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结构性改革要迎难而上时间: 2016-09-08信息来源:刘慧 作者:ws 责编:
结构性改革不能只是空想,一定要付诸实施,找准关键点才能“号好脉”,开对 “药方”。
G20杭州峰会已落幕,二十国集团就开展结构性改革、促进贸易和投资来提振全球经济增长达成了广泛共识。而结构性改革和自由贸易的目的,契合峰会的主题——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尽管说易行难,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为了促进经济的增长,真的要迎难而上。正如IMF总裁拉加德女士所说,“结构性改革不能只是空想,必须付诸实施”。
从经济角度考量,如果一国的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利用财政和货币激励政策来提高实际增长率,使其接近潜在增长率的措施是适合的。但若两者接近,应优先通过结构性改革来提高增长潜力。而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就是提高生产率和经济运行效率,提升潜在增长能力与失衡调整能力。
受全球贸易、投资和需求萎靡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并不强劲。IMF预测全球2016年GDP增速为3.16%,OECD将2016年全球经济GDP增长预期从去年11月的3.3%下调至3.0%。欧美日长年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这些政策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八年时间过去了,这个“药方”止了痛,却治不了本。全球经济依然低迷,美联储加息进退两难。
中国和其他国家都面临结构性的问题,只有找到标本兼治的“药方”,创新增长方式,才能提高世界经济中长期的增长潜力。在G20杭州峰会上,20国集团凝聚结构性改革的共识,显示出各国对改革抱有较大的期待。
但结构怎么改革?这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它最早是国际社会包括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援助时提出的理论概念,大致包括供给角度、生产函数角度以及制度、人力资本、企业家能力等,如何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好的作用。结合OECD的包容性增长政策框架,把经济增长与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对民众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的成果结合起来,包括住房、收入、工作、社区、教育、环境、治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安全及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
结构性改革的指标体系还没公布,学界讨论的优先领域包含贸易和投资开放、推动劳动力市场改革、鼓励创新、促进财政改革等。指标体系包括劳动生产率、就业率、政府债务、基尼系数等。现在世界经济面临的难题是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长乏力,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制度的变革激活经济的动力。
何况包容性增长也需要制度的支撑,要依靠结构性改革来实现,其内涵在于用改革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促进要素积累和技术创新的制度,包括劳动力自由流动、鼓励平等竞争、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等一系列经济制度。包容性增长的核心是减少或消除发展机会上的不公平。只有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也有发展机会,使这些国家保持政治和经济稳定,经济全球化才会有更好的基础。同时也能解决很多现实问题,包括难民问题、移民问题等。
各国国情和所处发展阶段不同,结构性问题的具体表现特征和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既然国际社会对推进结构性改革有普遍共识,就需要总体规划,合理安排。作为一个重要的新兴大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推进结构性改革上,中国有自己的实践。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地与其他国家一起,寻找如何扩大贸易投资、基础设施投资的机会。中国发挥制度优势,实施精准扶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73.5%下降到2014年的7.2%。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到2020年还要实现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省份激活了民营经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但也有一些改革未完成的领域。
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9月2日描绘的中国结构性改革思路是,“中国将继续提高行政效率等,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有序推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劳动力市场等中长期改革。放松行政管制是见效最快的结构性改革措施,推动了创业和创新,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动力和创造力。”未来要引起重视的是,在放松行政管制的同时,政府的监管能力也要加强,法律法规要进一步完善,严厉打击诈骗。
中国在财政领域的结构性改革措施包括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继续完善税制,加强预算管理,研究调整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总体方案,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等。
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受到较大关注。从2015年的数据来看,经济规模较小、发达程度较低的内陆省份一般负债比例高,且上升快;发达沿海省份的负债比例低,且比较稳定。考虑到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的总规模占GDP的比重相对温和,财政部有3.2万亿元的债务互换,欠发达省份有基础设施需求,债务上升的省份经济规模偏小,基数也低,中国债务在可控范围内。但地方政府应保证信息公开和透明,举债必须有法律约束。
中国还将解决产能过剩、库存高企、杠杆偏高、成本过高、短板突出等结构性问题。推动理顺价格关系,完善灵活有效、无扭曲的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城乡要素流动,优化投资结构。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一定要找准,才能“号好脉”,开对“药方”。缺少信心就提振信心,产业不合理就想办法调整,制度、环境都可以改变,最终都希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全球经济的包容性、可持续增长。
万山
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