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十年“三农”的变革发展时间: 2023-04-22信息来源: 作者:郑有贵 责编: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在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新时代这十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是一切变化的物质基础、条件和重要原因。聚焦新时代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成就,把握新时代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经验,既展现事业发展的新局新貌,又揭示变革背后的力量和动能,还展示未来发展的新前景。基于此,本刊特刊发《回首这十年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经济发展潜力》《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的主旋律》《新时代十年 “三农” 的变革发展》《财富维度下的“这十年”及未来展望》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拓展中,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性决策,探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回答了如何推动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形成了“大国小农”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中国方案,“三农”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将农业农村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三农”工作的显著特征。面对城乡“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2013~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连年锁定在明确“三农”改革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上,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制定和实施《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形成了以重中之重的工作布局主动施策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化机制。
完善和创新农村经营制度。以走共同富裕之路、共享发展理念、推动乡村组织振兴为农村经营制度变革指向,基于“大国小农”国情和历史发展基础,对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出重大安排,完成对农村承包地的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统筹推进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的产权制度改革与社区集体经济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实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简称“三变”改革),增强了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提升,培育家庭农场,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农村经营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增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生发展能力。
从产业融合上构建新型工农关系。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产业链低端和价值链低端的初级农产品生产与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高端的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分离,是“三农”发展难以摆脱受弱质性困扰的重要因素。实现农村产业兴旺,需要从形成新的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关系进行突破。进入新时代,针对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三农”发展受弱质性困扰的问题,在保障农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产业链、价值链、产权统一的联结,创新性地探索走出农民能更充分分享发展成果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育发展,促进了乡村多元价值的挖掘和农业多种功能的拓展,农业向着高质高效方向发展,形成农村发展的新动能。这是在农村发展工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基础上乡村产业发展路径的创新,是工农关系的重大变革。
从城乡融合发展上重塑城乡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在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还是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今后15年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要从规划编制、要素配置等方面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进入新时代,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基础上,探索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突破了城市与农村相对独立并行的发展格局,形成乡村人口数量庞大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难题的新路径,这是城乡关系的重大变革,是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路径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进入新时代,中国创新了国家粮食安全观,形成新的国家粮食安全体系,明确了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战略地位和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战略目标,形成党政同责的责任体系,在生产保障上实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从增强农民激励上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拓展形成大食物观和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促进减少储藏、流通、加工中的损耗,动员全社会开展光盘行动。中国抵挡住了新冠疫情的冲击,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 1.3 万亿斤以上,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为应变局、开新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历史性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难事。党中央面对贫困这一人类社会顽疾,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将其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经过8年持续奋斗,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困扰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设美丽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到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拓展中,基于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文化淡出现象得到扭转,工业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发展,适应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优美生态环境和乡村文化消费的需要,拓展了农村发展内涵和空间。
推进乡村善治。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进入新时代,促进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越走越坚实,促进了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建设,汇聚起合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到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础在“三农”,必须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赶上来。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共同富裕工作要抓紧,但不宜像脱贫攻坚那样提出统一的量化指标。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及早干预,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国共产党以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推进“三农”改革发展,在践行共享发展理念中把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有机统一起来,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亿万农民共同迈进小康社会。&
为了便于微信阅读,本文在原文基础上有删减,详见《经济研究参考》2023年第3期。
郑有贵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