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重化工业增长过猛是当前结构矛盾之源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韩康 作者:admin 责编:

 

   今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一五” 规划时期(2006年—2010年)的最后一年,明年将进入“十二五” 规划时期(2011年—2015年)。“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将面临一系列重要的发展课题和发展难题。深入分析和研究这些发展课题和发展难题,提出合理的选择思路,需要集中各方面的智力、智慧。目前,中央正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 规划,也正在广揽社会各领域的意见、建议。在此背景下,由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时报》社评理论部联合开办“十二五大势观察”专栏。这个专栏力求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活跃思维,以期引起更多更热烈的讨论。敬请留意。

   

    “十二五”时期能否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上有大的突破,现在各方面期望值都很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问题是改变对增长速度的过度依赖,让结构调整、结构进步、结构领先、结构效应成为推动新一轮发展的强大动力。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很多。从总体情况看,“十一五”期间凡涉及总量增长的预期指标都超额完成,涉及结构调整的许多指标则完成得很不理想,在反映结构进步的4个预期性指标中,除城市化率外,其他三个预期指标——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未达标。在需求结构方面,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失衡状况继续发展,增长过度依赖投资的局面没有改变,产能过剩状况相当突出。在产业结构方面,工业部门产值比例长期居高不下,服务业产值增长很不理想。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整体进展仍然较慢,局部有恶化现象,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这些足以说明,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仍未走出原有轨道,经济发展付出的成本越来越高,国民经济结构很不适应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

    那么,当前结构问题和结构矛盾的症结出在什么地方?我认为,当前经济结构失调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各方面因素推动下,尤其是在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下,重化工业增长过猛,项目摊子铺得过大,供求关系失衡。

    一个重要例证就是,在当前国内19个重要行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中,钢铁、水泥、化工、电解铝、烧碱、氧化铝、造船、煤化工等重化工行业,不论是产值总量比例还是实际产能作用,都在19个产能过剩行业中明显占据主导地位。这种重化工业增长过猛引起供求失衡的状况,已成为当前导致国民经济结构失调的一个主要矛盾,使经济结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重化工业增长过猛,是投资对消费增长产生挤压的主要因素。

    投资与消费结构不合理,是当前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核心问题。这种不合理已经不仅涉及经济结构的范畴,而且成为一个能否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成果的社会经济问题。在2003年—2008年,我国投资率从41%上升到43.5%,居民消费率却从56.8%下降到48.6%,2007年仅为35.4%,比1985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2005年—200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9.03%,低于2003年5.7个百分点。这种状况的结果,就是投资增长对消费增长产生严重挤压,使居民在社会收入分配和公共福利的必要增长方面受到限制。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群众实际享受的增长成果很不对称。近年来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国内重化工业项目摊子铺得过大、项目上得过急、产值增长过猛,对社会资源要素的占有规模过度倾斜。1978年,我国轻、重工业的比例为43.1∶56.9,二者之差为13.8,当时已经普遍认为是重工业比例偏大、结构失调。2008年,我国轻、重工业的比例大幅提升为28.9∶71.1,二者之差达到42.2,远远超过1978年的水平。虽然这里有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合理因素,但后者不断出现的产能过剩状况已经充分说明,这样的产值结构是有问题的。2009年中国粗钢产量约计6亿吨,实际需求量约为4.5吨。以每吨3500元均价计算,总产值约2.1万亿元,即使算上10%的利润,总投资也在1.8万亿元以上。这种状况怎么可能不对社会消费的有效增长产生严重挤压呢?

    ——重化工业增长过猛,是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

    能否在工业化加速发展中走出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困境,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难题。在当前全球气候环境问题日渐显露出重要战略意义的大背景下,这个难题就更加突出。2008年我国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2.9%,其能源耗费占全社会能源耗费的比例为71.6%,同期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1.3%,能源耗费占工业能源总耗费的82%。一切问题的源头还在重化工业。第一,重化工业的物化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弃物)是全部物化固体废物的最大头。2008年我国固体废物为19亿吨,重化工业的物化固体废物占95%。第二,重化工业的废水排放是工业废水排放的主要部分。2008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217.4亿吨,其中重化工业的废水排放量占45%。第三,重化工业的废气排放是工业废气排放的重要部分。2008年我国工业废气排放为40.4万亿立方米,重化工业废气排放的比例虽然还没有精确的量化计算,但粗略匡算数量不小,无论是煤炭消耗的碳化废气物排放,还是石化能源耗费的碳化物废气排放,重化工业都是主要源头之一。还有一个更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型重化工业项目进一步集中配置在大江大河的边沿区域,有的甚至厂区就在水边,这样的集中配置无论怎样提高安全系数,都无法保证万无一失,在重要水域一旦发生污染,后果不堪设想。

    ——重化工业项目带来高额收益,进一步诱导政府对经济进行过度干预。

    重化工业项目摊子大、投资大、产值大、税收大,在以GDP作为核心经济指标的情况下,千方百计争上重化工业项目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谋发展的上上优选之举。这种情况对经济高速增长起到了非常强劲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效应。一是扭曲经济结构。为了追求产值和税收的最大化,很多地方政府把争抢大型重化工业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也通过各种方式规避宏观产业布局自行设法投入建设;一旦上马便以这些项目统筹规划发展全局,什么都要自成体系,形成很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格局;有的甚至不计成本,以低廉地租和气候环境严重污染为代价招揽和争抢重化工业项目,为可持续发展留下重大隐患。二是国有经济改革步伐放缓。“十五”中后期以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出现的高产业利润效应,形成了这个领域“谁投资谁就赚大钱”的局面,使一些国有企业满足于缺乏市场竞争基础的高收益、高利润,而企业长期存在的实际市场经营水平不高、竞争力差,以及对垄断收益依赖性强等问题被掩盖,大量急需深化企业改革的问题被拖延。三是市场竞争不平等状况更加严重。重化工业项目主要由国有企业和具有政府背景的企业承担。这些企业实际上获得了政府授予的优势资本份额、投融资份额和市场份额,同时大量政府传统垄断行业的垄断程度也被强化,从而使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市场竞争不平等状况更加严重,进一步弱化了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

    在目前重化工业增长过猛的大环境下,结构调整很难有大的起色,中央政府也很难有大的作为。例如,你要压缩和疏导过剩产能,但如果重化工业增长这一块儿岿然不动,压缩和疏导又有多大意义呢?又如,你要立足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拉动,但如果重化工业项目的强大投资态势一如既往,政府又能拿出多少资源来办成几件真正能让老百姓满意的事情呢?再如,你强调贯彻科学发展观,要领导者不能眼睛只盯着GDP,但如果争抢大型重化工业项目的现状毫无改进甚至愈演愈烈,各级政府拼争GDP的比赛又怎么可能不继续下去呢?

    怎么改变这种状况?学界许多人的观点是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造,把市场竞争充分引入重化工业的发展。这是在理论上能够站住脚的选择方案,但实际可行性极小。问题恐怕还得由中央政府来牵头解决。我认为在“十二五”时期,中央决策机构可以考虑在三个方面进行宏观调控:⑴“十二五”时期重化工业项目投资总量的增长,至少应该控制在不超过“十一五”时期的水平上;⑵“十二五”时期中央直接组织的重化工业项目投资总量的增长,应该比“十一五”时期的水平低一些;⑶对现有重化工业项目的运行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估,实行扬优抑劣的差别化政策待遇。这样做,就可以在“十二五”时期把重化工业增长过猛的势头稳定下来,为实施结构调整战略提供充分有效的资源配置空间。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