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中国经济发展失衡的动态趋向及平衡路径时间: 2016-11-30信息来源:余航 周军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失衡状态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不稳定、产业结构失衡、城市及地区之间经济差距较大这三个方面。内部土地、人口密度等要素的不平衡,外在的市场建设不完善以及导向式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执行不够彻底是我国经济发展失衡的成因,文章提出加强民生建设、发起新一轮改革,平衡地方投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汇率调整、加快金融市场改革以及发展农村经济、缓解城乡发展失衡这五条促进我国经济平衡发展的建议,以实现我国未来经济获得更平稳的增长和更公平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发展;内部失衡;外部失衡;动态趋势;平衡路径
  [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11—0013—04
  [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二五”规划资助课题(项目编号:〔2011〕LG072)。
  [作者简介]余航(1981—),女,湖北潜江人,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周军(1963—),男,湖北武汉人,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经济学。
  DOI:10.16331/j.cnki.issn1002—736x.2015.11.003
 
The Dynamic Tendency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mbalance and Its Equilibrium
Yu Hang1, Zhou Jun2
(1. School of Economics,Wuhan Donghu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212; 2. School of Economics, WHUT,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The imbala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economic growth speed instability, imbalan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ap in urban and regional is larger.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imbala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lie in the internal cause of land, population density and other factors imbalance, there are also external cause of heart impetuous of economic market construction as a whole as well as the guided the development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are not perfec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is not complete. According to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effective proposals combination for instanc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launch a new round of reform, balance the local investment, promot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ransform government functions, promote the reform of political system, promote exchange rate adjustment, accelerate the reform of 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ease the im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a more stable growth and more equi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economy in China.
  Key word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l imbalances; external imbalances; dynamic trend; equilibrium path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国民财富空前膨胀。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依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序推进,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定向迁移不断加快,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不断优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重。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档期,并且经济下行压力一直很大。透过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我国长期以来依靠的驱动经济发展的出口贸易和基建投资也变得不可持续。因而,我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向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目标迈进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在把握经济发展的总基调的同时,统筹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真正做到谋划国内发展思路的同时,树立国际视野,谋划解决影响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同时要采取措施抓住国际经济发展机遇,有效应对其风险和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
 
  一、经济失衡的内涵
 
  所谓失衡,就是偏离平衡的一种状态。因而,若要合理界定失衡的内涵,就需要分清平衡的含义。平衡最早是物理学的概念,是表示一种均衡的状态。而此概念引入到了社会科学以后,常被视作为一种系统内各个要素配合得当,协调发展的一种状态。而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平衡是一种时间点,即不是一种长期保持的稳定状态,而相对应平衡的失衡则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常态。失衡表现为平衡的一种异化和扭曲,是社会经济发展中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不优化,结构失调,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经济学上的失衡一般是指供需的不平衡,具体表现在经济结构的扭曲。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步入发展的失衡状态。即失衡不是某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特有状态,而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经济发展共同问题,各国官方需要做的就是依靠各类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促进经济运行的“天平”趋向于平衡。
 
  二、我国经济发展失衡主要表现
 
  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步入了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创下了近22年来的新低,仅为7.4%的水平(见表—1),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速度换档期,一度难以遏制的疯狂十年的楼市开始出现拐点,稳定商品房价格,防止楼市出现鄂尔多斯、温州式的大面积崩盘危机,以促使政府不断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予以刺激已经成为新时期的又一个常态。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的失衡有多种多样。
 
  一是总量失衡。具体表现在社会供需不平衡,即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协调。CPI的变化情况、国际收支状况、劳动力的供应以及经济增长速度都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总量的失衡状况。
 
 
 
     二是结构失衡。经济结构作为某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协调程度和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协调程度也是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尺度。我国在产业结构方面,虽然近年来产业结构趋于稳定,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基本稳定,但是对比发达国家比较发现,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过大,30多年来,基本在50%左右的水平徘徊(见图—1),导致经济发展过度依靠重工业;而相比而言,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则表现得相对滞后,虽然第三产业在2014年已经达到了相对较高的48%以上的水平,仍然未能超过50%;尤其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发展缓慢,土地现行管理制度制约着土地农业现代化。而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仍方兴未艾,亟待进一步发展。
 
 
 
