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实现经济绿色增长的思考时间: 2016-08-30信息来源:靳祥锋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包容性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导向。实现经济绿色增长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路径。目前,我国经济绿色化发展水平仍然不高,经济增长模式仍然粗放,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依然大量存在,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未能有效转变,实现经济绿色增长转型任重道远。应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财政金融改革、监管考评体系、试点示范区建设等方面综合推进相关工作。
     关键词:绿色增长  绿色转型升级
 
     一、我国推进经济绿色增长的发展现状
 
  1. 经济绿色增长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十分重视实现经济绿色增长的重要战略意义,并提前作出部署,在倡导经济绿色发展模式转型,加快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推广,严格降耗减排约束等方面不断加大政策力度,绿色发展制度体系日益健全。一是全面推进经济绿色增长模式成为宏观战略的重要导向。“十二五”规划报告中将“绿色发展”独立成篇,对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领域的发展进行统筹布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加强资源能源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政策着力点。《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等方案计划的出台,不仅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设定了严格的约束指标,而且拓展了在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的前提下,推进优化能源结构和能源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页岩气发展规划》等具体产业或能源的相关规划,进一步增强了政策实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环境保护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治理力度显著提升。随着社会对环境污染问题关注度日益提升,污染治理防治政策密集出台,治理力度和监管标准日益严格。《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污染防治计划相继出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明晰了生态保护空间布局,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政策体系进入细化完善阶段。
 
  2. 资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通过行政监管、规划引导、财政扶持等手段,我国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节能环保科技创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特别是在降低能源消费强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能源消耗约束力度不断增强。2004年《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能源消费总量约束力度不断增强,实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GDP能耗双控制的“一挂双控”措施成为当前能源政策的标配。从统计数据分析看,我国资源消费总量仍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单位GDP资源消耗强度不断下降,“十二五”以来,单位GDP能耗强度加速下降,2014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8%,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0.67%,能源消费控制效果逐步显现(见图1)。二是清洁能源消费占比逐步提升,能源消费结构加速优化。《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继续完善“上大压小”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提出到2017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3%,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到9%以上,煤炭消费比重降至65%以下;最终实现以较低能源增速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效缓解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形成清洁、高效、多元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2014年,我国煤炭消费量进一步下降2.9%,天然气和电力消费量分别增长8.6%和3.8%,其中,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6.9%,上升1.3个百分点。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步入加速优化进程(见图2)。
 
 
 
 
 
     3. 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增强,环境质量逐步改善。2009年,我国政府郑重承诺,到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由此掀起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热潮。近年来,日益严重的雾霾现象,更是将环境保护问题推向风口浪尖,一系列污染治理计划和行动方案相继出台,“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进入生态保护新阶段。“十一五”以来,我国环境治理力度逐年增强,环境污染治理效果逐渐显现,2006年后,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增速明显加快,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氨氮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也呈现出总量下降态势,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政策效果(见图3)。据统计,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由1998年的122亿元增加至2013年的868亿元,增长近8倍;2014年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2896万立方米,比2013年末增长3.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2%;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18.2%上升为21.6%,污染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均处于稳步发展轨道。
 
 
 
     二、存在的问题
 
     1. 地方政府践行绿色增长理念的动力不足。地方政府层面尚缺乏自觉主动地推动经济绿色增长的意识和行动,多数是被动地执行政策,缺乏对于当地实际情况的具体考量和规划,没有形成针对当地实际情况的地方性政策体系,仍较多地停留在宣传层面。一方面,受传统政绩考核体系的影响,地方政府普遍存在追求短期政绩而缺乏实施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激励,导致依靠资源要素大量投入推动经济粗放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依然大有市场,淘汰过剩落后产能形势依然严峻,大型工程项目仍然是基层政府优先考虑的争取对象,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地方经济新增长动能尚未有效形成,“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转变。另一方面,绿色发展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全国尚未形成较为有效的经济绿色增长实施路径,地方层面缺乏关于绿色增长的系统性专业指导,各地具体禀赋条件的不同制约了施政选择空间,加之由于缺乏对地方领导实施绿色发展的有效激励和监督机制,加之不同地方对绿色增长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地方执行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2. 产业结构与能源利用结构仍存在较大优化空间。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工业产业拉动。在工业企业中,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企业占多数,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占比依然偏低,高能耗、重污染等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尚在进行中,现阶段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从而阻碍绿色发展转型进程。产业结构向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转型,从需求角度看,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从供给角度看,优化能源利用结构。这是实现经济绿色增长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结构中煤炭消费量占比66%,石油消费量占比18%,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还未到20%,能源消费总量的16.9%,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核电利用方面,我国差距尤为明显。在OECD国家中,核电占电力比重普遍在20%以上,其中法国75%的电力来自核电,美国20%电力来自核电,而我国核电发电量占比仅为2.4%。目前,我国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正加速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能源生产消费结构的单一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绿色增长重要制约因素。
 
