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应从供给侧发力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时间: 2016-10-18信息来源:李文军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诸多困难和严峻挑战,实现预期目标,需要牢牢把握“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方针,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新经济,精准施策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创造有效供给,培育消费新动力,助推消费升级和服务业发展,增强并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消费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6)06-0007-04
DOI:10.16528/j.cnki.22-1054/f.201606007
作者简介:李文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产业技术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5年,我国GDP实际增速为6.9%,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6.5%~7%,6.5%的增长速度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即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相衔接的一个底线目标。面临诸多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要实现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需要牢牢把握“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方针,增强并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
一、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能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十二五”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培育投资和消费热点、促进新业态涌现、促进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对国民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1]
在培育投资热点方面,在实施国家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后,又制定了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方案,加大投资,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重点支持信息消费、新型健康技术惠民、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服务业培育、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产业创新能力等6大工程。同时,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重点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北斗导航、信息惠民、云计算、平板显示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加快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进一步创新方式撬动社会投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在孕育消费热点方面,“十二五”期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超过35%,2015年达20.8万亿元;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超过50%,2015年达4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智能手机、云计算、电子商务、基因检测等新技术、新应用带动信息和健康消费快速发展,北斗终端从百万量级向千万量级迈进,新能源汽车2015年产销量分别达37.9万辆和33万辆,同比增长4倍和3.4倍,居全球第一。在新兴业态发展方面,手机支付、网上叫车等生活服务蓬勃发展,研发外包和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增长迅速,定制化、智能化生产模式正在兴起,可穿戴电子设备、互联网金融等融合创新领域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大量涌现,层出不穷。在关键领域技术突破方面,IT领域,华为公司已成为全球收入第一的通信设备企业,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京东等4家互联网企业和中兴、华为、联想、酷派、小米等5家国内品牌智能手机厂家均进入全球前十;京东方液晶显示屏产量全球排名第五,2017年底有望进入前三。医疗卫生领域,华大基因研究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的基因测序能力已进入世界前列。高端装备领域,高速铁路和特高压技术已达世界领先水平。新能源领域,英利等6家光伏生产企业进入世界前十位。
总体看,“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接近20%,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规模接近20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比2010年提高一倍以上,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规划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贡献份额达11%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先锋队和主力军,而且在新能源、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及高端装备等领域形成了领跑全球发展的中国方阵,对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事实充分说明,经济“新常态”下,依靠传统产业已不能支撑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平稳过渡,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成为中国预防经济增长速度发生“断崖式”下滑并维持中高速增长,在增长中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2]。
(二)精准施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就,但总体上还不大不强,发展中暴露出政策措施不到位、落地不够、行业监管及相关法律法规滞后和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支撑不足及部分行业无序发展、甚至出现产能过剩等问题。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形势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要紧紧把握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待发、国际经济科技分工格局调整的重要时机,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的措施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挖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潜力,释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活力,从而为整体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加快重点领域改革攻坚,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着力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攻坚,彻底破除旧管理方式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束缚。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减少行政垄断。加快健全法律法规,构建产业创新的制度保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营造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打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生态环境。完善市场监管方式,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加快研究制定适应新技术、新业态快速发展要求的法律法规。
第二,健全产业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创新支撑能力。近年来,我国研发投入强度持续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显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要依靠技术突破带动。应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向,超前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研发,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按照战略性、公益性、前瞻性原则,前瞻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聚焦事关产业长远发展的重大前沿技术和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部署重点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产业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设施和平台开放共享,完善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标准体系,支持新兴产业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大对中小微科技企业创新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第三,发挥市场拉动作用,强化需求侧政策引导。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持续强化需求侧政策引导,加强配套体系建设,培育和带动新消费新市场发展。在国际规则允许范围内,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加强充电设施、宽带网络、基因测序等服务体系建设,通过融资租赁、保险补偿等方式促进首台套、首批次产品与服务的推广应用等。消除地方封锁、地方保护等地方垄断现象,防止支持政策过度导致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
