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时间: 2018-06-21信息来源:《新经济导刊》2018年第6期  2018-6-14  作者:李伟 责编:qgy



       中共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指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有六大内涵

   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发展新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谋划经济工作的根本指针。过去四十年的高速增长,成功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强调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质量的经济循环。

   推动高质量的供给,就是要提高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我国拥有全球门类最齐全的产业体系和配套网络,其中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许多产品仍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部分关键技术环节仍然受制于人。要提高供给质量,更好满足日益提升、日益丰富的需求,跟上居民消费升级步伐。

   促进高质量的需求,要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平衡。我国已形成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人群,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内需市场十分广阔,但是就业质量不高,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养老、医疗、教育等给居民带来的负担还比较重。必须解决这些问题,释放被抑制的需求,进而带动供给端升级。

   实现高质量的配置,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产权制度,理顺价格机制,减少配置扭曲,打破资源由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配置的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实现高质量投入产出,就是要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扭转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逐年下降的态势;在人口红利逐步消退的同时,进一步发挥人力资本红利,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矿产、能源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最终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推动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实现高质量的分配,就是要推动合理的初次分配和公平的再分配。初次分配环节,要逐步解决土地、资金等要素定价不合理的问题,促进各种要素按照市场价值参与分配,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再分配环节,要发挥好税收的调节作用、精准脱贫等措施的兜底作用,注意调节存量财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形成高收入有调节、中等收入有提升、低收入有保障的局面,提高社会流动性,避免形成阶层固化。

   促进高质量的循环,就是要畅通供需匹配的渠道,畅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渠道,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要求,逐步缓解经济运行当中存在的三大失衡—供给和需求的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确保经济平稳可持续运行。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耐力赛,需要脚踏实地,打牢基础,一步一个台阶。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过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必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有序排除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效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冲击,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


   2018年重点关注八个方面

   2018年是创造良好条件开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之年。总体判断,2018年经济运行有望延续增速稳、就业稳、物价稳、效益稳的“多稳”局面,继续保持在中高增长平台平稳运行,将为经济工作重心更多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条件。2018年,政策咨询研究工作须重点关注八个方面的问题。

   (一)既要密切关注全球经济走势、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等新型区域合作,携手各方共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也要对标国际经贸规则,以开放促进改革,以监管模式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加快培育国际贸易投资竞争新优势;更要加强国际宏观政策的协调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防范和应对全球性风险的发生和蔓延,为可持续发展营造稳定的外部环境。

   (二)2018年,我国经济如何继续保持在中高速增长平台上平稳运行,延续增速稳、就业稳、物价稳、效益稳的“多稳”局面,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临诸多挑战,需要研究如何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建立起新的发展方式,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四)如何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升级和质量提升的技术源头供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动能。

   (五)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出现阶段性变化。对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研究,要以“租购并举”为重点,研究如何加快完善住房市场体系;以“多主体供给”为导向,研究如何促进住房供应结构调整与优化;以“多渠道保障”为目标,研究如何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体系。

   (六)应研究如何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大力培育新发展动能,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改革举措和试点经验为基础大胆创新,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的各种障碍,进一步搭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框架和制度体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

   (八)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扶贫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等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但如何将各项战略落到实处,仍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既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创新、把握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支撑,更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政策研究,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靠创新

   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的重要关口期,围绕转向高质量发展要求,需要实现高质量的供给、需求、资源配置、投入产出、收入分配和经济循环。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关键还是靠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但创新仍然是我国实体经济的关键短板,基础研究薄弱、核心技术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如何以创新促进供给体系质量提升,如何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升级和质量提升的技术源头供给。同时,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此外,要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动能。

   十九大报告指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工夫。

   不破则不立,不降则立而不稳,“破”“立”“降”是实现发展动能转换和提高发展质量的内在要求。

   “破”的核心内涵是大力破除无效供给。要深入研究消除生产要素流动重组的各种障碍特别是制度性障碍,更有效地依靠法治化和市场化手段,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同时,要研究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让无效供给和过剩产能愿意退也退得出,从而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空间、夯实基础。

   “立”的内涵是“立新”,就是大力培育新发展动能,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降”,核心任务是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特别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继续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建立开放公平、有效竞争和功能完善的能源市场和运输服务市场,进一步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和物流成本。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副书记、研究员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