     3. 绿色科技创新能力总体较弱。当前,我国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据欧洲专利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以及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中心联合调查显示,全球近80%的清洁能源技术创新源于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法国和英国6个发达国家,且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清洁能源技术专利许可项目数量非常有限,极大的制约了我国推进节能减排的进程。同时,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尚未建立起系统有效的共赢关系,新技术开发的制度环境存在欠缺,新技术应用转化效率不高。长期以来,我国绿色科技创新平台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绿色科技创新的短板。
 
     4. 环境污染治理和监管执行力度有待加强。一是在环境污染量刑方面还有待完善,污染环境罪的罚金数额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惩罚过轻达不到惩戒的目的,惩罚过重又导致执行难,在量刑尺度上需要进一步量化。二是环保部门责大权轻,执法主体地位缺失,执法依据偏弱,执法体系不健全,严重削弱了环保部门执法力度。三是绿色发展考核体系尚不健全,虽然在节能减排方面已普遍存在硬性的考核指标,但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产业升级方面的考核还主要以鼓励引导为主,容易出现为应对考核而引发拉闸限电等短期应对行为,造成极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三、对策建议
 
     1.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绿色发展。一是加大绿色科技研发力度。提高绿色科技研发投入水平,重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加强主要污染物治理以及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等技术研发,通过科技驱动和市场手段促进经济绿色增长转型。二是鼓励绿色科技引进消化再吸收。正确认识我国绿色科技研发实力的不足,努力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着力引进一批实用性强,应用面广的现代节能环保技术,加大先进节能环保实用技术的成套集成引进,尽快突破技术瓶颈,提升绿色发展综合水平。三是加快成果转化应用。着力理顺科技成果向应用转化的环节流程,破解创新成果与转化应用脱节的关键问题,加快完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绿色科技创新评估和激励机制,对绿色技术应用实行奖励和支持,推进绿色科技的普及
应用范围。
 
  2. 加快产业结构绿色化转型升级。一是加强传统产业的绿色化转型升级。传统工业产业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也是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重要主体,实现传统产业的绿色化升级将是近期内我国产业绿色化发展的重点,应加快传统产业工艺技术的节能化改造,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强化污染物无害化处理。二是不同地区应根据资源禀赋和发展特点进行产业转型,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的合理评价基础上,优先选择资源环境约束较弱的产业,积极培育现代科技型、智力型、技术型新型产业。三是加快现代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产业等绿色产业的发展,在扩大绿色产业规模的同时,为传统产业的绿色化升级以及不同区域产业转型发展提供绿色产业配套支撑。
 
  3. 完善绿色发展财政金融支撑体系。一是加快构建绿色发展金融体系。尽快出台绿色发展金融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回报、风险和成本融合到金融机构日常业务中,通过优化金融政策以及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引导金融资金优先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鼓励社会资金向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产业领域流动和聚集,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理念,通过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强化财税政策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导向功能,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转型。加快资源定价改革,引进绿色税收制度,对资源的使用、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征税,而对绿色行业和生产进行减税,提高环境治理效率;强化政府投向的绿色化导向,优先扶持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产业,优化环境税、资源税征收等配套政策改革,放大税收调节生态保护、节能减排的导向功能。
 
  4. 健全环境监管与考评体系。一是构建科学完整的环境资源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绿色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和指数测算体系,用指标和排名的形式将各省市年度绿色发展情况呈现出来,使政绩考核与经济、环境、资源、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统一。二是完善绿色国民经济基础会计核算,建立科学合理、系统完整并符合国情的企业绿色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构建完整的绿色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绿色报告信息披露制度,设计与制定具有操作性的绿色会计准则。三是将绿色增长监测指标与地区主要领导绩效考评相挂钩,对各地区的绿色增长考核指标做到细化和量化,落实到具体负责人。四是健全环境保护法,强化环境保护执法,完善环境监测网络以及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严格执行绿色增长指标评价制度,严格落实绿色增长的目标,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起完善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5. 加快推广绿色增长试点示范建设。一是重点引导示范区形成以低消耗、低污染、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高、社会效益高为主要特征的绿色产业体系,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构建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二是示范区应重点加强绿色增长极的培育,重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结构优化、产业链完善、服务体系健全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产业集群,形成经济生态双向收益的发展示范模式。三是不同地区应根据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相对优势,探索有利于本地区经济绿色增长的体制机制,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OECD. Towards Green Growth [R]. OECD Meeting of the Council, 2011.
     [2]韩立岩. 政府引导下的绿色金融创新机制 [J]. 中国软科学,2010,57(01).
     [3]诸大建. 绿色经济新理念及中国开展绿色经济研究的思考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5).
     [4]王有捐,林卫斌.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绿色增长 [J]. 经济研究参考,2011(01).
     [5]郑知贤. 生态经济、绿色增长与可持续发展:韩国的经验 [J]. 鄱阳湖学刊,2011(01).
     [6]张旭,杜瑶. 绿色增长战略实施能力体系研究 [J]. 科研管理,2014(12).
     [7]彭斯震,孙新章. 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主要挑战和战略对策研究 [J].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14(03).
     [8]李正图. 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新探索的总体思路 [J].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13(04).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山东省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