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性政策至少要持续到年底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胡迟 作者:admin 责编:
新春佳节刚过,“两会”如期召开。有关宏观调控政策走向的话题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内,成为全社会所关注问题的“重中之重”。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在新春佳节到来的喜庆气氛中发布了1月份的数据,其中,市场最为关切的两大敏感数据同时公布,CPI同比增长1.5%,低于此前的市场预期;贷款新增1.39万亿元,同比少增2243亿元。虽然市场对此数据的解读是,在两大敏感数据均好于预期的情况下,近期央行继续实施紧缩性微调政策,甚至有可能加息的压力减轻了。但人民银行仍然于次日当晚宣布,从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这是央行一个月内两次上调准备金率。央行的调控动作似乎给市场以“一次紧似一次”的紧缩预期。然而,央行有关人士却表示,央行本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一个中性的工具,此举主要是针对较为充裕的流动性,并非货币政策收紧的标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并没有发生改变。而且从资金供给面看,今年1月份新增贷款仍将保持一定规模,市场流动性依旧充裕。
当然,从时机选择上看,央行此举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春节而言的。据报道,为保证春节期间流动性充足,近期央行在公开市场连续开闸放水,4周市场净投放资金总量近7000亿元。春节过后,2月19日至3月末,央行公开市场央票和正回购到期量累计将近9000亿元。如果考虑到春节前净投放资金量,央行实现2、3月净回笼需要回收的流动性将在1.6万亿元左右。货币回笼压力堪比新年伊始。由于春节属于消费高峰期,货币供应量持续高增长必然给物价带来上行压力,这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更实质性的原因。所以,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适度收缩流动性,缓解过度充裕的货币环境对物价的压力,降低市场通胀预期。由此看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确不应当被过度理解为货币政策的紧缩性转向,这也显示出央行运用金融工具调控市场的灵活性有所增强。
2月2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重申,今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年内宏观调控政策的基调已被确定,积极的政策应该是贯穿今年的大部分时间,甚至很可能是全年。但从中长期看,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渐淡出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如此的做法对经济来说是非常态的。2009年全年我国的流动性猛增,基础货币投放量比改革开放30年来的平均水平高出近30个百分点。充裕的流动性为经济的复苏打下了基础,但长期保持如此大量的流动性既会带来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也是财政支出所不可持续的。因此,在适当的时机下进行政策调整和收缩是十分必要的。
今年以来,虽然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在管理层看来一直没有发生变化,但关于政策退出时机选择的讨论却不曾停止过,各种观点颇有些见仁见智,其难点就在于调控政策的执行要在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与管理通胀预期之间取得均衡。因而,调控政策退出的选择就颇费考量。
其实,关于退出时机选择是有章可循的。
一是经济复苏的时间必须足够长,按照美国的经验算法,经济需要有连续两个季度的复苏才算复苏稳固了。对照我国的情况,从分季看,去年第三、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有所回升,分别为9.1%和10.7%;全年增长8.7%,为2002年以来的最低增速,也低于改革开放3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迄今为止,时间也才半年刚过。面对如此“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显然还需要刺激性政策“送上马、扶一程”,以确保经济更长时间的稳固复苏,而断然不可就此退出。回想1998年亚洲经济危机时,我国花了近四年的时间才由积极财政政策过渡到稳健财政政策。美国财长盖特纳曾表示,以往应对危机的教训就在于,政府总是应对滞后,却又过早撤销刺激政策。中央关于今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立意也正在于此。
二是要把握世界经济的复苏步伐,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的复苏速度。此次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下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部因素引起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GDP增长率的8.7%中,投资、消费分别拉动GDP增长8个和4.6个百分点,而出口则下拉GDP增长负3.9个百分点。我国外贸依存度高达70%,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大国和发展中大国的水平。外贸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如果刺激性政策要撤出的话,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必须大幅反转,这样大规模投资才能够降下来。而净出口的复苏则取决于世界经济的复苏步伐,在我国经济先于大多数国家复苏的情况下,刺激性政策还应当等待其他国家经济陆续复苏、我国外贸净出口有了较大增长的以后才可以考虑退出。从目前的情况看,许多发达经济体至少在今年后半年才会出现明显的复苏性增长。仅以这点考虑,我国刺激性政策的实施也至少会持续到今年年底。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