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加速中国制造业格局调整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张茉楠 作者:admin 责编:
近期“中国制造”成为最热的关键词。事实上,制造业升级是所有制造业大国都迈不过去的一个“坎儿”。此次金融危机倒逼中国制造业格局必须做出重大调整。中国要选择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反危机的突破口,金融危机正是东中西部制造业对接形成跨区域产业链的有利时机,相信制造业区际转移的展开也将标志着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型的全面启动。
一、中国制造业积极打造全球产业链中的规模经济优势
制造业是中国高速成长的动力引擎。中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目前中国制造业创造了GDP总量的1/3,贡献出口总额的90%,未来10—20年制造业仍将是中国经济的立国之本。
1.中国制造业增速与规模增长占全球制造业比重不断上升
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制造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78—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约15%,高于全部工业与GDP年均增幅。“中国制造”庞大的生产能力,使其每产生10%的增长,就能拉动全球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2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增长速度居全球之首,制造业比重增速远远超过美国。2007年我国制造业GDP增加值按美元计算达13000亿,在全球制造业中的比重从3%提高到13.2%,成为世界第二大制造业大国。华盛顿经济咨询机构GlobalInsight近期预测,2009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出口中所占比例将达到17%,而美国将从2007年的20%下滑至2009年的16%。中国将于2009年超越美国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中心,较预期提前四年。
2.中国制造利用规模经济优势谋求世界贸易产业链“上位”
依据WTO2008年的世界贸易统计数据,1980年中国制造业出口占世界制造业出口的0.8%,1990年为1.9%,2000年为4.7%,而2005年比2000年翻一番还多,达到9.6%,仅次于美国的10%和欧盟的44.3%;而在制造业进口上,1980年中国制造业进口占世界制造业进口的1.1%,1990年为1.7%,2000年为3.5%,而2005年比2000年接近翻一番,达到6.6%,仅次于美国的10%和欧盟的40.4%,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体系中扮演着独特角色,既是其他国家和地区产业内贸易的重要伙伴,又是垂直分工中的重要环节——世界制造业中心。
3.制造业一直是中国外向型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制造业中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年上升。以加工贸易为例,上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通过各种贸易方式进口必要的设备,建立起了自己的生产能力,因此我国加工贸易开始出现顺差。加工贸易进出口与我国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的关系。1991年,我国GDP增长9.2个百分点,其中1.14个百分点是由加工贸易进出口拉动的,它在GDP增长中的份额达到12.4%。自此,加工贸易无论是在GDP增长中的份额,还是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都凸现了它的重要地位。特别是1998—2008年,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每年平均达58.6%,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达4.8个百分点(以GDP平均增长率8%计算)。
二、影响中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结构性约束
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仍然会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一些影响中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宏观因素也不容忽视。
1.制造业经济创造力较低,行业利润回报率逐年下降
库兹涅茨理论表明,产值最大化(经济较快增长)是工业化发展特定时期的常态发展过程,但相比之下,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中国制造业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从中间投入贡献系数来看,发达国家1个单位价值的中间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个单位或更多的新创造价值,而中国只能得到0.56个单位的新创造价值。增加值率是度量一个经济体投入产出效益的另一个综合指标。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仅为26.23%,与美国、日本及德国相比分别低22.99、22.12和l1.69个百分点。
另外,从行业整体利润回报率来看,美日制造业都是利润率极高的行业。近几年尽管美国制造业比重有所降低,但美国制造业产值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在美国对外出口的全部产品中,制造业产品占到72%。而相比之下,近年我国制造业行业利润率和资本回报率呈逐年降低态势。2008年10月以来国内制造业实现利润增幅与2007年同期相比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企业利润下滑表明企业盈利能力减弱,生产经营形势趋于严峻,产能扩张出现转换拐点。
2.制造业附加值不高,造成贸易利益分配失衡
1994年至今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逐年扩大。特别是1997年以来? 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产业内制造业贸易快速增长,中国制造业部门对发达经济体的贸易呈现出持续顺差,贸易顺差逐年上升。这从一个层面表明了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了经济全球化进程,融入了全球分工体系,但是也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摩擦点。以中国对美贸易为例,中国制造业对美贸易顺差占两国贸易总额的比重在绝大多数年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贸易顺差也被视为对美国经济构成威胁和美国长期攻击中国的矛盾焦点。
由于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数是技术含量低、单价低、附加值低的“三低”产品?却大量进口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价格的“三高”产品。我国制造业部门对美贸易的价格贸易条件呈现明显的恶化趋势?反映出我国单位出口商品交换能力在减弱?出口的单位商品获得的贸易收益、贸易附加值在下降。
三、加快制造业区际转移推动中国制造业整体升级
从制造业转移规律看,国内的产业转移其实就是世界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延伸,因此,必须对产业区际转移的趋势和特点做出明确判断。
东部沿海地区以OEM生产方式发展起来的制造业,正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以及资源、能源短缺和高消耗的影响,产业转移压力巨大,迫切要求转向更具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地区,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正是对接形成跨区域产业链的有利时机,金融危机使中国制造业区际转移的临界点提前到来。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曾说过:“如果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金融危机中,广东“双转移”的战略构想及实施为中国制造业区际转移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样本。作为中国最早承接世界产业转移的珠三角,从最初的“三来一补”到如今的“世界工厂”,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GDP连续18年领先全国,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至此,广东经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飞跃。但此后广东经济长时间停留在“三来一补”型经济模式里,陷入了结构性瓶颈之中,特别是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外汇储备快速增加、贸易摩擦增多,都要求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广东加快推进“双转移”。显然,大力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珠三角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对珠三角乃至全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经济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珠三角来说,目前只有通过“腾笼换鸟”,才能给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才能更好地吸收欠发达地区的优势劳动力,带来更高产值和劳动力单位产出。
当前中国制造业转移升级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方面,区域差异的趋缓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必要的宏观条件。目前我国工业和制造业发展呈现出“东慢西快”的态势。从历史经验来看,当经济处于下行期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缩小之势,目前“东慢西快”的区域增长状况也反映了这一规律。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区际转移的潜力巨大。中国经济具有纵深的腹地,沿海经济带,中部经济带,东北、西北和西南经济带,每一个经济带之间具有非常良好的功能承接和产业替补的优势。据测算,我国沿海10个省市集中了全国加工贸易的97.4%,到2010年,仅粤、沪、浙、闽4省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就将达1.4万亿元,因此产业转移的潜力巨大。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