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是生产力现象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佚名 作者:admin 责编:
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份CPI数据之后,机构和专家们终于不再讨论通货膨胀是否有牛市的问题了,大家转而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并预测其走势。我对此感到欣慰。回想3年前,我在上海证券报上连续九论通胀无牛市,引来一群专家的批判。当时我戏称:请别用鞋子砸我,我真诚地希望你们穿着鞋子,这样你们可以更快地逃离头部。
现在,我脱离金融学界和业界有一段时间了,大多数情况下,过着一个普通散户的生活,这可能就是我与资本市场唯一的联系。我认为,物价上涨不是由恶劣天气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上涨而推动的。通货膨胀不受气候影响,不由供求关系决定,也不是货币政策的结果,而是生产力现象。
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无果而终的时候,我曾判断,“明年开始,农产品将迎来一轮大牛市”。今年1月,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2010年最大的挑战是通货膨胀,但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不是气候变化异常导致农产品受灾减产。人类历史上遇到过多次气候异常,并非每次都导致农产品涨价(这可能和读者脑子里的传统概念不同)。据说,曾有好事者做了一个分析,每年中东冲突的死亡人数和石油价格之间似乎也没有严格的相关关系,我们很难把小麦涨价归咎于气候因素,正如同很难把石油涨价归因于中东政局动荡一样。
物价上涨的真正原因,我认为,在于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进步在原有的货币发行体制下,得不到提高。哥本哈根大会召开之际,我的分析是,这个气候大会实质是货币大会。当时发达国家希望在现有的货币发行体系之上,再用碳排放作为各国发行货币的约束条件之一,这就创造了碳货币。碳货币其实是遏制那些粗放型生产方式、淘汰落后产能的一种紧缩型货币发行机制,在该机制下,企业只有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加上更经济和更高效地组织生产,才能享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回报,否则就是白忙一场,出口换来的大量外汇被迫去购买碳排放权。
我国政府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客观上可能给了市场这样一个激励机制,似乎应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投入,竞争公共财政的开支项目,应该尽快获得银行提供的贷款,以继续维持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而不必积极改造生产工艺,提升劳动生产率,应用新技术,降低能耗物耗,高效组织管理。可企业如果缺乏改善劳动生产率的动机,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我不认为通货膨胀是货币超发导致的,简单地认为投放了更多的货币就会导致通货膨胀的背后逻辑,和当年驳斥我的通胀无牛市的理由同样站不住脚。但是,我同时也承认,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负面地激励企业在探索新技术的痛苦面前选择退缩,这才是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某种程度上,也是股市走熊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时,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继续保持高位,并有可能继续维持高水平。此前,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领导已经多次明确表态:人民币不具备大幅度升值的基础。还有一些主流经济学家进一步提出:人民币可能存在贬值的压力。当然,一个国家如果通货膨胀加速的话,其货币确实会贬值。这是一个一般的逻辑,但是如果一个国家同时保持大量顺差和热钱流入,并维持着高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通货膨胀怎么办呢?一方面是我们的通货膨胀比别人高,另外一方面又有热钱和顺差,我实在想像不出会有什么结果。答案可能很快就会在下半年揭晓。
如果下半年果真出现了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大幅度升值,同时,各国又为下一次气候大会达成框架协议形成了默契,那么,我们就同时迎来了两种紧缩型的货币政策,这种货币政策的主要表现是原有的生产经营模式必须要淘汰,生产工艺要改进,能耗要降低,毛利率却要提高,产品档次和售价都要相应提高,否则企业就没有生存能力了。在这两个紧箍咒的约束下,即便我们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仍然无法改变一个基本事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只是为资金的需求方提供流动性的便利,其本身并不能刺激经济方式的转变。到那个时候,通货膨胀可能就自动消失了,甚至还有可能迎来通货紧缩的局面。并且,今天为刺激经济而投放的巨大财政和信贷,到那个时候就会反过来变成应对通货紧缩的包袱。
由此,我最担心的就是留给我国经济转型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而如果没有上述两项约束条件,又无法给企业一个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正面激励,这其中的悖论是我所不能解答的。为此,我特别希望各级政府和企业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万火急的紧迫任务来落实。毕竟,通货膨胀是一种生产力现象,只有从生产力角度入手,才可能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