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货币政策收紧大势已成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徐冰 作者:admin 责编:

    自11月12日沪深两市放量暴跌,沪指跌162.31点,跌幅5.16%创出14个月来最大跌幅,11月16日,两市继续延续暴跌走势,资源股、权重股领跌,沪指一度刺穿年线。很显然,在通胀由预期演化为明显现实的同时,对于货币政策转向的预期也在逐渐强化。可以说,收紧流动性,已经成为市场共识。

昨日,韩国央行启动今年的第二次加息,将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至2.50%,这是继澳大利亚、印度11月2日同时加息之后,又一新兴市场启动加息。尽管G20峰会使货币战有所降温,但新兴市场的通胀压力短期内根本无法缓解。在此大环境下,中国无法独善其身。我国的通胀已经不是什么预期,而是真实的现实。理由之一,当前在食品供应并未出现明显短缺的情况下,却出现了明显的价格上涨,逻辑上无法用供需矛盾予以解释。商务部的数据显示,11月上旬,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每公斤3.9元,比年初上涨了11.3%,比去年同期上涨62.4%。而不独食品,非食品产品例如棉花、服装等也出现价格普涨。

在通胀已经被人们切身感知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再如何顾左右而言他,再如何以词语的多义性而让市场一时难以确切洞悉其本意,庶几也只能拿自己开心。沪深两市连日的暴跌表明,市场已经从那些微言大义中嗅到了风声转变的迹象。

有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等多部委近期正在酝酿出台“组合拳”以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甚至有可能采取限价等行政干预的方式。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不仅存在,而且实施的可能性很大。福州已经采取蔬菜限价的行政干预手段,如若通胀用市场手段得不到有效控制,行政手段必定在一定范围内行使。理由很简单,之于当前的通胀,我国单方面难以解决。货币政策收紧,于当前有不得不收紧、不得不稳健的必然。

央行货币超发是否是导致通胀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正引起激烈争议。但不可否认,即便计算方式尚需商榷,国内存在充裕的流动性,却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当然有输入性的因素,但国内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此就全然没有关系?弗里德曼所言“通胀无论何时何地皆为货币现象”,除非能够证明我国的通胀皆为国际上的量化宽松所致,否则,央行就有必要检视自己的货币政策。

虑及经济发展、热钱套利以及单方面难以彻底控制通胀等因素,我国一直极为慎用加息等价格手段,而更多采取上调准备金率等数量工具。其中用心自然良苦。上个月央行加息0.25个百分点,象征意义明显,实际作用不大。但这的确是一个信号,在内外交困的逼迫下,我国可能不得不由收紧流动性而走入加息通道。

多部委有可能以行政手段控制物价上涨,绝不仅仅反映通胀的压力,其背后逻辑自然是由控制通胀而收紧流动性。沪深两市连续暴跌,重灾区皆为资源、地产等受益于通胀和流动性的板块,市场已经以清晰的资金流动,反映了政策转向的预期。

如果说上月的加息可为货币政策异动的风向标,那么11月12日、16日的股市暴跌,则再次指示了风自何来、所去何处。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