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从马克思经济学视角论中国基本经济结构的再平衡时间: 2016-10-10信息来源:杨晓玲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在收入分配不协调情况下,讨论社会资本再生产及两部类之间的结构调整及平衡问题,实质是在讨论与社会化生产相适应大众消费市场的形成问题。就中国经济目前形势而言,两部类的失衡既存在收入分配失衡的原因,也存在供给效率低的问题。为此,政府除采取逆收入分配关系调整原则以外,还必须制定兼容性的结构调整政策:一方面加大力度推进旨在实现公平竞争的各种改革措施,在提高效率的过程中调整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再生产中提升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创新宏观管理的方式方法,在公共品供给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方面应注重增进供给效应,尤其要大力推进公共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基本结构;大众消费;再生产理性;兼容调整
  中图分类号:F0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5)09-039-06
  收稿日期:2015-07-17
  定稿日期:2015-08-20
  基金项目: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时代化专项重点项目(12JD7100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KSO42)
  作者简介:杨晓玲(1957-),女,陕西定边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
 
  引言
 
  在西方经济学看来,一国经济结构的升级调整过程往往是在价格及竞争机制作用下,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自发完成的,并不需要一只“看得见的手”发挥调节作用。然而,结构调整问题却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研究重点。因为在马克思经济学看来,由于人类现阶段经济关系及收入分配关系的历史局限性,价格及竞争机制的自发作用并不能自觉实现社会生产与消费活动之间平衡与协调。而社会生产与消费活动之间的平衡结构关系不仅制约着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也决定着技术进步与经济的长期发展,因而构成一国经济结构高级化、服务化的基础与出发点。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仅是指结构的高级化、服务化过程,同样还包括在高级化、服务化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生产与消费活动之间的平衡调整过程。
 
  在经济结构高级化、服务化过程中努力保持社会生产与消费活动现实的、动态的平衡性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与出发点。也就是说,当一国经济由于分配关系长期不协调以及形成低效供给能力时,尤其是在品质性大众消费市场发展滞后的情形下,任何形式的结构调整及结构高级化的努力,其效果都会大打折扣。这是因为:其一,当收入分配关系分化到一定程度时,不协调的分配关系与不平衡的经济结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强化使结构调整难以奏效;其二,无论是分配关系的长期不协调,还是供给的低效率,都有可能导致实体经济不发展,进而使结构调整及升级活动无法立竿见影。一般来讲,在经济关系分化基础上形成的扭曲经济结构所实现的社会生产,虽有利于名义GDP的实现,却不利于最大化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和大众消费市场的形成,不利于制造业、实体经济的发展与真实GDP实现,而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就有可能葬送经济结构的调整的成果。
 
  与西方经济学重视总量分析不同,马克思经济学更重视社会总产品价值实现与实物生产及替换的统一性,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经济学看来,实物生产与替换是研究社会资本问题的核心。经济结构的调整与高级化过程必然是建立在真实GDP增长基础上,而当名义GDP增长而真实GDP停滞的情况下,经济结构的高级化过程无法实现。
 
  当然,这种情形下的消费市场组织结构也会出现分化现象,有品质的大众消费市场无法形成,社会生产与消费活动基本结构关系也会出现严重失衡。尽管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以一国封闭性微观经济为条件,并将复杂的生产与消费活动关系仅概括为两部类关系,但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述的原理具有一般性的指导意义。事实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经济发展已经从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发展为全面开放的经济体系,生产与消费活动基本平衡关系也由两部类关系发展为两领域、两过程的关系,甚至进一步演变为一国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性活动与投资、外贸及进出口补充性活动的部门结构关系。
 
  在结构调整过程中重视生产与消费活动的平衡性结构关系的实现,其核心问题是发展有品质的大众消费市场。发展大众消费市场必须改变现有的两极化消费市场组织结构的状况,形成以高品质基本生活品和中高挡品为主体的消费市场组织结构,繁荣与发展以物美价廉消费品为主体的大众消费活动。因此,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在重视收入关系调整的同时,还必须积极推进市场竞争关系的建立与完善、重视科技进步与供给效率的提高。因为影响消费拉动市场的因素除了收入分配关系外,绝大部分产品质量的粗制滥造与消费品市场组织结构分化现状,以及价格体系的“折弯”特征,也严重制约着消费市场的繁荣发展。
 
