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城镇经济
城镇经济

温州和深圳两地经济转型比较时间: 2017-03-11信息来源:刘毅 作者:hjr_admin 责编:

 ■ 刘    毅(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温州    325011)
▲ 基金项目: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温州深圳两地区经济转型的比较研究”(课题编号:14WSK295)
 ◆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深圳和温州一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两地区的发展结果却截然不同。深圳经济虽然经过一些波折,但经过不断调整成功实现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温州的经济转型举步维艰、困难重重,需要学习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本文对深圳、温州两地区的经济转型路径进行了归纳,通过对两地区经济转型影响要素的比较分析,找出温州经济转型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借鉴深圳的成功经验提出温州经济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深圳    温州    经济转型    产业    升级

  温州和深圳两地经济转型的路径

  (一)深圳经济转型的路径

  从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特区正式成立开始,深圳经济发展经历了三次重大的转型。第一次转型(1980—1994年),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转型。深圳临近香港,当时香港经济也在转型,深圳承接了香港制造业的转移。通过积极利用境外资本和技术,发展以“三来一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和与之配套的相关商贸服务业。第二次转型(1995—2004年),完成了以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深圳市政府很早就注意到“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落后性及不可持续问题,经过周密的规划,深圳市提出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今后深圳的产业发展方向,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二次创业”。1996年,深圳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三个一批战略”,将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三大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优先发展,通过扶持华为、中兴等多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使高新技术产业成长为深圳的支柱产业。第三次转型(2005年起),进入创新型城市阶段。2006年初,深圳市政府发布《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将深圳的发展目标定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2008年获批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2014年深圳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国内城市中排名第一,同时也入选十大创新城市。

  (二)温州地区经济转型的路径

  温州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2年),完成从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转型。利用国家政策放宽的机会,以加工经商为传统的温州人,率先下海经商、办厂,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格局。1982年,温州的个体工商企业超过了10万户,占了当时全国总数的1/10,大约30万的商品经销员遍布于全国各地。在家庭工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上,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家庭企业纷纷走上股份合作的道路。1991年,全市股份合作企业达到26736家,其中工业企业16936家,实现年产值49.7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第二阶段(1993—2001年),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及质量立市阶段。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1994温州市政府出台《关于开展“第二次创业”的决定》和《温州质量立市实施办法》。温州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数量逐年增加。通过分工协作形成产业链,推动产业创新,大量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出现,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到1996年,温州的产品的抽检合格率就已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到2001年全市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企业增加到1.65万家,年产值894.8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7.5%。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阶段。温州经济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高速增长,到九十年代末期增长开始放缓。产业发展停滞不前,温州产业结构始终在低端循环发展,出现了所谓的“代际锁定”现象。2002年,温州市政府提出打造国际性轻工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产业战略,目标是把温州建设成国际轻工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集散基地和创新基地。但该战略依然还是立足传统产业,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帮助不大。2005年,温州市实施工业发展12345工程,希望通过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等措施,加快温州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到2008年,高新科技产业发展并不突出,温州经济还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主。2009年,温州市政府颁布《关于实施工业转型升级321行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见》,希望通过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临港重化工业,淘汰落后产业加快温州的产业升级。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始稳定的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8年的25.9%上升到2013年的33.5%。但和深圳相比,温州的转型升级的速度依然很缓慢。目前工业前十大行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代际锁定”现象依然存在。

  从深圳和温州两区的经济转型路径来看,深圳经济转型路径选择正确、清晰,结果也非常成功。温州经济发展和深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可以说两地不在一个级别上。温州的经济转型在前期发展还是比较好,但到了后期,路径选择不够清晰,决策摇摆,政策可行性不高,使得温州经济发展出现问题甚至陷入危机。下面文章将对影响经济转型的主要要素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主要差距和问题。

  两地经济转型的差距比较

  (一)产业发展比较

  产业结构的变化。从三次产业发展来看,深圳目前是“三、二、一”的产业格局,温州则是“二、三、一”的产业格局。深圳和温州的起步相同,都是农业经济为主的“一、二、三”的产业格局。1984年深圳工业生产总值开始超过农业,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2008年开始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深圳步入后工业化时代。温州的产业发展落后于深圳,1985年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开始超过农业,温州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1990年,温州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农业,三产业顺序为“二、三、一”,温州第三产业的发展稳步上升,到2013年,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9:50.3:46.8,温州经济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如图1所示。



