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新经济发展将是中国经济的接续动力时间: 2016-10-18信息来源:范思立 作者:ws 责编:
三季度经济数据即将公布,人们不再将焦点拘泥于数据的好坏,而对宏观大势的研判分析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经济关切。
新经济发展提供接续动力
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一些宏观指标出现了好的变化,总的来看,第三季度的经济是稳定的,第四季度也不会出现大的偏差。目前需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基础上,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四季度经济增长仍将保持平稳,财政政策与基建投资将继续发力,民间投资有望进一步企稳,新经济发展提供接续动力。”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向本报记者如是预计,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制度改革创新,重点是发挥市场在配置生产力要素中的决定性作用。
对于影响今后经济走势的因素,黄剑辉认为,首先,要关注国际环境的风险点,包括美国大选和美国加息相关的影响。其次,落实G20峰会的精神,促进全球化方面中国应该一马当先,在上海、广东、福建、天津等自贸区,可重点开放教育、医疗、金融等行业。
黄剑辉分析,从国际来看,2017年全球经济仍然难有起色。一方面,新科技革命没有启动,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导致总需求增速放缓。另一方面,量化宽松和经济刺激政策大规模使用导致贫富差距扩大,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这样会进一步加速需求不足。从国内来看,预计新的投资建设会形成高潮。2017年进入到“十三五”规划的第二年,各项改革也进入施工期,这些措施如果能很好地落实,会有望稳定市场预期,产生新的制度红利。“总的来看,2017年中国经济仍会面临比较大的下行压力,经济增速会继续考验6.5%这样一个底线。”
新经济发展是检测供给侧改革成效的关键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冯俏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从低效过剩领域释放要素,主要是“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第二步是以结构性改革来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第三步是大力发展新经济,优化要素配置,新经济将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优化要素配置最后的体现。
对于新经济,冯俏彬研究认为,新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一是新要素,信息成为生产要素;二是互联网成为新的基础设施;三是商业活动的主导权转向消费者。
在谈到现行监管制度面对新经济时,冯俏彬形象地比喻为“白天不懂夜的黑”。传统监管模式更强调集权、层级、区域和条块分割,难以适应新的监管需要。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必须率先突破。
冯俏彬指出,变革监管思路是今后的关键:开展底线监管,这与负面监管的思路一致;引入一些平台治理、行业协会治理;使用大数据等新的监管手段;新经济是带有一种破坏性的创新,对既有利益格局的确有很大冲击,所以在促进新经济发展中要注意柔性转型,平衡好传统经济和新经济的关系。
冯俏彬强调:“如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的成果要落实到新经济的发展上,政府必须要在这方面率先而为。”新型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
徐林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要在“三去”的背景下,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在这个领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有很大的潜力,也有大的增长红利。
徐林认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为增长带来两大红利:一是人口转移带来的巨大消费潜力;二是城市资本与农村土地的组合带来的资源优化配置。为了更好释放这些红利,一方面要更好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亟须在制度上和法律层面对农村建设用地与资本高效配置给予更完整的保护。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问题,徐林提到,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重点是城市资本与农村土地的组合配置。
责任编辑: 万山
责任编辑: 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