  一、实现基本结构关系的平衡性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
 
  就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性结构关系而言,马克思经济学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首先讨论了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生产资料生产部类工人与资本家的消费总价值应等于消费资料生产部类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的生产资料总价值;或者简单地说,整个社会消费资料生产应该与两大部类工人与资本家消费形成平衡关系。尽管在马克思看来,由于收入分配关系制约,消费资料的生产总是落后于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本主义条件下保持基本结构关系的平衡性是困难的。不过,就中国经济而言,社会消费活动滞后原因不仅仅是经济关系方面的,也有生产与供给方面的原因。
 
  虽然,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着重分析的是两大部类的平衡关系,[1]491但是,基于对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理论的理解,平衡性结构关系的实现是可以理解为是动态的、现实的、是在经济结构高级化、服务化过程中实现的。从这个意义讲,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方面:一方面,是指在技术进步基础上经济结构高级化、服务化过程,由于该过程基本上是以产品、产业技术层面性质的结构升级过程,因而更多表现为生产力层面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指以价值分析为基础的、更多受到来自收入及经济关系影响的生产与消费活动之间平衡性的结构关系。综合两方面结构问题,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旨在讨论在经济结构高级化、服务化过程中,如何保持生产与消费活动基本平衡关系的理论,而马克思对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理论的阐述也是建立在两大部类平衡性结构关系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两大部类结构关系的平衡性发展是经济结构高级的基础与出发点。
 
  一般来讲,经济结构的高级化、服务化程度代表了经济体经济发展的质量与发达程度,而生产与消费活动的平衡关系,即大众对于基本消费品的消费程度与均等程度,则代表着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坚实度与稳健度,代表着社会文明进步和公平发展的程度。一个稳健发展的经济体必然是既具备坚实的、稳定的基础又具备较好的质量与发达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结构调整,即指在基本结构关系平衡基础上的结构高级化、服务化提升过程,也指在高级化、服务化过程中,努力保持并实现消费与生产活动的基本平衡性,并促使结构高级化与平衡性相互促进、相互支撑。而在一国既定收入分配结构不协调条件下,推动实现经济结构的高级化、服务化,必须以基本结构关系现实的、动态的平衡为基础,即保证实现与结构高级化、服务化相适应的消费资料生产部类的不断扩大,促进以精致生产为特征的消费市场形成。
 
  不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保持与实现基本结构关系的平衡性往往是困难的。这不仅仅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也是由虚拟经济时常的过度发展造成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突显了金融创新的推动作用,而金融化发展趋势虽存在积极作用,但风险与危机随时发生,尤其是当实体与技术经济出现的停滞趋势且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时,基本结构关系的平衡性就会被打破,社会资本再生产活动就会出现停滞,经济结构的升级发展也就无望。因为在马克思经济学看来,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更有利于社会总产品价值意义上的实现,而不利于实物乃至实体经济的实现。相对于主流经济学注重总量分析特征来讲,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更重视社会总产品价值实现与实物替换的统一性,[2]尤其更重视社会总产品实物层面的生产与替换问题,并强调指出这是制约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关键问题。
 
  基于该理论分析,笔者认为,在金融资本发达的今天,市场经济的长期发展客观上存在着两种可能性趋势:一是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趋势与实物及实体经济、技术经济的发展趋势。而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则意味着社会资本价值生产与实物生产的相互脱节与对立发展,即价值生产最大化而实物生产最小化;而实体经济、技术经济发展则要求社会生产及经济结构必须建立在价值生产与最大化实物生产统一的基础上。二是与前一趋势相伴随的是社会收入分配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实体经济萎缩与经济的周期波动。而后一发展趋势则更有利于社会公平实现、民生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
 
  从不同消费阶层的消费性质对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看,一般情况下,富裕阶层的消费活动往往更有利于社会总产品价值最大实现;而大众消费活动的繁荣发展则更有利于商品实物量生产与实现的最大化发展,更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当然也更有利于就业、社会稳定与经济的长期发展。西方经济学关于消费的边际倾向范畴也描述不同阶层消费活动产生的不同作用。
 
