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十三五”时期提升创新能力的思路时间: 2016-07-30信息来源:刘方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目前,我国企业创新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企业尚未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态势还未形成, 总体创新能力薄弱的状况没得到根本转变。“十三五”时期,应通过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生态环境,加大鼓励企业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强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激励企业创新发展,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关键词:“十三五”时期 企业创新能力
一、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
2008年以来,我国企业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实现年均增长21.7%,2013年达到74.6%。创新人力投入逐步增强。2009年以来,企业R&D人数实现年均增长15.5%,2012 年占全国R&D人员数的比重已达到72.9%。在知识产权能力方面,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和保护能力处于快速的培育阶段。企业专利申请数、受理数、授权数增速较快,2008年以来,年均分别增长26.4%、34.7%和40.3%。同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数的增幅较快,占全国有效专利数的比重较高。在创新驱动能力方面,企业创新驱动能力有所提升,已经涌现出华为、中兴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很多企业为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创新商业模式。
二、企业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新投入强度较弱、结构不合理
1. 创新投入总量偏少且强度较弱。目前,虽然我国R&D经费达到1631.5亿美元,稳居世界第3位。但是,企业投入总量仍然较少,仅相当于美国企业投入的44%,日本企业投入的79%。同时,企业投入强度较弱。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8%,不及国外发达国家的1/4,仅比2000年提高0.23个百分点。
2. 经费来源和支出结构不均衡。目前,企业R&D经费由政府供给的所占比重较小,2012年,来自政府资金只有4.6%,不及当年政府R&D投入的13%,与美国企业创新研发投入来自政府的达50%以上形成鲜明对比。企业R&D经费支出结构也不均衡,经费支出长期主要用于试验发展,较少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形成鲜明对比。
3. 高学历、高端创新人才比重较低,有研发机构或R&D活动的企业占比较小。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机构或有R&D活动能力的企业数,仅占企业数的11.3%和13.7%。
(二)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1. 企业的产学研发展步伐较慢。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的规模仍然较小且增幅不大。2008年以来,与研究机构合作的R&D课题数呈先降后升的态势,但合作数量仍低于2008年的水平。与高等院校合作的R&D课题数仅增长6%,近年来增长更慢。
2. 企业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相距甚远。2013年,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的比值仅为0.38,而发达国家企业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已达到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的3倍以上。同时,企业间产业融合发展不足。
(三)知识产权创造的质量不高且保护能力弱
1. 从事知识产权创造的企业比重较低,产出效率和质量不高。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占全国专利申请数的比重只有27.9%。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企业专利授权数的比重更低,2013年,仅有10.5%,低于当年国内专利授权数中发明专利所占的比重(15.8%)。同时,知识产权创造的企业数占比不高。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申请专利、申请发明专利、获得专利授权、发明专利授权仅分别为12.2%、6.9%、11.5%和3.6%。另外,发明专利产出效率并未大幅提高。以我国企业每亿元R&D经费投入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来看,2012年分别仅比2008年提高了5件和3.6件。
2. 发明专利储备实力弱且专利保护意识不强。我国企业仍不具备较强的专利储备实力。2012年,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占企业有效专利数的比重仅为15.1%,仅比2008年提高3.7个百分点,且低于当年国内有效专利数中发明专利所占比重(15.7%),相当于美国的29.6%、日本的42.1%。我国拥有有效专利的企业数占企业数的比重较小。2012年,拥有有效专利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企业比重为17.1%,其中,有效发明专利仅为6.6%。
(四)企业创新驱动能力较弱
1. 企业发明成果的转化率较低。目前,我国企业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不到20%,最终形成产业的只有5%左右,转化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同时,我国企业创新价值的实现程度不增反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从2009年的19.7%下降到2013年的12.5%。
2. 企业领域的科技创新难以形成我国高水平技术成果。企业在高水平技术创新中主要承担着试验应用的角色,仍停留在产业技术开发的低端,距离科技实力雄厚的企业引领创新方向的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模式仍存在较大差距。
3. 企业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中缺乏原创性。从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新型商业模式看,以跟随型、改善性的商业模式创新为主,具有原创性、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和影响力的商业模式创新较少。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施主体看,推动创新的动力和资源配置能力不足,“政府主导、政策推动”的色彩偏重。
三、“十三五”时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主要思路
1. 国家战略方面。“十三五”时期,国家的战略任务之一是培育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不断提高企业在创新投入、创新协同、知识产权以及创新驱动方面的能力,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为此,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适应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创新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最终健全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现阶段,政府的政策要从以往的以完善政策环境、加强技术创新、培育创新型企业为核心的点状支撑,向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创新体系,以及加强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全方位政策转变。同时,还需转变思路,把政策的着力点由单纯支持科技创新,向支持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全方位创新转变;由追求投入和成果数量的扩张,向支持数量、质量、产业化程度共同提高上转变。
2. 在企业创新投入能力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机制。鼓励企业不断提高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水平,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不断加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意愿和投入的力度。
