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紧流动性刻不容缓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边绪宝 作者:admin 责编:
目前的经济形势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经济增速逐步趋稳,通胀压力持续上升”。造成这种增长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主动调控收到效果;受统计基数的影响;货币超发是本轮通胀根源。通胀成为未来宏观调控的重点。
随着10月份宏观经济数据的陆续公布,我国未来的经济运行趋势更加明朗。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与经济实际增长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消费品零售、外贸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虽然比前几个月有所回落,但是降幅趋稳,发展态势良好;而与整体价格水平相关的经济指标如CPI、PPI却出现快速上升,并且继续上涨的动力强化。总体上看,目前的经济形势可以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为“经济增速逐步趋稳,通胀压力持续上升”。造成这种增长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主动调控收到效果
造成本轮经济回落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对财政投资的控制以及节能减排的强力实施,这是造成当前经济回落的主要原因。本轮经济调控最明显的就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回落,造成投资回落虽然有去年基期高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国家对一些重大建设项目的控制造成的投资增速回落。从10月份的投资数据来看,投资增速的底部已经显现,在贷款环比增长的情况下,今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可能开始回升。
从工业产出来看,今年出台的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宏观调控政策是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的另一重要因素。当前经济增速的减缓,与我国今年以来一直施行的包括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等一系列收缩政策有关。节能减排目标对能源、有色、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从工业产出来看,重工业下降的速度远远快于轻工业,10月份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比今年3月末回落6.8个百分点;但是整体工业增加值降幅趋稳,尤其是PMI连续3个月回升表明工业经济月度环比上升。由于工业增加值和经济增长有着较强的一致性,因此工业增加值增速趋稳表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良好。
受统计基数的影响
去年GDP增速的大起必然导致今年的大落。去年四个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6.5%、8.1%、9.5%、12.1%,今年前三个季度分别增长 11.9%、10.3%和9.6%。从10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将继续回落到8.5-9.0%,这两年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一个标准的“倒V”字。但从回落的幅度来看,二季度以来经济增速下滑势头已经减缓,不过经济回落的趋势至少要延续到明年一季度。但是,以企业景气指数、 PMI为代表的主要先行指标都已经表明我国当前经济处在触底回升的过程之中。
货币超发是本轮通胀根源
通胀压力持续上升虽然有农产品价格全面地、持续性地上涨的因素,也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向国内的传导原因,但是根源仍在于2008年底以来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央行实施的“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从通胀情况来看,10月份CPI同比涨幅攀升至4.4%,比上个月加快0.8个百分点,创下两年来新高。CPI 持续攀升主要受翘尾因素以及农产品全面涨价的影响。目前,食品成为我国CPI八大类指标中权重最大的一类产品,食品价格上涨对CPI 的影响约为34%。由于农产品生产存在很强的季节性,供给缺乏弹性,因此农产品价格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将可能保持价格上涨的趋势。
每次发生通胀,我们似乎都能听到某些专家从农业歉收、农产品供应紧张、猪周期、灾害天气等找到理由,但是他们绝口不提货币超发这一通货膨胀生成的根本性因素。事实上,离开了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没有了很低的融资成本,群众也就不可能创造出“蒜你狠”、“豆你玩”、“苹什么”、“气得慌”等新词,更不可能出现资产和商品价格的轮番上涨。
事实上,我国已经实施了两年多的宽松货币政策是造成价格全面上涨的主要因素。今年初,我国的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速分别达到38.96%和25.98%,并且高出同期GDP约20 个百分点,由此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必然是通胀和资产价格的全面上涨。目前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约是当年GDP的1.8倍,货币超发现象严重。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了超出实体经济增长的货币必然到处寻找增值的机会。从我国通胀发生的历次情况来看,通胀形成的背后都有货币供应量的推动因素。经验表明,凡是M2超过20%以上的过快增长,未来数个月迟早都会发生通胀。
通胀成为未来调控的重点
毫无疑问,通胀成为未来宏观调控的重点。央行在前期发布的《2010年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称,由于粮食价格上涨和收入分配及资源价格进一步改革的影响,再考虑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不确定性,未来物价上涨压力不容忽视;因此,未来货币政策需要回归常态。
为了控制通胀,央行在10月19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25个基点,这是央行在时隔两年又10个月后首次选择小幅度加息。11月10日,央行决定从2010年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笔者认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央行连续动用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比较猛烈的政策工具显示了央行控制通胀的决心。
物价稳定是落实和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体现。为了控制通胀,收紧流动性刻不容缓。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