  产业升级。深圳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再到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升级。深圳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以“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九十年代的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再到现在的以金融业、物流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互联网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而温州的产业结构三十年来依然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为主体,产业升级徘徊不前。温州工业化是从家庭工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开始的,从事的是低技术含量、低成本优势和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传统加工制造业。产业升级表现为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生产技术不断的升级,由以前的手工到引进别人淘汰的生产线再到采用先进技术及自主研发。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不断提高,由低端仿制品到贴牌再到自创品牌。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由国内低端农村市场扩展到国外高端市场。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由家庭作坊制上升到股份制再到企业集团制。深圳的产业升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推动了深圳经济的转型。而温州产业升级的止步不前,则是温州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主要原因。

  支柱产业。深圳的支柱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主要是四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和文化产业。2013年四大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3%。温州的支柱产业包括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和泵阀等五大产业。2013年五大支柱产业规上总产值占到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5.4%。温州的支柱产业还是传统制造业,而深圳早已过渡到现代高端产业,温州产业层次低于深圳。

  (二)科技创新比较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等方面都远远超过温州。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深圳市政府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深圳经济转型的突破口,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平均增长61.46%速度增长,1998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5.4%;2013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4133.00亿元,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8649.00亿元占高新产品的62%。早在1996年温州市政府就制订过《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1996—2010)》,但工作进展缓慢,后因战略调整使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计划未能实现。2004年温州市政府重新将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点,提出“12345”工程和“1411”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开始稳步增长。到2013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480.5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3.51%。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温州的高新科技产业还处于培育和发展阶段。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半数以上来自低压电器、泵阀、汽摩配等三大传统行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还是比较慢,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科学研究经费支出。产业升级需要通过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和推出新产品。科研经费的投入非常重要。深圳的R&D经费投入一直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前列,占当年GDP的比重基本上超过3%。据最新统计,2013年深圳R&经费投入超过5 6 0 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超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深圳R&D经费投入的另一个特点是企业占主导,深圳的科技创新主要由企业推动。研发经费中政府的投入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是企业自主投入。温州的R&D经费投入与深圳相比在数量上存在很大差距,从GDP的占比来看,温州的科技投入不仅远低于深圳,还低于浙江省的平均水平,在浙江省内排名倒数。2011年温州市R&D经费36.1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08%。科研经费投入低是温州产业升级落后的主要因素,如图2所示。



  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及转化。深圳市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多年来在全国都名列前茅,从2004年开始,深圳PCT申请量以年均60.15%增长的速度高速增长,连续七年居全国首位,连续十年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一位。2013年,深圳国内专利申请量达80657件,国内专利授权量49756件,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二。在知识产权的应用和转化方面,从2000年开始深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在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2013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8649.00亿元,占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的61%。

  温州的许多企业还处在技术的模仿消化阶段,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温州专利的申请及授权量和深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近年来增长较快,2012年全年专利申请24183件,比上年增长59.6%,全年专利授权17267件,同比增长54.4%,2013年全年专利授权24069项,比上年增长39%,如图3所示。



  科技人才培养及引进。深圳和温州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都不高,人才培养基础较弱。本地培养人才的能力有限,只能以引进为主。深圳市政府一方面鼓励企业大力引进高端、高技术人才,并制定了许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针对高校少,科研力量薄弱的情况,通过创建虚拟大学园与国内外53所知名院校进行合作,利用他们的技术、人才培养和孵化深圳本地的人才和企业,同时将他们的科技成果转化为高科技产品。这也成为具有深圳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2013年末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1.63万人,其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及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39.21万人,占32%。温州市政府也出台了相关吸引人才的政策举措,但由于缺乏明显的比较优势,导致高层次人才缺乏,创新团队较少,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2013年,温州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中科技活动人员数33595人,其中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为5722人,仅占17.0%,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三)现代服务业比较