  二、繁荣大众消费市场是实现基本结构平衡性的实质
 
  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的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在重视经济结构高级化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同时,更重视大众消费结构的改善与消费能力的提升。尤其在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情况下,讨论社会资本再生产及两大部类的平衡关系问题,无疑是在讨论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大众消费市场形成问题。
 
  发展大众消费市场,除了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外,推动实现消费品市场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发展及转型十分重要。消费市场组织结构,即是指由不同档次、不同性质消费品组成的消费品市场组织结构状况,包括服务业市场组织的结构状况,该市场组织直接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及经济关系的现状,是社会分配关系在消费领域的表现。通常意义上对大众消费层次的提升、结构改善的理解,既包括外延式理解,也包括更有内涵式提升的认识。消费品市场组织,在外延上即是指伴随收入水平的逐渐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与能力应沿着基本消费品、一般消费品、生活服务业、高档品与奢侈品呈梯形升级变动的历史轨迹上升;而内涵式提升即是指各档次产品品种、服务品质、质量的不断提升。这是一种在收入分配关系不变条件下,消费品品质的提高、品种的增加使消费者消费层次提升和结构改善的方式、方法,即是一种依靠精致生产、精品生产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活动。
 
  也就是说,当具备较高品质的一般消费品、普通消费品构成消费市场组织的主体与基础时,现有的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关系则可以通过消费、服务质量品质提升、品种增加得到一定程度地再调整和缓解,这也成为经济关系再调整的重要层次,反之,则会进一步恶化不公平的收入分配结构。而推动实现内涵式消费结构的改善,则必须通过生产供给体系的调整,包括生产结构提升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结构调整,既涉及分配关系的调整,又涉及生产供给领域的问题;既涉及结构平衡性问题,又涉及结构高级化问题。因此,必须从两方面着手,并使其相互配合。我国现阶段应通过推进旨在实现公平竞争的改革,通过改善供给以推动产品质量、品种技术含量的提升与生产关系的调整。
 
  促进大众消费市场的形成,就当下中国经济而言,应加快实现消费品市场组织结构的转型,由二元分化型结构向品质型结构转变。由上述分析可知,消费品市场组织结构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即品质结构型与二元分化型。品质结构型即是指消费品市场组织结构形成了以高品质的普通消费品、一般消费品为主体橄榄式结构组织形式;而二元分化型结构则是由少量奢侈品、高挡品与大量低挡品构成的消费品市场主体的结构组织形式。
 
  二元分化型消费市场组织结构不仅限制了消费活动,而且往往还与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相互助力。因为高挡品、奢侈品具有较高的价值实现能力,正如上文所述,该类型消费品市场组织结构的不适当发展,虽有利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实现,却不利于真实国计民生的改善与大众消费市场的形成。而分化的社会经济关系导致出现分化的消费市场组织,进而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并使该关系结构固化,进而难以调整。这样,不合理的分配结构与扭曲的生产结构相互影响,使经济结构升级发展无望。因此,扩大消费、实施消费拉动战略,就必须实现消费市场组织结构的转型,即实现消费品市场组织结构由二元分化型向品质结构型转变。
 
  促进大众消费市场的形成,既依赖分配关系的改善,也依赖生产供给体系制度变革,依赖资本“再生产理性”关系的确立。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无论是产权制度的变革还是企业制度的历史进步,又可归结为资本“再生产理性”经济关系的形成过程,即资本具备了某种程度的社会的、战略投资的性质。资本的“再生产理性”既是一种资本投资、经营的理念,又是企业为调整生产关系形成的一系列制度规则,其核心内容可以理解为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是,资本开始着眼于从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出发,从真正的市场需求出发,实施精品生产与精致生产战略,寻求货币价值的实现与优质生产的统一。资本更重视市场与消费者,努力提供功能全、效能高的使用价值。
 
  二是,资本开始着眼于以技术进步、产品创新为特征的有效生产,并将剩余价值生产与有效生产统一起来,实施有效生产战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劳动要素越来越多地体现着生产发明的源泉与力量,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提升了,人性化生产管理的实现使劳动关系、劳动方式也发生改变。
 