  三是城市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社会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表现突出,从东西部发展、城乡和区域发展来,仍然表现出不平衡的二元结构特征。我国一直贯彻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进而带动后富起来的区域,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然而,一部分区域,主要是东南沿海城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人民收入有了显著地提升;而西部一些地区,自然环境恶劣、资源匮乏,城市发展相对缓慢,人民生活刚刚脱离温饱水平。
 
  四是城乡差异悬殊。一直以来,我国实施的城乡不同的发展政策,无论从社会保障还是发展策略方面,都是采用二元模式,造成城乡之间形成了一种“强二元结构”。
 
  五是人口、资源与环境和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协调。人口方面,人口红利的消失,对于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撑都表现出后续乏力;人口老龄化、户籍制度、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社会保障问题逐步凸显;资源环境方面,资源的无序开采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大气、水、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频现,造成了人们生活环境不断恶化。
 
  三、我国经济发展失衡的内因外挫
 
  土地作为一种经济发展要素,历来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因素。我国经济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土地这一要素的重要贡献,尤其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土地的利用和价值挖掘方面成为重要的利益主体。另外,人口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人力资源价值的发挥才有利于价值的转化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值。同时,土地和人口也是对我国经济失衡的一种有效解释。
 
  (一)土地是解释我国经济失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中,土地一般被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投入要素,具有一定的生产属性。然而,依附于土地这一要素上的社会属性则不能被有效认识到,并难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要素予以充分重视,由土地而衍生出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分配关系也被置若罔闻。因此,因为土地的社会属性不能得到有效地认知,致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基于土地这一要素的解释相对乏力;由于缺乏必要的重视,由土地衍生出的社会属性相对于高速发展的经济表现出相对的滞后。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土地的影响下,其配置效率、收益分配等也发生着种种变化。因此,在我国的经济失衡中,土地及其附带的经济分配失衡是重要的表现,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城镇化的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从1978年的17.92%增长到2014年的54.77%(见图—2),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大了对土地这样要素的需求程度,提高了其稀缺水平。城市化的提升,土地显然成为了一种驱动城市发展的一大稀缺资源,基于土地开发的工业园区和商业住宅,助推了城市GDP的不断增长;与此同时,土地的征用和开发,造成了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很大程度上会倒逼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最终致使经济发展失衡。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膨胀和空间的拓展,加之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土地被大规模占用,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也层出不穷。
 
 
 
  (二)人口在我国经济失衡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价值之巨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的主要来源——人口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则往往不能够持续发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得益于充足的劳动力配置,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劳动力的及时转移有效弥补了城市工业、建筑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同时,依靠人力资源价值的不断发挥和挖掘,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对于优秀的劳动力需求也不断加大,而我国的现行人口结构下的劳动力资源则表现出相对的短缺,因而,出现务工荒。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人口结构中优质劳动力的数量减少,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就业的观念和工作的态度都发生着变化,这些因素就导致了促使我国经济腾飞的人口红利消失。由于劳动力的供应不足,导致了繁荣我国市场经济的主要部分——企业开始陷入困难,人力资本的匮乏导致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面临问题,由于缺乏人才的支撑,企业的发展缺乏后劲,稳健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四、在内“因”外“挫”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平衡路径
 
  (一)倡导社会建设,发起新一轮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促成了经济腾飞的30多年,然而,单纯的经济改革造成了社会经济很多因素出现了不协调、不匹配问题,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经济的发展失衡问题。因而,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高速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要依靠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积极加大社会建设,并促成在民生改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制、教育教学机制、社会秩序管理、公共安全和社会管理模式方面进行改革。真正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时期内,在促成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同时,要千方百计谋求在人民生活诉求方面的满足,真正促使人们衣食住行用等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着力加大对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促使人民真正实现安居梦。同时,还要在医疗、教育方面狠下工夫。针对现行的医疗体系中以药养医、就医难、花费大、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真正做到从人民的诉求出发,立足当前医疗卫生现状,逐步实施医疗体系改革,促使其向着更加公益化和全民化的方向发展。另外,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政府要针对当前的经济失衡现状,不断通过社会保障来弥补经济失衡造成的问题。要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的保障结构,真正促使城乡居民保障体系的有效融合,做到统筹兼顾,双手发力。最后,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公共管理。我国政府作为社会公共管理的主体,应不断探索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尝试用新方法,借助新技术,使用新手段来完善社会公共管理,探索出新型的公共管理模式。并不断强化对于自身权力的约束,促使权力在合理范围内有效运行,真正做到合理用权,执政为民。
 
