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经济政策应稳中求进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许 岩 作者:admin 责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制约因素,各种问题加总在一起,对经济后势的影响恐难预料。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未根本解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因此,后续政策必须坚持稳中求进。
从几天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月份主要统计数据情况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情况还是基本达到了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今年剩下的四个多月时间内,务必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经济政策的稳定来维护和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今年年初开始,我国经济明显过热,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非理性飙涨导致经济泡沫化隐忧,从而迫使政府重启宏观调控措施,并连续推出强力调控房地产的政策,此等紧缩政策的目的就是要让经济降温。根据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了一定的回落,但是回落的幅度并不大,工业增加价值 7月比6月回落0.3个百分点,回落的速度是缓慢的。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仍然是比较强的。这主要是由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很旺盛,空间也很大。从政策角度来讲,去年4万亿的投资为今年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有投资内生增长动力有所增强,民间投资1至7月份比重是31.9%,比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出7个百分点。另外国家还有一些诸如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等,都会带动投资的增长,所以投资后劲还是很强的。
但是,还是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制约因素。一是国际经济变量扩大,尤其是欧债危机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增长减缓,势必影响我国今后几个月的出口贸易。二是受极端天气影响,近来我国大部地区连续发生洪涝、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致使CPI在经历了6月份的短暂回落后7月份又同比上涨3.3%,涨幅比6月份扩大0.4个百分点,重新超过警戒线,而且创下年内新高。三是我国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及产业结构的政策造成各地工资普遍上扬,对利润已薄的“加工出口”成长模式正构成严厉的挑战。四是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冷却效果正逐步显现,加上股市持续萎靡不振,从而可能造成内需紧缩。五是今年以来,由于高耗能产品需求旺盛,高耗能行业快速增长,一些落后产能死灰复燃,能源需求大幅增加,全国单位GDP能耗上升3.2%。在这一严峻的形势下,进入二季度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政策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节能减排政策的连续出台,无疑挤压了地方政府依靠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利税空间。上述这些问题如果加总在一起,对经济后势的影响恐难预料。同时,也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未根本解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因此,后续政策必须坚持稳中求进。
首先,以“政策维稳”作为总体经济政策的指导原则。后续政策应积极坚持以稳定的经济政策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是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新选择。从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看,经济发展是最基本的目标,因为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是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手段。从保持国内外经济稳定看,目前欧美国家经济下滑严重,有的国家经济甚至已出现负增长。这对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我国政府确保经济稳定较快发展,不仅对稳定国内经济而且对稳定世界经济都将起到积极作用。因此,今年剩下时间,应将政策观察期适度延长,认真分析今年以来已出台的政策效果,尽量不要再出台过猛过急的调控政策,而是将原有政策进行梳理、细化和调整。
其次,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健康发展。7 月底,国务院发布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在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方面的分工和任务。《通知》明确了多达11大类、40项工作任务,每项具体任务多则有9个部门负责。可以说,在全球经济是否二次探底仍不确定、原有刺激政策如何以及何时全面退出仍迟疑的背景下,落实“新36条”的《通知》精神,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之举。
再次,货币信贷政策应确保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当前,要继续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及稳定性。要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使货币增长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又要为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切实管理好通胀预期;既要避免因为过度投资及热钱涌入造成流动性过剩问题,又要避免紧缩过度造成流动性缺失问题。同时还应继续严格执行差别房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另外,积极执行节能减排政策不动摇。接下来的时间,各地区、各部门应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节能减排取得重要进展。审计部门应加强对节能减排资金及冶金、电力、水泥和污水处理等行业执行节能减排政策情况的审计和调查,检查政府关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揭露和查处破坏浪费资源、造成国有资源流失和危害资源环境安全等问题,促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促进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推动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和任务。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