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通胀袭来,政策调整不宜转向太急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胡迟 作者:admin 责编:

    11月11日,10月份经济数据如期发布。如同以往几个月一样,最大看点仍然是CPI。数据显示,10月CPI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0.7%,创全年新高。这个水平甚至高于一些机构4%的预测。

其实,统计局发布数据之前的两件事情已经暗示了10月CPI的严峻性。一是发改委主任张平9日表示,估计今年的CPI要比3%稍微高出一点。这是官方首次发出物价超预期的明确表态。二是央行有如上个月在数据发布前宣布加息一样,又在头一天宣布了年内的第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也等于提前告诉大家CPI的向上走势。CPI的上行并未超出人们的预料,近一个时期,许多市场数据都表明了物价继续上涨的走向,而且许多实际数据也远高于官方数据。显然,人们一直希冀的CPI掉头向下的情况迟迟未能发生,CPI反而以更高的态势向我们袭来。

依据宏观经济学总供给曲线,总价格水平一般与产量同方向变化,且由于价格调整的时滞性,故价格上升一般会晚于产量水平的上升。因而,经济过热总是与通货膨胀如影相随。新世纪以来,国内在2004年与2007年的两次物价高涨都与经济偏热紧密相关。而与前几年的情况相比,当前我国经济并未发生明显过热的现象。相反,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在调整中还呈现出逐渐下降的格局。第一、二、三季度的GDP增长率分别为11.9%、10.3%、9.6%。当前,之所以在我国经济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后,经济回稳过程中迅速出现了明显的通胀压力,究其根本原因,仍然归咎于货币史无前例的超发。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了应对这场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政府与世界大多数经济体一样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新增贷款9.59万亿元,这是2008年新增贷款的两倍多,而今年又计划新增贷款7.5万亿,截至目前已投入6万多亿元,今年1月到9月份,M2的增长速度是19%。如果再加上2008年底的“4万亿投资计划”,则自2008应对危机以来,粗略估算我国银行体系已累计发放人民币贷款近20万亿元,目前广义货币供应量已接近70万亿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广义货币供应量最大的国家。虽然央行宣布的货币政策为“适度宽松”,但上述数据表明,实际执行的货币政策显然是“非常宽松”的。已故经济学家大师弗里德曼在《货币的祸害》一书中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以世界各国的通货膨胀历史看,这的确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论断。因此,目前非常宽裕的流动性是造成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俗话说“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从宏观经济看,当前的通胀也是为了在短期内把经济拉上来,采取强力政策刺激经济所付出代价。

在我国经济增长趋稳而CPI涨幅再创新高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无疑应当从前期的重在“保增长”,转向“防通胀”为主。央行副行长马德伦表示:“央行不会放任通胀的出现。”由于中国经济的复杂性,当前通货膨胀来临形势下宏观政策的调整也应当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其中以下三个方面必须考虑:

第一,政策的调整应当是逐步的。

由于经济政策的效果具有累积性的特点,因此,政策的调整应当是逐步进行的,而不宜转向太急、大起大落,否则会为了某个目标而伤害宏观经济的整体稳定性。年初中央就定下了保持经济政策连续性与稳定性并逐步调整的基调,所以,在通胀升高的情况下,针对“防通胀”的政策调整也宜是逐步的。所以,无论是加息,还是提高准备金率,央行每次使用的幅度都较小,就是防止对经济产生大的震荡。事实上,已有央行官员日前表示,非常时期的非常规政策已完成使命,中国应回归常态、稳健的货币政策。这里并未提及为抗击通胀要立即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就是考虑到一定程度上的政策连续性。

第二,充分运用一揽子政策工具。

根据政策搭配的“丁伯根法则”,要实现N个政策目标,至少需要有相互独立的N种政策工具。实际上,在某个现象是由复杂的多种因素引起的情况下,要有效地予以应对也应当“多管齐下”,充分运用一揽子政策工具。以目前的通胀为例,其产生的原因,既有总量性原因,也有结构性原因。因此,政策实施中既要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总量,回收流动性,也必须动用物资储备来平抑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同时加大对市场价格监管的力度,防止国内、国际各种来源的游资对农产品的炒作。

第三,兼顾国内、国际因素。

在开放经济背景下,世界经济走势与他国经济政策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一国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宏观政策的制定必须同时着眼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立足于维持国内、国际的“双重平衡”。以此次应对金融危机为例,在今年以前,世界各国的目标大致都是“保增长”,因而大都实行了刺激性的政策。而今年以来,由于各国经济回暖的步伐不一致,因而,在政策层面上不免出现差异。

中国经济已经稳固复苏,目前面对的头号问题乃是通胀,所以,货币政策的选择是趋向中性,而美国经济的复苏步伐要慢于中国,出于避免再次陷入衰退的考量,美联储又出炉了维护本国经济利益的二次量化宽松政策。此举有助于降低美国经济的下行风险,但却对其他国家产生了输入型的通胀。因此,在政策工具选择上要尽量化解这种风险。这也是央行今年以来更多选择准备金率,而不是加息的原因。因为后者更容易引发大规模资本流入的风险,并推高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