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开发时间: 2016-10-27信息来源:赵建中 刘菲菲 作者:ws 责编:
“人才一体化试验对于人才本身来说不是件难事,难点在于各地政府对于人才管理的无缝衔接。”在日前举办的通武廊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启动仪式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江直言不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将一直以来人才的“后发优势”通过一体化发展以及“放权松绑”转换成“先发优势”,而协同发展的融合度、人才环境优化后人才的聚集度、国际化大都市的开放度、人才受益的满意度作为评定京津冀人才的一体化程度尤为重要。
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的一体化发展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战略支撑。自去年10月,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共同签订《通武廊人才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三地经过一年的积极探索和开展人才合作交流,一批合作项目相继落地开花,通武廊品牌效应逐渐形成,处于桥头堡位置的通州、武清、廊坊,正在积极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添砖加瓦。
此次通武廊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启动,三地联合发布了《通武廊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宣言》,标志着三地在区域人才合作方面掀开了新的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 《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曾指出:“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完善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机制,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
长期以来,通武廊三地受发展水平、产业定位、人才资源等因素影响,在人才政策和服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三地的人才评价标准不统一,对区域内人才流动、发挥作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逐步减少区域间人才流动阻碍,使人才能更充分地享受政策和服务保障,三地共同协商,制定了《通武廊区域人才互认标准》,分别从京津冀和通武廊层面对存在差异的人才政策和认定标准进行梳理,明确了相应人才享受政策的最低标准,参照学历、职称等通用标准进行分层级等同化互认。一方面,标准对省市级人才开发工程和荣誉称号在三地间进行等同化互认;另一方面,对在通武廊三地入选不同人才开发工程、获得相应荣誉称号的人才,在三地间流动,参照职称或学历等通用标准给予等同化互认。例如,部分高技能人才由于学历、职称等原因,享受政策待遇差异较大,互认标准施行后,高技能人才凭技术、能力在通武廊任意一地被认定为杰出人才的,在三地间流动,可最低参照正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后经历给予认定,享受相应人才奖励政策。
同时,为充分利用区域创新平台资源,三地共同协商,编制了《通武廊区域创新平台共享共用目录》。目录围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重点选录了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面向通武廊三地企业和人才共享共用。
“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是高端人才的智力创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人才的一体化。”天津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党组书记孔长起认为,通武廊区域人才合作实现了人才的共同培养,在京津冀大区域中不仅形成了政策的无缝衔接,也形成了人才服务的大市场,而“放权松绑”在通武廊人才一体化中将开花结果。
人才一体化的实践需要有理论研究提供支撑。为科学谋划好人才合作方向和路径,三地依托华夏国际人才研究院成立京津冀(通武廊)人才发展研究基地,并共同委托基地开展 “通武廊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课题研究,为通武廊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建设提供依据、指明方向。
对此,北京市通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付晓辉表示,通武廊区域人才合作,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建设通武廊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动人才一体化发展政策先行先试,逐步实现三地人才合作常态化、人才配置市场化、人才产业适配化及区域人才效能最优化,从而构建通武廊人才发展共同体,提升区域人才整体竞争力,服务国家未来发展。
据了解,此次由三地共同组织的通武廊人才联合招聘会在天津市武清区文化中心广场举行。招聘会共组织来自通州区、武清区、廊坊市的112家重点用人单位参加,提供岗位超过500个,共吸引有求职意向的人才6000余人,发放人才政策宣传资料8500余份,现场达成就业意向1946人次。
武清区委书记王小宁表示,通武廊三地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跨区域资源配置和资源共享方面,已经开始从浅度合作转向深度开发,提出了在规划、产业、人才、基础功能、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合作,联手打造通武廊协同发展试验示范“金三角”的目标,为区域人才搭建了更加广泛的施展才智、发挥作用的舞台。
责任编辑: 万山
责任编辑: 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