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焦点对准民间投资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赵海娟 作者:admin 责编:
国家统计局22日公布的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7%,其中第三季度增速达到了8.9%,全年保8%已无悬念。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的专家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回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下一步经济增长巩固阶段,除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外,还应更多考虑如何真正启动民间投资。
政府投资需退热,民间投资待启动
“今年经济增速保持较快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从我们统计数据来看,投资对今年经济保持一个较快增长、扭转下滑的趋势、逐步步入企稳回升的态势,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10月22日表示,我国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有4个百分点,投资贡献了7.3个百分点。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从2008年底便已开始,安排了持续两年多、数额高达4万亿元的投资刺激计划。
但专家表示,综合目前各地的投资数据,一个最为明显的特点是政府投资的快速增长。4万亿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而在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中间部门中,国有企业占有绝对垄断地位,导致国有企业成为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的主体。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057亿元,同比增长33.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6.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连续两个季度超过30%,处于历史高位。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而其中政府投资占主导地位,政府投资增速比民间投资增速要快得多。
他说,政府投资虽然是带动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但同时它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一是政府主导的投资面临可持续性挑战;二是民间投资如果不能跟进的话,会严重影响未来经济的增长。
据新华社报道,在很多地方,一些政府部门的观念也在客观上阻碍着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的进入。在4万亿投资计划启动前,不少地方的市政、水务、园林、环卫等公共服务部门明确表示出“欢迎民间投资加入”的善意,但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获得了政府投资支持的这些领域“迅速变脸”,纷纷向民间投资者关闭大门。
“我国目前毕竟是市场经济,民间投资占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志勇告诉本报记者,现在政府对民间投资管制太多,在一些不会对社会有负面影响的领域,政府应放松管制,让民间资本去做。
促消费先要保民生
“政府应该把更多的钱放在民生上,扩大民生支出。”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财政政策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样做可以解决老百姓后顾之忧,增加消费信心,增强老百姓购买力,对当期消费的扩大和未来消费预期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
统计显示,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安排中,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等支出同比增长25.1%。
此外,对于促进消费,王小广表示,前一阶段实施的补贴和优惠政策,应该持续下去。比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旧换新、农机补贴以及一些减税政策等。
他特别提到,今年我国汽车消费大幅增长,主要得力于小排量车购置税减半、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多项利好政策的支持。
由于小排量车型购置税减半征收政策的出台,今年前9个月,排量在1.6L以下的乘用车异军突起,同比增长60.43%,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69.89%,政策实施效果显著。但按照政策实施计划,到今年12月31日,1.6L以下排量车型购置税减半的政策将结束,王小广认为,这项政策明年应延续下去。
财政政策焦点对准民间投资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部署今年四季度经济工作的常务会议上指出,要继续落实、完善促进消费和提高居民收入的各项政策,积极推动最终消费。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苗迎春告诉本报记者,要想促进最终消费,民生投入在未来财政支出的比重还应继续加大,同时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作用,重点增加城乡低保对象等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市场起来,政策渐退
专家称,今年财政赤字有可能超过9500亿元的原计划,但目前来看,财政赤字并不是很大的问题,即使今明两年突破GDP的3%,影响也不会太大,关键是积极财政的下一步怎么走。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只靠不断采取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拉动经济,那就变成“吸鸦片”了。目前需要通过推动制度改革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启动居民消费,以保证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让市场的自发力量来起根本性的作用。”张晓晶表示,针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化,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开始考虑逐步减弱对经济的刺激作用。
目前,地方政府的隐形赤字和债务负担也应引起关注。积极的财政政策,促使地方各级政府通过大规模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各种企业债、短期融资权、中期票据,以及各种“银信证”产品,把地方政府进行基础建设投资活动产生的债务信贷化。这些资金大部分使用在自偿能力低下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建设项目之上,将给地方留下隐形赤字和债务负担,造成财政结构性风险。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认为,中国所实施的一揽子计划,实际上是应对危机的短期之策,一定要有退出机制来进行调整,目前需要研究退出、衔接问题。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