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经济
海洋产业领航新型城镇化时间: 2016-07-18信息来源: 叶中华 作者:ws 责编:
日前,记者从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两周年新闻媒体座谈会上获悉,新区连续两年在全市科学发展考核中居十区市第一,GDP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省内6个地级市,实际到账外资和外贸进出口全省青岛第一、烟台第二、黄岛第三;在全国17个国家级新区中保持了第三名的位置。
2014年6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的第九个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下文简称“新区”),地处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位置,包括青岛市黄岛区全部行政区域,其中陆域面积约209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海岸线282公里、滩涂83平方公里、岛屿42处、沿岸分布自然港湾23处,基于新区优越的海洋资源,国家赋予新区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主题,带动陆域经济发展,加快我国海洋战略对新型城镇化的领航作用。
据悉,新区下设十大功能区,分别是青岛前湾保税港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董家口循环经济区、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青岛西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青岛海洋高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区、青岛西客站商务区。十大功能区成为支撑带动全域开发开放的主战场、主阵地。
获批后,新区决策层提出了“实施海洋战略,率先蓝色跨越,建设美丽新区”的发展目标。
活力新区助建新型城镇
在日前召开的西海岸新区获批两周年新闻媒体座谈会上,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黄岛区委书记王建祥介绍了新区获批两年来的发展情况,阐述了“活力新区”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
“我们把机遇变成了动力,把动力变成了活力。”王建祥表示,创新产生活力。新区在批复伊始,以权责边界清晰化、营商环境便利化、融资渠道多元化、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将69项行政审批权下放到各大功能区;中德生态园探索灵活用人机制,把公职锁进“抽屉”里,政府工作人员由吃“保险饭”改吃“市场饭”;建立科技投融资平台,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融投资机制……如今新区现已“两周岁”了,效果如何呢?
项目产生活力。“两年来,新区引进建设了1000多个产业项目,做到了‘天天有项目’,今年要重点抓好‘双30’项目,为新区增添新的活力。”据王建祥介绍,以十大功能区为新区建设发展的主力军,集中推进200平方公里启动区建设,整理土地16平方公里,50平方公里土地完成基础设施配套,新引进建设项目数量占全区总量的70%以上。董家口经济区引进百亿级、十亿级项目10余个,港口吞吐能力突破1亿吨。中德生态园空客直升机、塔塔优客、中欧基因工程等高端项目落户,加快规划建设中韩贸易合作区、中巴产业园,被誉为国际生态合作园区的典范。灵山湾文化区依托万达东方影都、惠普大数据等百亿级龙头项目,打造“影视+科技”产业集群发展双引擎。凤凰岛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成功举办富有特色、富有创意、富有魅力的海上啤酒节。海洋高新区规划建设青岛中央活力区和海洋产业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的永久性会址落户。前湾保税港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西客站商务区等正加快发展。
据悉,新区201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00亿元、增长12%,总量列16个国家级新区前三强、超过省内6个地级市;公共预算财政收入198亿元、增长12%,总量超过省内6个地级市;实际到账外资17.4亿美元,外贸进出口216亿美元,均超过省内14个地级市;固定资产投资1675亿元、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0亿元、增长11.5%。
特色产生活力。新区重点打造了特色产业、特色小镇、特色品牌、特色文化“四张名片”,彰显了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独特魅力和活力。
“为提升城市品质,高水平推进12个特色小镇建设,国企投资7.4亿元,撬动社会投资110亿元。”据王建祥介绍,围绕“碧海蓝天、绿水青山、蓝色港湾”三大目标,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万元GDP能耗下降3.8%,新建改建节能建筑600万立方米,新增造林面积3.2万亩、城区绿化面积72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6.7%,空气PM2.5年均浓度下降15%,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完成率连续五年居全市首位;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沿滨海一线规划建设青岛蓝色海湾,打造文化大道、旅游大道、生态大道。
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同步推进,高标准实施12件60项政府实事,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73%。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29所,8所学校建成投入使用。实现行政村体育设施建设全覆盖,建成了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新增城乡就业7.1万人,扶持创业6000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万元,增长11%。在全省率先实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险合一”,参保居民80万人。村居改造回迁速度明显加快,90个已启动改造的村居中年底前回迁52个,创历史新高。目前新区人口规模280万,城镇化率稳步提高。
向海洋领军市跨越
国家对新区的主要定位为努力成为海洋技术自主创新领航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为探索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新路径发挥示范作用。
“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在陆地上发展更多海洋相关的产业。”山东省社科院副院长郑贵斌表示,新区对海洋经济进行从“浅蓝”到“深蓝”的尝试。
据悉,除了拥有中国海洋大学这一海洋专业院校以外,青岛还拥有20多个国家级科研院所,海洋科技人才占全国的50%。
凭借优良的海洋资源和科技人才储备,到2020年, 新区将构建起海洋科技创新引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格局,形成先进制造业发达、现代服务业繁荣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6000亿元,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左右,推动青岛成为蓝色经济领军城市。
“先行先试”开启创新之旅
“中国的新城新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是中国城镇化经济的增长点,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区。”前国家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著名经济学家陈淮认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既是过去城镇化经验的坚守,又是新型城镇化之路的创新和完善。
新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改革试点和创新区,尽管已取得难得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青岛科技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姜铭撰文指出,一是新区功能区规划布局仍需调整,各个功能区管理层级不统一导致协调统筹困难;二是管理体制机制有待理顺,园区运行模式不统一;三是各功能区投融资平台运行管理模式不统一,影响新区发展规模、速度和水平;四是项目招商缺乏统筹管理,出现争项目强招商的混乱现象和项目同质化与功能区不匹配的问题;五是各类交易平台分散而弱化,难以掌握国际市场定价权;六是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彼此间差距较大;七是土地利用中重点项目与土地指标不协调,且预留土地不足。
对此,姜铭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建议:一是全面调整功能区规划,推进功能区发展模式相统一,集中向“管委会+公司”模式转变,避免出现园区多而无从管理的局面;二是加快推进新区体制机制创新,借鉴重庆两江新区管理体制,实行1+X模式,以管委会体制为基础,与X个行政区分别组建不同功能的联合开发公司,形成高效协调的大开发格局;三是整合保税区现有交易平台,组建青岛统一的商品交易中心;四是进一步加快跨区划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五是积极探索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建立重大项目规划选址和用地的统筹协调机制,制定村经济留用地的开发利用策略。
新区坚持把先行先试作为发展的最大优势。“最早批复的几个新区,像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当时国家发给一个牌照,再给你一辆汽车,甚至还配上驾驶员。到我们批复的时候就没有了,国家只给你发一个牌照,再告诉你四个字:先行先试。我们就琢磨这四个字,先行先试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先行先试。”王建祥在座谈会上幽默地对媒体说,两年来,新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能导向”,把先行先试作为最大动力, 围绕政府效能革命、市场化改革、结构性改革“三大主攻方向”,先后自主推进35项重大改革,争取国家、省政策试点27项,在很多领域创出了新路子、新模式,也增强了新活力。
万山
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