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正处在由快速壮大向科学发展迈进的战略转型期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李希琼刘慧 作者:admin 责编:
开栏语:
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将于10月15—18日在京召开,主要议程是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为向党中央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提供参考,前不久,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简称中咨公司)就“十二五”期间若干重要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今天起,本报特辟“中咨公司专家纵论十二五产业发展”专栏,全方位介绍中咨公司有关研究成果。
■中咨公司专家纵论
“十一五”期间我国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十二五”我国产业发展究竟处在何种阶段?面临哪些发展机遇和挑战?应该采取怎样的创新发展模式和道路?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总经理肖凤桐。
中国经济时报:您如何看待我国产业发展在“十一五”时期取得的成绩?
肖凤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至2009年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十一五”时期,我国产业快速壮大,并逐步转向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有力支撑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主要体现在: 一是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牢固,现代农业发展初见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了连续增产。2009年粮食产量达到53080万吨,比2005年增产9.7%;油料、糖料、肉类产量均大幅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较2005年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3亿亩。我国有效灌溉面积居世界首位,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新增农机总动力1.9亿千瓦,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9%。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断健全?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到51%。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畜牧业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34%上升为2009年的36%?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水稻和双低油菜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优势农产品区域生产布局基本形成。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53元,比2005年增长58.3%。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一批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产业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电力领域,我国已基本掌握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设计、制造和建造技术,水电开发建造和运行技术水平世界领先,交直流输电技术及装备制造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冶金领域,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高炉利用系数、入炉焦比、高炉喷煤比、转炉炉衬平均寿命、连铸比等指标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发的铜冶炼富氧侧吹熔池熔炼——侧吹连续吹炼、异型阴极铝电解槽、利用一水硬铝石生产氧化铝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材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浮法玻璃生产技术在超厚和超薄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电子工业用超薄浮法玻璃产品质量以及大吨位玻璃纤维池窑、全氧燃烧等技术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装备制造领域,自主研制了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大大加速了装备制造的国产化进程。包括:70万千瓦级水电和百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等发电设备,超大型2130毫米酸洗—冷连轧联合机组、1700毫米连铸连轧等冶金设备,年产百万吨甲醇、二甲醚等石化成套设备,12000米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等石油钻采设备,大型膜法海水淡化成套设备,Φ6米双护盾硬岩掘进机等工程机械,1.65万吨自由锻造压机及操作机等。电子信息领域,自主研发的TD-SCDMA已进入规模化商用阶段,100纳米等离子刻蚀机和大角度离子注入机投入使用,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A即将正式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DP面板生产线实现规模化生产。依托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取得的一系列产业技术突破,在使我国成为制造业大国的同时,更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
三是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成效明显,有效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2006年—2009年累计关停小火电6006万千瓦,每年节约原煤69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亿吨、二氧化硫120万吨。2009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平均综合耗能和耗新水分别比2005年下降11%和50%,吨钢二氧化硫和烟粉尘排放量分别下降了27%和34%。2009年铜、铅、锌冶炼综合能耗比2005年分别下降50%、30%和53%,部分电解铝企业吨铝直流电耗已居国际领先水平。2009年全国655座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已达70%左右,实际新增COD年削减量已达“十一五”规划目标的78%。废金属等八类再生资源利用量达1.2亿吨,相当于节省原生资源5亿吨,减少废水排放74亿吨、固体废物16亿吨、二氧化硫288万吨。全国森林覆盖率已达20.4%、森林蓄积量137亿立方米,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各项节能减排和环保措施的实施,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出了贡献。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明显改善。交通方面,2009年铁路营业里程达8.6万公里,居世界第二;四年间建成客运专线3400公里,居世界首位。公路总里程386万公里,四年间新建高速公路2.4万公里,基本完成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全国沿海港口通过能力46亿吨,四年间新增21亿吨。内河航道里程达12.4万公里,四年间改善航道里程3000公里。新建机场24个。全国10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944公里。初步形成了以“五纵五横”大通道为主骨架,区际、城际、城乡、城市相衔接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水利方面,三峡工程基本完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等工程通过验收,19项治淮骨干工程基本建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基本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累计解决1.54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初步构建了比较完善、惠及民生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同时,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明显进展,预计“十一五”期间可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1.4万平方公里。信息通信方面,我国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网络规模和用户数量均达世界第一,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是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形式更加多样,“走出去”步伐大大加快。“十一五”期间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至2009年底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2200亿美元。领域不断拓宽,涉及金融服务、批发零售、采矿业、交通运输、制造以及电信等领域。海外市场日趋多元,遍及亚非欧美澳几大洲。一批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了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能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增强了综合国力,而且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体系中的话语权。
中国经济时报:“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发展遇到的严峻挑战主要有哪些?应如何科学判断我国产业发展所处阶段?