3. 在创新协同能力方面。鼓励企业大幅提高R&D经费外部支出中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比重。通过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鼓励企业加大对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协同能力。
4. 在知识产权能力方面。鼓励企业参与知识产权创造,提高企业产权创造的质量。通过加强企业发明专利的储备实力,提高拥有有效专利企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企业对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的能力。
5. 在创新驱动方面。提高我国企业发明成果的转化率,塑造一批能够领衔高水平技术创新的企业。通过鼓励企业从单一的技术创新,向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转变,不断提高企业在价值实现、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的能力。
(二)主要目标
根据企业创新能力的现状,结合国外创新型国家和处于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企业创新能力,提出“十三五”时期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目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提高到2%,一批重点企业达到15%;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以及企业引领创新方向的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模式;知识产权创造的质量及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培育发展一批能够领衔高水平技术创新的创新型企业;创新活动从技术创新向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全方位创新转变。
(三)对策建议
1. 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生态环境。首先,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为企业创新提供各类“一站式”便捷服务;同时,营造公平的要素使用环境。其次,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一批专业领域创新服务平台, 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示范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第三,加强基础研究,重点培育和支持一批有战略地位的基础研究机构,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第四,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环境。目前,应不断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及时修订有关知识产权申请授权、管理和侵权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加快制定若干知识产权规划、部署和专项政策,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改革发明专利审查方式,提高专利实质审查工作效率,缩短审查周期;加快推进商业模式专利保护从制定、修订规则到立法过程,并确保落实。
2. 加大鼓励企业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首先,大幅度提高政府对企业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改进政府支持创新的方式。同时,引导国家和地方的专项资金把支持的范围从技术、产品创新向商业模式创新扩展。从国家财政资金中设立支持商业模式创新的专项资金,加强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支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商业经营模式。其次,在全面落实现行各项促进企业创新的税收扶持政策的基础上,针对知识产权创造及应用过程的特点,研究完善引导知识产权成果发明和产业化的税收支持政策。第三,建立健全财政性资金采购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建立灵活多样的新兴服务采购支付模式,加大政府采购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支持力度。第四,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在风险可控、国家允许的业务范围内,加大政策性银行对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和进出口关键技术设备的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建立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化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支持。同时,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以及已上市创新型企业再融资和市场化并购重组的支持力度。
3. 引导企业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机制。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开展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支持企业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构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鼓励企业开展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形式的创新活动。另外,还需支持企业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快建立有利于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审批管理程序;实施知识产权成果应用示范工程,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完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吸引企业在区内设立研发机构,培育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
4. 加强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在加强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要不断加大专业博士学位的培养力度,造就适合企业需要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要改革收入分配与福利政策,引导高层次人才向企业流动。□
参考文献:
[1]袁立科,杨起全.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结构性分析 [J]. 中国科技奖励,2014(01).
[2]陈清泰. 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思考 [J]. 管理世界,2006(07).
[3]王昌林. 创新驱动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R]. 国家发改委内部研究报告,2013(01).
[4]姜江. 商业模式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R]. 国家发改委内部研究报告,2013(01).
[5]常兆华. 促进企业自主创新重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利益诱导 [J]. 前进,2013(04).
[6]李侠. 为什么中国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J]. 高科技与产业化,2013(06).
[7]陈志.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J]. 经济体制改革,2012(01).
[8]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报告. 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活动与经济效益状况报告 [R]. 2013(12).
(作者单位: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