  深圳经济已进入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智能化、高效率及高附加值的特点。起着引领经济发展方向、带动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深圳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目前深圳的四大支柱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占据金融业、物流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三个领域。2013深圳服务业增加值8198.14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高达5492.37亿元,占67%。温州经济目前处在工业化中后期,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仍占主导地位,但在GDP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稳步上升,2013年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9:50.3:46.8。温州现代服务业总体水平不高,2013年温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0.7%,占服务业增加值44.2%,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与深圳的差距更大。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层次较低,现代物流业发展严重滞后。2013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仅占GDP7.8%;软件信息业、商务和科技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商务、科技服务业合计占7.6%;软件业务收入仅占全省总量的0.2%。

  (四)金融发展及创新比较

  金融业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起着强大的支持作用。深圳金融业由刚起步的只有4家机构8个网点、一种机构类型、700来员从业人员,发展为跻身全球前列的金融中心。2009年和2010年两度被伦敦金融城评为全球金融中心十强,在国内的城市中位居最前。2014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榜单中,深圳名列第18位超过上海(名列第20位)。深圳在促进产业升级,科技与金融结合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通过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深圳构建了财政投入为导向,资金市场、资本市场融资为主的投融资体系。通过发达的金融服务为自主创新提供资金保障,推动自主创新的发展。为破解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难问题,深圳市2009年6月,制定了《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鼓励以发展多种形式专业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等方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温州的金融业在2000年前发展速度都落后于温州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2000年后金融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金融业领跑于温州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温州金融体系因为管制和经营机制方面的原因,缺乏金融创新,对于民营经济发展支持不力。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较高,银行不愿贷款,这就使温州民间金融得到快速发展。据估计,2010年温州民间流动性资本的规模达6000亿元左右,并且每年以14%以上的速度增加。虽然民间金融的发展弥补了正规金融体系的不足,但因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约束,存在极大风险。温州金融风暴的爆发就是因为约束不力,资金链断裂引起的,温州金融业急需创新。

  (五)城市化发展比较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深圳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的小渔村发展为人口超过1千万的特大型城市、一流的国际化城市。
深圳的农村城市化经历了两个阶段,1992年到2002年为第一次农村城市化阶段,1992年7月起对特区内的68个行政村、173个自然村和沙河华侨农场进行改建,变为100个居委会、成立66家城市集体股份公司和12家企业公司,使4.6万多农民一次性转为城市居民。2003年到2007年为第二次农村城市化阶段,2003年10月,深圳市开始对宝安、龙岗两区18个镇218个自然村进行改建,使27万村民全部转为城市居民,到2007年深圳的城市化率达到100%。从城市综合竞争力看,根据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历年统计,深圳在大陆城市中一直位居前三强。2014年最新的数据,深圳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在中国最美丽城市排行榜中名列榜首,同时也进入十大创新城市。

  温州的城市发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7万人的小城市,发展成人口超过三百万的大型城市。温州是我国最早开始农村城镇化的地区,改革开放后,温州农村家庭工业及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大大增加,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也因此展开。到1991年温州建制镇已发展到121个,人口达到26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8.7%。涌现了“中国农民第一城”龙港镇、“全国最大低压电器城”柳市镇等全国闻名的经济强镇。但随着经济转型的停滞,温州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的排名逐年下降,由2003年的排名第17位下降到2011年的排名第61位。温州城市化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欠发达地区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二,鹿城、龙湾、欧海三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的40%以上;城乡格局散乱,规划不合理。大量城中村、城边村、城郊村夹杂在城市里,造成环境脏乱差,功能不完善,缺乏规模效应,如图4所示。



  深圳经验对温州地区经济转型的启示

  (一)坚持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

  深圳能实现跨越式的经济转型,首先得益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政策。在深圳特区创建初期,国内大部分地区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深圳开始了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的实践。国内的大量人才正是看中了深圳开放的环境和政策,才来到深圳创业。国外的企业也是因此来深圳投资办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深圳市政府和人民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实现经济转型。温州在改革开放初期,敢于解放思想,开放进取,率先在国内搞起家庭工业,创造了全国闻名的温州模式。但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温州人的思想逐渐趋于保守,没能够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上更上一层楼。因此,温州要实现经济转型,首先要在思想上彻底解放,不要被以前的先发优势所蒙蔽。在这方面温州市政府应该说服、鼓励那些企业家放下包袱,解放思想,拿出以前的创业精神,渡过转型难关。其次,温州市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应该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则,鼓励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及高级人才来温州发展。