  三是,资本更加追求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在注重资本积累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劳动者复杂劳动的积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发展,从狭隘的剩余价值追求,发展到有效生产与剩余价值生产的统一,投资与管理最关键的环节是有效配制、使用与积累劳动力。如何通过人力资本的管理实现资本的积累,成为制约再生产发展的重要环节。
 
  四是,资本以战略投资替代机会选择。资本开始进行理性的价值投资,而不热衷于资本市场的投机与炒作,并努力找到企业在资本市场、产品市场、要素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平衡,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当然,资本“再生产理性”的形成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尤其在经济不景气与危机时期历史阶段,或在经济不发展的地区,资本的贪婪性,还是会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三、在通过改革促进公平竞争,实现基本经济结构的平衡性
 
  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即有利于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有利于大众消费市场的形成,又有利于实现内涵式消费结构的改善与消费层次的提升。而公平竞争的市场即是机会更均等的市场,该市场竞争关系的形成既是一个防止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过程,也是克服垄断化,进而推动部门、地区间公平竞争的过程。
 
  首先,通过改革促进充分竞争,既有利于技术进步效率提高,又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可谓一举两得。改革积极推进市场体制完善,对于实现充分竞争市场十分重要。而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更有利于大众消费市场的形成。在马克思经济学看来,利润诉求与竞争压力是资本积累与再生产发展的两种驱动力,而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即是以长期竞争目标为动力的市场。
 
  市场竞争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配关系的调整与大众消费市场的形成。这是因为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资本面临的风险与收益常常是对等的,为实现长期生存发展资本必须进行价值投资与有效的生产,而不仅仅是满足短期利润最大化诉求。当企业谋求长期生存与发展时,一方面劳动与资本更易形成共同的利益联盟关系,进而使劳动关系得到改善,从而有利推动实现劳动者人力资本的积累,成就劳动者资本化人格的转变与社会公平实现;另一方面,市场竞争越充分也越有利于大众化市场的形成。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为了谋求长期的生存与发展,必然实施战略投资以便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为此企业会采取“以量换价”竞争战略以便赢得市场份额。伴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张,大众消费市场就自然形成。充分竞争市场也更有利于效率的实现。充分竞争的市场推动企业进行资本积累与规模扩张,使整个行业在竞争中提高行业集中度,降低生产技术成本进而促进技术发展与效率提高,推动企业展开质量竞争。产品质量结构的改变从根本上依赖于企业规模的扩大、超额利润的实现与充分竞争市场形成,[3]而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是产品品质提升的前提。
 
  其次,在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防止并克服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是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依据马克思经济学关于社会总产品价值实现与实物替换统一性原理可知,全球化经济发展首先是建立在社会总产品价值实现与实物替换统一性基础上的,即通过金融创新扩大金融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基于价值实现、价值推动的实物、实体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货币的作为第一推动作用。
 
  事实证明,上个世纪西方国家创新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金融创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金融发挥对实体经济推动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技术与体制基础的保证作用。也就是说当实物及实体经济发展存在体制、机制以及技术进步发展的障碍时,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不仅不会推动实体经济长期发展,反而会戕害实体经济的发展,并导致经济出现波动性。在这种条件下,社会总产品价值实现与实物替换处于脱节与对立状态,名义GDP的实现只表现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实现,而不表现为实物的实现,实物与实体经济发展脱离了名义价值的实现,二者处于脱节状态。
 
  在马克思经济学看来,实物及实物经济发展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实质与基础,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说,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做支撑,否则,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不可避免。因此,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在积极推动滞后的金融体制的同时,也要防止虚拟经济过度发展,警惕并限制经济泡沫的发生与发展。事实上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高速经济增长后,增长速度一定程度的下行是正常的,只要在一定的限度内。
 
  再次,推进国有企业在公平竞争原则指导下的改革是实现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时下进行的国有企业的改革,无论采取何种改革措施与形式,本质上都是在保持并提升国企绩效前提下,推动国企与民企公平竞争的过程。因此,国企改革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可以是产权层次的,也可以是机制与管理层次的,即可以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取消政府对国企的各种形式的补助与资助,也可以根据行业性质逐渐取消行业进入壁垒,促进民营经济进入竞争性国有企业营业行业,在行业进入门槛上赋予民企业与国企公平竞争的机会,并以此来激励国企内部经营机制的改革。另外,转变政府职能也是促进竞争的重要手段。转变政府职能既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在减去不该设置各种权利外,还要完善政府有效管理市场职能。
 
