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接轨国际标准 力促消费升级时间: 2016-08-30信息来源:周子勋 作者:ws 责编: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主要就“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增加‘中国制造’有效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求”这个议题进行研究和部署。会议指出,以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质量提升,倒逼装备制造业升级,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夯实工业发展根基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审议通过的《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 (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消费品标准供给基本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重点领域消费品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企业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知名消费品品牌价值大幅提升。
毋庸讳言,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之中,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寻找增长新动力。中央文件要求,新动力要从要素投入、投资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新动力在哪里?答案毫无疑问是消费——中国是有13.7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虽然中国政府掌握的经济资源主要被用于投资领域,但层次不断提升、规模不断扩大的消费需求,将成为中国未来可以长期依靠的经济动力。正如专家所言,中国经济目前处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迈过了一个依靠廉价要素、投资拉动、“世界工厂1.0”、初级全球化、人口红利、城市化和工业化为特征的投资社会,正在悄悄进入一个以消费升级、服务业大发展、制造业升级(“世界工厂2.0、3.0”)、中级全球化、城市化下半场、工业化后期、信息社会等为特征的消费社会。在中国迈向消费社会的新阶段,消费是保证稳定、持续增长的核心。
为中国消费增长提供强劲动力的是国民财富的增长、消费能力的提升。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在居民储蓄方面,2001年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约7.38万亿元,至2015年末增长至52.93万亿元,增长了617.2%。从2002年至2015年,国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702.8元增至31195元,增长了305%。在消费方面,2001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4.3万亿元人民币,2015年已超过30万亿元(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3.23万亿元,商品零售26.86万亿元),增长近600%。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国内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而今年上半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73.4%,正在逼近发达国家的水平(2015年美国的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7.2%)。可以这么说,在当下中国经济仍存在较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消费升级已经成为推动国内经济增长的亮点之一。
可以说,未来的消费升级是中国市场中最大的一块蛋糕。中国的消费正在升级,随着国民收入增加,国内的消费形态面临全面转型升级时期,从基本的衣食住行正在转向医疗文娱,转向不断提升生活品位。即使在同一类消费品中,健康消费、高端消费、个性化消费也将取代低端消费、大众化消费。从消费结构来看,未来消费社会的一大增量来自于服务消费。过去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实物型的商品消费,如今随着新的中产富裕阶层的出现,对消费的选择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者需求层次已从“吃饱穿暖”等传统消费转向“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等新兴消费。2016年上半年,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等享受型服务消费增长明显,分别达12.9%和13.2%。
在各类新兴消费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相关消费的爆发式增长。2016年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246亿元,同比增长21%。此外,旅游业持续旺盛,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22.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1.9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游客境外消费高速增长是中国消费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根据商务部披露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出境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境外消费达1.5万亿元人民币。而2016年中国继续蝉联全球出境旅游人次和消费额的双料世界冠军,根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旅游统计数据,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590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3%。
有统计称,2015年中国消费者全球奢侈品消费达到1168亿美元,全年中国人买走全球46%的奢侈品。这其中,910亿美元在国外发生,占到总额的78%。
消费外流非常典型地反映出中国在发展消费方面存在的根本问题:国内居民对较高品质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但国内市场却未能提供足够优质的商品和服务来满足不断提升的需求;国外消费品质量控制严格,比如美国严格的市场许可认证制度是美国消费社会的重要制度保证,而日本产品长期以来以优质著称,这吸引了中国消费大量外流;多年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国际市场竞争使得国产消费品质量不断提高,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品牌尚不成熟;国内市场的消费环境存在种种不完善的问题,变相抑制了国内消费潜力的释放,比如为保护国内产业、引导消费,我国对部分高档消费品仍保持较高的进口关税。简而言之,现在是消费需求已经升级,但产业升级和消费环境升级没有跟上。实际上,这种供不适需的缺陷,正是国内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向消费社会发展”与“成为消费社会”还有很大的距离;同样,虽然中国目前已有超过30万亿元的消费额,但消费需求庞大也并不意味着必然会发展为成熟的消费社会,目前的中国距离成熟的消费社会还缺很多——既缺少 “硬件”,更缺少“软件”。正如国家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日前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所言,我国消费品标准和质量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消费品供给结构不尽合理,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够强,消费环境有待改善,国内消费信心有待进一步提升。
总之,消费与收入有关、与产品质量有关、与品牌策略有关。在当前国内很多工业产品面临产能过剩和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下,一方面要下力气搞创新,要精细化生产,向产业链的高端转移;另一方面要推动传统消费品做大做强,适应现代化生产和消费需求,而产品标准就显得至关重要。被誉为“隐形冠军之父”的赫尔曼·西蒙教授毫不讳言地指出,一个国家若想取得出口成功,确实需要大公司,但是如果想做到表现超群,必须依靠那些拥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后者就是“隐形冠军”。在“隐形冠军”中,大部分企业因为不和终端消费者产生直接联系,而不为人所知。但是在其客户眼里,却享有至高无上的声誉和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它们中的大部分企业就是中间制造商。也就是说,一个中小企业能够成为各自领域里的 “隐形冠军”,高质量的产品品质必定是立命之本。
令人兴奋的是,为了使国内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接轨,实现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提升到95%以上的目标,国家已经作出了重要部署。期望通过消费品质量标准的提升,倒逼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改善供给质量、激活消费需求。
万山
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