  (二)加强政府的规划和引导

  国家和深圳市政府,在深圳经济转型的各阶段及关键时期,都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和周密的规划;在经济和产业发展方向上,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及时出台了引导经济和产业正确发展的各种相关政策;使得深圳经济转型能够成功实现,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温州政府在温州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了“无为”的政策,给温州民营企业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得温州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温州民营企业家由于文化层次不高,眼界不够开阔,没能把握住产业升级的机会。同时也使得产业的发展缺乏计划性和连续性。因此,温州市政府应该在产业发展的大趋势,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上进行宏观掌控,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先进产业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的优惠,对于落后产业要限制发展,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

  深圳的成功经验说明要实现经济腾飞,必须紧跟产业发展的现代趋势,淘汰落后产业,发展先进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必要的也是不断进行的。温州的经济发展越来越慢,正是因为没有解决产业升级的问题。也使得大量民间资本离开传统制造业,流入利润更高的房地产、采矿业及一些投机行业,导致温州产业空心化。在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温州如果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将会被其他城市所赶超。温州应该加快制造业部门的行业重组,发展先进制造业,逐步淘汰转移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使高新科技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国民经济由第二产业主导向第三产业主导过渡。

  (四)加大科技投入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深圳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能够顺利实现,关键在于深圳对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深圳市每年的R&D经费总支超过GDP的3%,在全国排名前列。通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使得深圳的高新科技产业发展成长起来,成为深圳经济的支柱产业。温州在科技创新方面应该学习深圳的成功经验,在R&D经费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鼓励民营企业增加研发经费的投入,扩大自主创新产品的比例;在科技创新方面,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同时,应该加强同国内外的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将他们的高科技成果引进消化转化为本地的生产力;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应该努力提高本地高校的办学水平,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级人才,弥补本地教育能力的不足,使温州的科技水平及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深圳及其他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实践证明,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过渡是实现经济转型、提升经济实力的必经之路。现代服务业是服务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代表了服务经济的发展方向。它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通常比一般商业服务业高10—30倍,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智能化、高效率及高附加值的特点,能够提升产业水平和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高智力、高技术含量及人力资本密集的特点,与高等教育逐步普及的环境相适应的,能够解决我国每年几百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具有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高产出的特点,符合低碳经济的标准,是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因此,温州应该将现代服务业作为今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在政策上给予倾斜,鼓励更多企业转向现代服务业,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现代服务业。

  (六)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

  金融业是深圳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为深圳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在深圳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发挥了支撑作用。通过投融资体系的创新,将技术要素同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深圳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通过创新金融体制,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使得上万家深圳中小型科技企业顺利地度过孵化期,成长壮大。温州金融业面对目前存在的“两多两难”即“民间资金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问题,应该借鉴深圳地区的先进经验,大胆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一方面,利用民间资本充足的优势,大力发展民营金融,解决民间资本投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科技和金融结合方面加强创新,建立一套灵活的金融投融资体系,为众多温州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融资平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七)加速城市化建设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也能推动经济发展。深圳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城市化是继工业化之后促进经济增长的又一关键因素。通过经济资源快速向城市集中,使城市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也不断优化和更新,从而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增长。温州的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深圳,应该通过加速城市化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在城市规划方面,应该以现代化城市的标准,合理安排城市布局,完善城市的各项功能。协调好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之间的关系,学习深圳的“组团式开发模式”,做到规划一片, 开发一片。以中心区、中心镇为核心,向外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逐步解决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参考文献:
  1. 钟坚.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4)
  2 .于珺. 深圳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J]. 开放导报,2013(2)
  3. 张苗荧. 温州模式升级关键: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 [J]. 华东经济管理,2006(8)
  4. 易千枫,徐强,项志远. 改革开放30年温州城镇化发展回顾与思考 [J]. 城市规划,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