  四、创新宏观管理,在兼容性政策调整中实现结构的平衡性
 
  宏观政策在推进收入关系调整的同时,还要完善公共品的生产与供应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规范消费市场秩序,强化产品质量管理。
 
  第一、创新宏观管理,在发展公共产品生产事业上更多体现逆收入关系调整的原则。在收入分配关系两极化条件下,由于消费品市场结构也呈现两极化趋势,高品质普通品的生产与销售是严重不足的。为此,政府必须通过扩大公共品供给来弥补高品质普通消费品供应的不足。在健全的宏观管理体制下,消费资料生产部类包括为市场型消费部门和政府型消费部门,即除了私人性质的消费资料生产部门外,还包括政府推动的公共品、公共服务性质的生产与消费部门。这些部门产品生产与品质改善,对于提升国民的居住空间、医药卫生、环境以及空气质量环境及消费水平都不可或缺,是对私人领域消费品生产的重要补充。
 
  而在经济结构服务化过程中,注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调整生产性服务业与纯粹服务业合理结构,对于实现两大部类的平衡关系至关重要。因为纯粹服务业的过度发展无疑会削弱一国生产部门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终导致两大部类基本比例关系的失衡。然而,无论消费部门各领域如何变化,一国经济发展,自觉保持经济增长在消费与生产两领域现实的、动态的平衡关系是不变的,保持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与消费大众化、消费结构升级趋势之间的平衡关系是不变的。这不仅是马克思经济学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诉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大趋势。

  第二,
创新宏观管理,在发展公共文化教育、职业教育领域更多体现逆收入分配关系调整的基本原则。除了制定合理的最底工资标准、行业、部门的工资标准,推动企业工资谈判机制的确立外,重点还要通过发展社会性文化教育活动,发展公共职业教育,在推动大众消费结构提升的同时,提高全民教育指数。首先,应用数额管理方式,提高落后地区、低收入家庭的教育公共资源的分享能力;其次,创新社区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挥社会性组织推动文化建设与大发展的功能。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社会生活、文化学习与思想教育出现空白,传统教育方法、方式不存在了,而新的教育与文化服务方法没有形成,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该领域活动也急待创新;再次,增加政府财政转移支出,扩大公共职业教育活动。鉴于中国劳动人口复杂劳动能力积累的现状,政府应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扩大职业教育活动的领域与范围,并且使这方面的投入能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有增长。当然,公共职业教育重在质量与管理。在总结现有职业教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线上与线下两个渠道、两种方式,拓展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改变社会的收入结构、推动实现大众消费市场形成至关重要。 

  第三、宏观政策要重视对产品质量市场环境、市场秩序管理。事实上,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相适应的消费资料生产的升级发展,以及消费结构的改善,存在外延与内涵式两种发展模式,在一国经济努力实现高级化、服务化的历史进程中,自觉保持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的平衡性,不仅要积极推进与实现外延式消费结构的改善,更要努力实现消费活动的内涵式提升。因此,宏观管理应重视对产品质量市场环境的监管,不仅如此,还要积极探索政府推进市场化运作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生产体系的建立,探索“非常态化”的民生工程、民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与此同时,消费产业结构调整也应进入宏观管理的目标中,将民生经济作为经济发展重要指标,促进大众消费结构的改善,推动消费的大众化趋势的到来。
 
  在马克思经济学看来,微观经济主体再生产过程的稳定、连续发展是宏观经济调整的基础,而灵活、有效的宏观管理又是微观经济连续运行的前提条件,二者相互作用,互为条件。此外,上文所提及的基本经济结构再平衡手段,即通过生产供给体系的变革实现社会分配关系和市场消费关系的调整;着手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以期构建更有效的生产供给体系;在经济结构高级化、服务化的过程中努力实现基本结构关系的平衡性,在平衡性经济结构中实现结构的高级化与服务化,等等,这些措施都体现了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重要的方法论特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资本论 [M]. 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91.
  [2]马克思. 资本论 [M]. 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87.
  [3]魏勋. 政治经济学 [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56.
 
  责任编辑:黎贵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