以产业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形成良性互动、相互支撑格局,从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夯实技术储备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完善促进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在刘保奎看来,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量大、回收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因此需要与之相匹配的金融制度设计和激励机制。经济发展优势区域金融市场完备、金融机构集聚,可以将金融优势和科创优势叠加起来,在构建与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上加强探索,破解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投融资瓶颈。
——以科创走廊建设为牵引提升创新效能。依托区域内重点城市、主要创新平台、科技园区、孵化基地和科技型骨干企业,加快建设科创走廊,能更好发挥走廊上各地在产业和创新上的比较优势,构建多领域的区域创新联盟,推动跨地区的创新协同,打造区域创新体系,在空间上进一步整合和贯通创新链条和创新生态,形成更高创新效能。
专家表示,在推动优势地区创新发展的同时,要从全局视野理解“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间协同发展和共同繁荣,让优势区域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转移效应。推动优势地区向周边地区的产业转移、成果转化,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支持优势地区的创新平台在周边腹地设立科创飞地和技术转移平台,推动创新空间的优化布局,大力发展飞地经济,为周边地区形成新的增长点。
二是赋能效应。发挥优势区域的高端要素配置功能,为其他区域形成赋能,通过人才交流、技术溢出等,为其他区域导入更多高端人才、前沿技术和先进理念,形成强大智力支持,从而增强其他区域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能力,实现优势区域对其他区域的辐射带动。
三是联动效应。“强化优势区域和腹地之间的联系纽带,拉紧产业链创新链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垂直分工格局,创新区域合作模式,通过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推动区域战略融合、开展省际交界地区合作等,让优势区域更好地去推动创新、提高质量、制定标准,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刘保奎说。
促进区域联动融合发展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东数西算”……一个个国家级工程,都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手笔。在中国经济版图上,这些互动互联显著改善了不同地域资源要素不平衡问题,最大限度汇聚发展合力。
中央一直很重视促进区域联动融合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鼓励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各展所长。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
在区域发展的大棋局中,经济大省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经济大省挑大梁,首先体现在经济总量上。2024年,经济十强省份GDP均超5万亿元,累计实现GDP超过82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升至61%。经济大省挑大梁,具体体现在供给和需求能力上。从供给侧看,经济大省作为创新的主力军、改革的先行者、开放的排头兵,是新业态新动能和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策源地”。从需求侧看,经济大省的资源、人口等综合承载力强,投资项目多,消费市场体量大,对外开放水平高,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主引擎”作用。全国经济基本盘企稳以及更高层面的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大省挑大梁。
经济大省挑大梁,还体现在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和重大使命上。“在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中,经济大省多是肩负重任。如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若干区域重大战略的主体都是经济大省,目的就是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上先行示范。”王磊说。
在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同时,鼓励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各展所长。对此,专家建议:一是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坚持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在新型城镇化、农产品供给与保障、生态产品供给、生态安全等领域承担与区情相一致的主体功能,切实担负起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使命任务。
二是中部地区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和资源要素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等比较优势。
三是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等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四是东北地区要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在此基础上,各省区市强化合作、统筹联动,共同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发挥作用。
专家表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各异,产业互补性较强,这为开展产业协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应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的产业协作,同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
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夯实有利于产业协作的制度基础。王磊说,应以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为契机,在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等方面发力,夯实产业协同的制度基础,自上而下破除制约要素流动的藩篱。发挥政府在体制机制保障、功能平台共建、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区域之间的充分合作和良性发展,打造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另一方面,强化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提高流通效率,有效降低产业协作的成本。用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既要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完善物流枢纽、交通网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传统硬件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推进多层次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动交通运输设施跨区域一体化发展。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整合各类市场信息,加快推进不同主体之间的数据开放共享,使数据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有序流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区域战略时,特别强调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的重要性。这一决策的主要原因是,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不仅是推动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相互促进的关键力量,同时也是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的重要抓手。
以海洋经济为例,其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对海洋资源的精确监测和管理,而物联网技术则可以实现海洋设备的互联互通。海洋经济的发展,还与制造业密切相关,其中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是海洋装备产业链的核心环节。通过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的协作与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瞭望》2025年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