  (二)平衡地方投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投资和出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驱动力,因而,投资规模和方向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质量。通过研究30多年的地方投资数据发现,各个区域和城市的投资的不均促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的招商引资力度在与西部内陆城市一样的情况下,往往更会得到投资客商的青睐,更容易招引到辐射带动力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大的项目,并逐渐由以商招商方式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因而,为了有效缓解经济失衡带来的问题,就需要各个区域调整地方投资方面做文章,真正通过优惠政策、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来对投资者形成吸引力,并相对其他区域,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并通过投资来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提供强大的发展引擎。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国家层面要进一步放宽对于地方招商引资的限制,尤其在招商政策制定方面,要确保各个区域根据实际,留足一定的优惠政策洼地,真正确保欠发达地区能够具有一定的吸引客商的优势;二是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要切实将招商引资作为助推经济跨越发展的突破口,真正立足招商引资,开辟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三是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要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模式,要改变传统的招商方式,真正通过网络招商、以商招商、借力借智招商等新的招商理念和方式来探索出一条效果显著的招商引资道路,并通过项目的开产达效,促进区域就业率的提升,财政收入的增长;四是政府要扭转投资一味偏重于发达省市和地区、侧重城市的导向,下一步真正侧重于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让欠发达地区真正享受到投资驱动带来的政策利好。
 
  (三)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目前,我国业已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尤其今年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切实将全面深化改革纳入到政府近期工作目标任务,也表明了我国政府实施改革的信心和决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变得迫在眉睫,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是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并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真正实现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在经济运行中能够配合得当,科学发力。真正推进政府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变、由发展型向服务型转变、由全能型向专注型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理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才能将各自的作用范围和作用目标理顺,进而进一步推进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四个全面”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失衡的有效破解。
 
  (四)推进汇率调整,加快金融市场改革
 
  从我国经济内外失衡来看,外部失衡一般由内部失衡所决定。我国的居民消费和投资的长期差距,造成了居民储蓄很大一部分转化为了净出口,并据此来影响我国国内经济的运行。汇率和利率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而我国政府往往在CPI增长较快,通货膨胀率较高情况下,实施利率管制,造成利率不能随着市场经济运行而波动,实际利率成为负值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鼓励市场投资并抑制消费增长。一波一波的市场投资造成了经济过热循环往复。汇率变动是政府保持政治经济稳定考虑的产物,也是有关利益冲突的集中体现,中国在汇率政策选择中面临众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我国应对内外经济失衡,也需要积极发挥市场在汇率形成机制中的作用,不断推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促使两者成为破解我国内外经济失衡的有效着力点和立足点。
 
  (五)发展农村经济,缓解城乡发展失衡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我国近年来一系列政策,对城市的利好远远大于农村,由于政府在城乡发展政策上的区别化对待,造成了现如今的城乡发展二元结构,若要破解当前的城乡二元经济差距问题,就需要立足三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首先,要立足农村主要生产要素——土地,重视土地的价值和作用,真正通过土地的确权、流转等土地管理方式的创新,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机械化,同时也能有效解放农村劳动力,实现农村资源为农民谋福利。其次,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可以通过农业项目扶植方式和优惠的金融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种养殖创业,谋求致富新途径;也可以通过劳务输出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缩短与城市居民的差距;引导一批有头脑、有项目的农民带头创业,并带动全村村民致富。再次,政府应制定并实施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并确保优惠政策更多地向农村倾斜。最后,促进农村消费的增长,助推农村经济繁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盘活农村经济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的基础上,想方设法促进农民消费,扩大消费总规模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白重恩,钱震杰. 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 [J]. 中国社会科学,2009,(5):99—115.
  [2]蔡昉.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 [J]. 经济研究,2010,(4):4—13.
  [3]陈钊,陆铭. 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 [J]. 经济研究,2008,(1):21—32.
  [4]陈光金. 市场抑或非市场:中国收入不平等成因实证分析 [J]. 社会学研究,2010,(6):81—86.
  [5]侯新烁,张宗益,周靖祥. 中国经济结构的增长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 [J]. 世界经济,2013,(5):88—111.
  [6]李佩芸,邢俊.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述评及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启示 [J]. 商业时代,2013,(16):127—128.
  [7]任保平,宋文月.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开发的制约因素 [J]. 学术月刊,2015,(2):15—23.
 
[责任编辑:黄兴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