肖凤桐: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国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国内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使我国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产业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发展面临以下主要挑战:
一是资源环境日趋紧张,产业发展面临巨大制约。目前,我国自然环境承载力下降与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矛盾更加突出,部分行业产能的盲目扩张,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矛盾。国内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开采过度,有些已达极限,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50%,使我国产业发展越来越受制于国际市场。水资源、耕地、草地等主要农业资源日益减少,严重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我国已成为二氧化碳的最大排放国,备受国际舆论关注,减排压力巨大,造成相当多的“两高一资”产业面临生存困境。
二是产业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总体创新能力不强,竞争力较低。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确定的16项重大技术装备中,相当部分产品关键技术仍依赖引进或模仿;有些装备虽已实现了国内制造,但缺乏自主设计能力,并未掌握核心技术。高端轴承、特种材料、机床数控系统、铸锻重大工艺等基础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装备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工业总体水平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
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调整任重道远。部分行业布局不尽合理,发展方式粗放,产业链条不健全,区域同构化严重,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尚未充分显现。产业集中度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难以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如我国炼钢企业多达500多家,重点大中型企业只有73家,其余大部分是年产钢几万吨和几十万吨的小企业;31个省区市(不含港澳台)中仅有5个未建炼油厂,炼油企业平均规模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四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增长模式深度调整步伐已经开启,我国现有产业结构、布局和技术水平等均面临巨大挑战。全球金融危机引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美等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建立和应用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使我国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的出口导向型产业遭遇重大挫折。同时,随着“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我国企业技术、人才等能力不足的制约更显突出,外部因素增大了国内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产业安全形势严峻。
总体上看,上述制约因素使我国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和党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的科学论断,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历史性要求。我国产业发展正处在由快速壮大向科学发展迈进的战略转型期。
中国经济时报:“十二五”时期,我国应该构建怎样的产业发展体系?走一条怎样的产业发展道路?
肖凤桐:“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产业发展战略转型的关键阶段。为有效破解我国产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产业体系,我们认为,必须要走一条“融合、创新、绿色、开放、安全”的产业发展道路。具体讲,就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统筹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实现以专业化为基础、产业链为纽带的集群化、集聚化,做到融合发展;加快改变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和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的状况,以国产化和自主化的复合式发展提升产业关键技术水平,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结构和产业体系,做到创新发展;在资源环境的承载力限度内,严格遵循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推进生产方式的高效、清洁、低碳化,做到绿色发展;由比较注重产业的国内布局向全球化布局转变,在“引进来”为主导的产业起飞基础上,实现全球化激烈竞争大格局下的二次跨越,做到开放发展;灵活、充分利用国际规则,在资源保障、核心技术、自主品牌、标准制定、产业准入和应对贸易保护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做到安全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应该从哪几个重要领域入手?采取哪些重要举措?
肖凤桐:针对当前世界产业业态出现的相互融合、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提出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工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生态产业和基础设施等六个领域的发展思路。一是坚定不移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三是全球化布局基础工业,保障和促进我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以结构高度化和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五是大力加强生态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促进我国生态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六是注重服务民生、改善环境、保障经济安全的新要求,构建更为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这些发展思路要通过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项目加以落实,为此,我们又提出了14项战略性工程建议,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