第四,推进开放发展,拓展发展新途径。结合当前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的总体部署,更加高效、高水平利用全球创新资源。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构建国际合作新机制,优化创新资源和产业链全球布局。鼓励企业国际化发展,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加快建立国际化研发体系,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影响力。在加强开发内需市场的同时,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契机,积极推动技术和标准输出,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
二、促进消费升级和服务业发展
(一)消费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巨大动能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和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我国居民消费正进入新时代。消费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新亮点,为拉动经济增长提供巨大动能。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3%,比第二产业增速快2.3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5%,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个百分点。[3]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创15年新高,达66.4%,比2014年提高15.4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4]相较于投资和出口这两驾马车,在投资和出口增长明显回落的情况下,消费充分发挥了对经济增长“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助推中国经济增长成功实现由投资和外贸拉动为主向由内需特别是消费为主的重大转型。
除了消费总量增长,消费结构也出现明显变化,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显现出从低端无品牌、缺品质的商品消费,向高端品牌、有品质的消费升级;从商品消费为主到商品和服务并重升级。二是新兴消费领域快速增长。智能化产品渗透到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观察、可测量、可共享的智能消费品受到消费者追捧。绿色健康消费快速增长,网购绿色食品和防护产品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新能源汽车销量继续保持两倍以上的高速增长。建立在移动互联网基础上的全球时尚消费异军突起,高品质海外商品消费增长持续高涨。文化消费与发达国家的距离缩小,初现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并举的结构模式。三是服务消费正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代表的商品消费增速继续放缓,2015年增速比上年降低1.3个百分点,而代表食品消费的恩格尔系数、衣着类消费支出比重及汽车家电消费增速明显回落。服务消费增长速度则显著提高,居住、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服务消费的增速远远快于食品类和衣着类,交通和通信消费的增长更明显。
(二)培育消费新动力助推消费升级和服务业发展
要实现2016年乃至“十三五”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需要充分认识“新常态”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意义,不断推进供给侧改革,突破制约消费增长的供给瓶颈,推动消费升级,进一步提高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方面,应使消费成为稳增长、惠民生的支撑力,成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促进经济发展水平迈向中高端的市场保障。另一方面,应使消费成为供给侧改革的牵引力,围绕消费需求的变化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结构调整任务,实现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匹配,形成新的发展动能。[5]
第一,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6]改善供给结构,创新并扩大有效供给。增品种就是更好地适应消费者需求,增加多样化的消费品种。提品质就是提升产品品质可靠性等重要指标。创品牌就是要提高品牌的影响力,提高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度。供给结构升级缓慢、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抑制了我国居民现实消费需求。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迟缓,创新能力欠缺,存在大量的低水平过剩产能,难以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许多存在现实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无法获得,或由于品质安全等原因消费者不敢消费,导致现实消费需求被严重抑制。实施“三品”战略最核心的是创新,既要根本性、革命性的技术创新,也要产品设计、商业模式、消费模式等方面较小甚至微小的创新。通过实施“三品”战略,将极大地促进创新,不仅可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而且可满足消费者高层次的需求,使产品的品质和品种发生很大变化,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供给创造新需求。
第二,拓宽新型消费渠道,促进新型消费发展。新型消费主要指文化、体育、休闲、旅游、养老、健康、家政、教育培训、信息、环保和新能源等方面消费。[7]新型消费在我国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以养老健康产业为例,目前,我国已处于老龄社会初期,未来将是全球老龄产业市场前景最大的国家。据预测,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将达20.2亿人,其中我国老年人口将达4.8亿人,几乎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占GDP的比重有望超过30%,我国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文化产业方面,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3%,而美国为25%、日本为20%、欧洲为13%,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也预示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新型消费渠道拓宽与服务业体制改革有关,与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有关。因此,要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重点领域制度创新,破除阻碍新型消费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服务业发展。要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服务业企业所有制改革、相关税收体制改革等,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教育、医疗、金融、电力、石油石化服务、电信、水务等行政垄断行业改革,扩大服务业开放。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对文化、会展、旅游、物流、航运、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领域重点项目投融资予以支持。要加快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给排水、有线电视等基础硬件设施和大数据、云计算、云服务、交易平台、媒体平台、支付平台、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采取有效对策促进境外消费适度回流。2015年,我国境外消费延续火热增长态势,总额达1.5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50%,其中至少7000亿至8000亿元用于购物。[8]中高收入阶层境外购物占相当大的比例,并从主要购买奢侈品牌、高档品牌转向高质量、性价比合适的日用消费品。境外消费旺盛折射当前我国消费尤其是中高端消费供需结构矛盾。目前,我国中高消费阶层正在崛起,大众化消费、中低端商品和服务难以满足其消费需求。解决消费外流问题要从供需两方面着手。在供给方面,改善供给结构,包括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品质监管和技术水平;通过降低部分产品进口税、消费税等方式,缩小境内外差价,同时增设进境免税店,为在国内购买国际产品提供便利;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实现不出门就可在境外购物。在需求方面,推进国内商贸流通企业税费的减免、降低流通环节的直接税收和间接税负,从而降低终端售价;进一步净化国内消费环境,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使消费者能够放心消费;还要加强对民族工业的扶持,培育“精品消费”品牌,使其成为消费真正回笼的“压舱石”。
第四,推进“互联网+”行动,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和分享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给经济社会发展将带来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互联网+”也为商业模式创新和分享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利用互联网的新技术优势、体制机制优势和广泛的社会支持,可提高用户服务的范围、效率和质量,甚至带来全新的消费体验,必然会带动消费品商业运营和服务消费供需对接效率的极大提升,促进消费的持续快速增长。推进“互联网+”行动,要强化消费基础设施网络支撑,加快网络提速降费,在城市社区和村镇建设共同配送末端网点,为创新消费商业模式、推动分享经济发展、促进消费增长提供可靠基础。要创新监管方式,完善监管规章,强化监管执行,为消费者提供诚信可靠、安全放心的消费体验。
参考文献:
[1]林念修. 形成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的大视野、大思路和大格局 [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5(15):20-24.
[2]齐建国,李文军,蔡跃洲. 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引领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Z]. 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2015(414).
[3]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R]. 2016-02-29.
[4]黄俊溢. 供给侧改革将释放消费潜力 [N]. 中国经济时报,2016-01-22.
[5]赵萍. 中国供给侧改革激发消费潜力 [N]. 国际商报,2015-12-25.
[6]侯沁. 促进境外消费回流要在供给侧发力 [N]. 中国电子报,2016-01-19.
[7]陈勇鸣. 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 [N]. 学习时报,2015-10-12.
[8]中国游客真土豪! 去年我国境外消费1.5万亿 [N]. 经济参考报,2016-02-24.
(责任编辑: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