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把长沙打造成国家级中心城市时间: 2016-11-22信息来源:王晓红 雷昕 作者:ws 责编:
中共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 湖南党代会地州市委书记谈发展(1)
国家中心城市处于全国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是综合实力强、辐射能力大的“塔尖城市”,是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经济中心、行政中心、文化中心、教科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城市。在湖南“一带一路”定位和“一核三级四带多点”发展格局中,长沙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肩负国家战略实施的重大使命。
中共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在长沙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了长沙打造国家级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到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40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实现基本现代化。
为打造国家级中心城市提供支撑
经过五年发展,长沙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跻身“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成为“一带一部”首位城市,湖南湘江新区获批中部首个国家级新区,长沙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浏阳经开区、望城经开区新晋为国家级开发区。
过去十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居全国33个重点城市首位。近五年,持续推进转型创新发展,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从总量看,地区生产总值由5000亿元跨越至9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1%,在全国省会城市的排名上升到第6位;城市首位度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预计今年财政总收入达1225亿元,年均增长12.2%。
从结构看,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大关,预计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6.5%,服务业贡献率达50%,培育了新材料、工程机械、食品、电子信息、文化创意、旅游六大千亿产业集群。
从动能看,智能制造和 “互联网+”行动扎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30%,城市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4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2%,获批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
从支撑看,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新引进上海大众、蓝思科技、格力空调、恒大海花谷、健康城等投资过50亿元的项目46个,创历史之最。
从开放看,打造湘江新区和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双引擎”,获批黄花综合保税区;预计五年累计到位外资196亿美元,年均增长13%;进出口总额达572亿美元,年均增长10.7%;在长沙世界500强企业和本土上市企业分别增至143家、57家,12个国家的签证中心落户长沙。
做大做强经济实力,构建现代产业链
长沙建设成国家级中心城市,既符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的战略需要,也有现实基础。长沙即将形成“万亿级”经济体量、特大型城市格局,全国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巩固,三大战略平台、五大国家级园区与20多项国家级试点相互叠加,具备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和条件。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基本现代化,需要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到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40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到2021年,打造1个以上的“五千亿级”园区和“五千亿级”产业,实现“千亿级”产业和“百亿级”企业翻一番;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以上;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分别挺进全国县域经济 “前五强”“前十强”“前二十强”。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产业是“牛鼻子”“命根子”。瞄准全球产业发展方向,扬长补短,聚优成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区域经济中心。
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推进智能制造和“互联网+”行动,促进“两化融合”“军民融合”,强化产学研结合、技术与资本结合,打造一批智能化示范企业,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新材料、食品、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实现倍增,培育智能家电、汽车及零部件、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移动互联网等新的“千亿级”产业,发展北斗导航、虚拟现实、机器人、3D打印、航空航天、智能驾驶等未来产业,实现“长沙制造”向“长沙创造”升级。
推进服务业高端化。培育一批营业收入“百亿级”“千亿级”的服务业集聚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 “血液”,鼓励金融创新、壮大资本市场、促进财富管理,打造中部区域性金融中心。
推进农业现代化。运用 “互联网+”改造提升农业,推动种养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现代种养基地、新型经营主体和全国驰名品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
责任编辑: 万山
责任编辑: 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