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将粮食金融升为国家战略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张茉楠 作者:admin 责编:
中国应制定有关粮食的金融政策,掌控粮食金融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全球还未从危机中真正走出,又迈向通胀时代。在全球货币总闸门被打开的大背景下,粮食的金融属性表现得尤为突出,标准普尔高盛8种农产品价格指数(GSCI)2010年迄今上涨30%,全球粮食价格飞涨导致的粮食危机很可能成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后对全球的又一次重大冲击。与此同时,2010年以来,中国的农产品涨价潮也轮番上演,从国际到国内,中国如何抵御全球粮食价格引发的危机需要整体布局。
粮食本来是必需品,但在全球资本大鳄的眼中却成了资本逐利的投资品和资本品。粮食怎么会成为投资品?这恐怕与作为全球财富标志的美元已经不再是一种硬通货有关。2002年以来,美元的财富标志地位发生动摇,谁来担当这个角色呢?这样一来人们就会寻找新的投资产品,以保证财富不被湮灭。粮食、石油、贵金属等初级产品便成为新的财富标志。
特别是本世纪初,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粮食市场与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的联动成为复合的金融体系,扩大了传统金融市场的外延和内涵,形成了粮食“金融化”趋势。粮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实现了从商品属性向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双重并重的转换,粮食安全本质上已转变为“贸易—金融”型的“价格安全”模式。特别是在全球量化宽松时代,粮食等的金融属性表现得更加突出,粮食作为“白金”已经成为继主权货币、黑金(石油)等新的泛货币化的价值符号,粮价基本不是由供求所决定而是由资本和货币所决定,这也是全球粮食供求与往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而价格不断飙升的根本原因。
无疑,全球极度泛滥的货币给粮价泡沫提供了温床。美国通胀预期重燃、欧洲通胀率升至近两年来的最高点,新兴经济体国家通胀更成为新的洪水猛兽:受食品物价大幅上涨带动,韩国、俄罗斯、印度消费者价格攀至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
全球粮食危机给中国敲响了警钟,中国应如何增强国际粮食定价权?中国需要怎样的粮食安全战略?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必须有更长远的思考。今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另一方面,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中国的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从外部情况看,在国际资本掌控全球市场的格局下,我国的粮食产业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低端制造,靠天吃饭”,粮食生产极易受制于天灾和人为的掌控,不仅无话语权和定价权,产业命脉甚至还被外国资本所控制,中国粮食安全岌岌可危。
中国必须将粮食安全与粮食金融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将粮食产业作为粮食工业去发展,在粮食产、供、销重要领域和环节完善产业链,着手培育现代化、资本化、金融化的粮食龙头企业,完成全局性的关键布点和掌控能力,让政府在粮食危机最关键的时候,具有一定的调控能力。为此,中国也应该建立有关粮食金融政策、建立粮食产业发展基金、成立粮食投资和粮食储备银行,推进粮食贸易融资、大力发展自己的粮食期货/期权市场,加强国际粮食金融合作等,真正增强中国在国际粮食市场的金融定价权和话语权。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