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合作看韧性城市建设时间: 2022-11-22信息来源:城市与区域实验室 作者:张学良 责编:qgy
导语:国内经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始把韧性提升作为城市未来重点任务。为进一步全面加速经济恢复重振,展现经济发展和产业链“韧性”,11月6日下午,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与闵行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韧性城市 引领未来”2022闵行区城市推介大会,旨在共享进博机遇、放大进博溢出效应,洞察新赛道发展趋势,展现长三角区域联动新场景新商机,促进韧性城市建设和经济韧性发展。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时煌军,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党组书记、主任潘晓岗,闵行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华文,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副主任强鹏程,市工商联副主席王均豪,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明华,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胡芳,副区长李锐等出席活动。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员、城市与区域实验室(CCRL)发起人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张学良受邀出席会议,并作“从国内合作看韧性城市建设”主旨演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同时也提出,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张学良教授认为,经济繁荣、智能便捷、幸福宜居,是城市发展追求的目标,建设具有较强风险抵抗能力的韧性城市,充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应有之义。而韧性城市建设不仅要看城市自身的人口、产业规模,更重要的是其在在国内大循环中城市网络体系的节点、枢纽与链接作用。新形势下,需要深挖合作交流潜力,明晰外部联合的路径和机制,跨区域和多层次“外联”是推动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主席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开幕式上指出:我们要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联合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数据中心及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打造“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间区域联动指数”,从市场联动、社会联动和政府联动三个维度出发,涵盖了产业关联、商贸联系、创新合作、交通人口、社会文化、公共服务以及政府合作7个方面共50个指标,深度诠释了区域合作背景下城市经济韧性建设的内涵。
区域联动指数研究发现,在城市网络化发展趋势下,突破行政边界的要素流动日益频繁。通过构建上海与144个兄弟城市区域联动指数,可以看出上海与各个城市间的区域合作广度不断加大、区域合作深度不断增强。从各类流量大数据的视角上看,上海在全国范围内的资源集聚力和辐射力不断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特征凸显。根据测算得到的区域联动综合指数,样本城市经济韧性呈现一定的梯度分布特征,其中北京、苏州、杭州、南京在与上海联动发展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相对来看经济韧性强度也最为突出。从综合指数排名来看,上海与同样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北京、天津、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之间具有较高的联动发展水平,这些城市排名都处于前20名,也再次体现了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等区域国家战略间的联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一直都保持着与上海的密切往来,整体形成了城市经济韧性强关联效应。
从指数分项特征来看,样本城市经济韧性强度形成不同分项发展模式;与沪产业合作和投资关联主要集中在北京、深圳及长三角主要城市;上海大都市圈和G60科创走廊城市与沪创新合作较为显著;长三角和对口帮扶地区与沪在规划中互相提及的频次较多。整体来看,区域合作是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抓手,区域合作发展中上海的作用不断提升,都市圈和城市群成为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桥头堡”和“先锋队”。
进一步地,张学良教授从网络资源组织视角提出构建韧性城市建设的新方向与新路径,强调要着力将闵行建设成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的重要支撑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关键环节,推动闵行更好嵌入全国、全球城市网络中,紧抓国际投资、区域合作,以各类网络资源配置能力提升不断强化城市韧性。张学良教授建议,闵行区可利用好进博会“金钥匙”,围绕共享进博机遇、放大进博效应,在制度创新、贸易对接、企业合作、产业开放、数字驱动、消费升级等重点领域强化兄弟城市间合作互动,将自身更好嵌入全球城市网络中,共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推动韧性城市建设和经济韧性发展,提升全球产业资源配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