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经济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思考时间: 2018-03-10信息来源:张 占 仓 作者:qgy_admin 责编:
编者按:2017年5月22—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许昌市人民政府协办的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在郑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策略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交流。本次会议是农业经济领域的一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对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刊特刊发研讨会部分成果,以飨读者。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7)06-0020-09 收稿日期:2017-08-07
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思考:
第一,如何适应“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一带一路”倡议在三大国家战略中排在首位,也是未来引领全球化的重要战略,“一带一路”倡议靠谁来实现呢?要靠13亿多中国人民,每一个人都要贡献自己的力量。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也必须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需要做哪些事情呢?首先,“一带一路”沿线人口占全球的60%多,GDP占全球的29%,而且“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特别重要,他们希望共享中国农业发展成果,比如在“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推广杂交水稻的潜力非常大;河南的棉花品种推广到哈萨克斯坦以后,当地的棉花单产产量翻了两番。其次,改变中国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局面。目前中国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通过进口智利车厘子、美国波士顿大龙虾、日本奈良牛肉、菲律宾香蕉等,可以改变这种局面。再次,适度进口国外的农产品,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可以适当减轻中国耕地资源紧缺的压力。2015年,我们到波兰调研时,跟波兰相关部门的七位部长在一起交流,他们非常感激中国进口他们国家的农产品。对于中国来说,不仅这些地区的农产品受污染程度较低,深受消费者喜爱,而且适当进口他们的农产品也可以减轻中国耕地的压力。最后,倒逼中国农业科技进步。我觉得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是正常的,这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科技水平提高对于农业的贡献在杂交稻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杂交稻推广的第一年亩产只有300公斤,第二年即达到600公斤,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第二,如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首先,要对农业科技有信心,据2016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全球大国按大学科分类的科技水平评估报告显示,中国的数学领域、化学领域、地理学领域、农业领域在全球具有优势。虽然和英国、美国相比,中国在农业领域还有很大差距,但是中国的农业综合水平排在第三位,优于德、英、法、日的评估结果。其次,高度重视破解中国农业发展积累的突出问题,尤其是污染问题。再次,以科技进步支撑和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邓小平早就讲过,农业的最终出路还是要依靠科技进步。美国耕地多,出台了很多鼓励耕地休耕的政策,每年约有五分之一的耕地休耕,休耕还可以领取高额补贴,而中国的人均耕地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大面积实行休耕政策没有可行性。2017年5月18日,达沃斯世界论坛发了一篇文章,它讲到在房顶上建农场,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全球有8亿人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种植粮食和蔬菜,也就是说全球有20%的城市人口以不同的方式在务农,这叫城市农业。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很多高科技一旦在农业领域进行推广应用,就会出现神奇的效果。
第三,如何保持农业稳定发展。首先,对于农业来说,稳定发展是前提。中国的耕地资源特别紧张,过去许多年中国都是为填饱肚子发愁的国家,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粮食严重短缺,到1998年中国大部分农产品、工业产品实现基本自给,再到现在大多数农产品供应比较充足。这两个台阶上来以后,奠定了中国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另外,联合国给中国定的人均粮食产量标准是400公斤,目前中国持续在400公斤以上,所以我们适度进口,调节品种,不必要拿着一个品种过度解读。其次,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存在明显问题。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与指数变化可以看出,近年来农业总产值指数平均为4.0左右,比较稳定,林业指数明显高于农业指数,说明中国的农业结构在优化。畜牧业指数和大家的关联度最高,也是波动幅度最大的,好的年份和差的年份其波动幅度相差5倍左右。渔业指数相对比较稳定。我觉得从这四类指数的变化,可以感受到农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其中畜牧业是农业内部结构中调整难度最大的,而且对居民价格指数影响最大,也是老百姓尤其是低收入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从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来看,小麦、水稻长期处在基本稳定状态,玉米面积持续扩张速度过快。前些年中国大力发展畜牧业,玉米需求旺盛,最高的时候每斤涨到1.5元,现在降到0.7元左右,这个浮动过大了,主要原因还是种植面积过大,扩张速度过快。由于大豆进口量比较大,导致中国豆类种植面积有所减少。另外,近几年出现的“姜你军”“蒜你狠”等现象,也说明了农业供给侧结构存在突出问题。再次,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在认真研判的基础上,对玉米生产规模进行适度调减。二是建立更加科学的信息系统,及时向社会释放科学可靠的信息,引导和支撑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三是针对生姜、大蒜、大葱等的波动性问题,建立健全信息系统与协调沟通机制,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以供种植户和经营者参考。四是针对全国消费结构的变化,向市场提供高品质的农产品,包括适度提供发达国家的名牌农产品,满足高端客户需求。
第四,如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当前,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社会各界已经讨论的很多,也提出了很多对策建议,但是为什么农民还是不愿意种地呢?这主要是由于种粮的收益没有办法保证,且每年增幅才3%左右,远低于城镇职工工资增长的幅度。那么,政策的根源在哪里呢?我觉得还是要回到经济学的经典理论逻辑上来。经典理论逻辑认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不管是年轻劳动力还是上了年纪的劳动力,让他卖力干活都没有问题,问题是收益如何。现在全国很多城市创造财富最多的是土地,可是土地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农民手里收来的。怎么收来的呢?中国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一级市场只能由政府主导,进行商业拍卖和招拍挂。我觉得如何把土地创造的财富科学的在全社会进行分配,可能是现在必须面对的问题。实际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城乡建设用地可以同地同价。不管是国土资源部搞的试点,还是农业部搞的试点,试点地区的农村土地价值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如果将土地溢价部分的分配适当向农民倾斜,农民的收入就能有大幅提升。
最后,上面这些内容可以归纳为几点。第一,中国农业也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仍然是科技创新。第三,中国农业稳定发展的宏观政策架构基本科学可行,但是适度的结构性调整确实迫在眉睫。第四,促进农民增收需要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方面有所突破。第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特别注意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作者简介:张占仓,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郑州 450002)。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