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预期是通胀最大推手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佚名 作者:admin 责编:

 
    自从上世纪70年代废除金本位制以来,按理说,通胀应当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首要问题:既然各国政府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印钱,通胀应当是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危机。有趣的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你几乎找不到一本像样的讨论通胀的经济学著作。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等新兴经济的崛起一方面向西方提供了大量的低价商品,抑制了物价的上涨;另一方面大量买进西方的债务,抑制了美国等政府任意印钱的欲望。按照西方一些经济学家的说法,由于新兴国家30年来不断向西方输出通缩,美国的货币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效力,于是出现了格林斯潘时期短期利率同长期利率倒挂的现象。西方多年的物价平稳未必是政策的成功,它实际上有可能是国际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的成果。

 中国面临通胀威胁

 今天,中国经济自身开始面临通胀威胁。

 过去几个月里,不少经济学家提议通过调整人民币汇率来解决世界经济不平衡的问题。这些理论不管听上去有多复杂或多合理,如果用普通人的大白话来归纳,那就是经济发展快的国家应当出现通胀,央行因此必须调高利率,经济发展速度因此会减缓,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国家于是有了追上来的机会。盖特纳在参加G20财长会议之前对世界目前的货币制度作过一个描写,他认为目前世界货币主要有两个集团,一个是以美元、欧元和日元为代表的可以自由兑换的西方国家货币,另一个是以人民币为主导的新兴国家不可兑换的货币。人民币的汇率其实是调整两大集团之间货币比值的阀门。如果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不仅是中国自身,其他新兴国家面临的通胀压力显然都会增加。

 不过,由于美联储最近实行的量化宽松政策,美元贬值预期增强,即使在目前的人民币汇率体制下,国内也形成了通胀预期。

 能够迅速摧毁一个国家国民财富的,除了战争恐怕就算恶性通胀了。德国1923年的通胀是有名的例子。在1923年11月1马克,在1914年相当于 7260亿马克,通胀高峰时1美元等于4万亿马克。康斯坦丁·布莱希尼—塔罗尼在他的《通胀经济学》中指出,德国的通胀摧毁了不计其数的道德和知识价值,带来巨大的贫富差异,导致希特勒上台这样的严重社会后果。

 近期西方政府偏向于实行温和通胀的货币政策,伯南克等人1999年在《以通胀控制为目标》一书中指出的,货币政策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艺术。一定的通胀率可以成为一种灵活的政策工具。对美国这样金融靠信用和债务的国家来说,通胀有它的好处,因为通胀可以减轻债务。相对而言,对中国这样有一分钱才花一分钱,居民和政府持有大量储蓄的国家来说,通胀带来的损失会大得多。

 国内是不是已经出现了经济学意义上的通胀,这是一个要靠统计数字来说明的问题。通胀指的是除了货币之外,所有东西的价格都在持续快速上涨。美国的核心通胀指数不包括能源和食品,因为它们的波动性太大。国内CPI中食品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所以食品价格的波动对通胀预期的影响相对比较大。CPI是通用的通胀指标,但是,根据美国政府的“波斯金报告”,美国的CPI每年对通胀的估计平均高出实际通胀0.5%-2%。不少人对CPI的编制是否科学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只要它使用的是相同标准,跟踪它的变化就可以看出通胀的轨迹。美国现在怕的是通缩,但在实际生活里,各类食品一直在涨价。

 价格是调整商品供需关系的枢纽。价格升高未必一定是通胀。在商品交易中,供给往往是成趋势的,需求预期则是造成价格上下波动的主要原因。同样的商品,质量提高也会导致价格升高。农产品涨价未必一定是因为歉收。化肥、种子、燃料和土地租金等成本的增长、城市收入的相对提高以及需求的增加等,都理应导致农产品的增值。根据联合国食品和农业组织最近一期报告,世界食物的供应从整体上说并不紧缺。在正常的市场经济里,商品的涨价会带来两个结果:调整需求和提高生产技术。

 中国经济发展所遇到的自然资源有限性紧缺问题比发达国家在历史上所遇到的要严重得多。资源和农产品价格增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理应起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消费习惯的作用。你到欧洲可以发现水、蔬菜、水果和粮食都相当贵,人们因此对食品相当珍惜,浪费现象很少。价格的调整如果能够为生产发展和技术革新提供必需的资金,那么这样的调整就是合理的。如果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是因为通胀预期而进行的炒作,那么,这种价格泡沫产生的盈利,对社会经济发展会起负面作用。石油输出国按理说应当是石油价格暴涨的受益者,可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秘书长最近警告说,如果不对场外交易(OTC)的石油衍生品市场进行国际监管,国际石油生产很可能会陷于混乱。

 不应轻易提倡通胀合理论

 通胀的最大推手是通胀预期。如果人人都相信价格持续上涨是必然的事,那么,原料和商品都会顺理成章地不断提价,工资和福利会不断提高,资产投机泡沫迭升,储蓄额递减,利率政策失效。沃尔克在上世纪80年代同美国通胀进行恶战的时候,由于原油价格上涨了30%,越南战争耗资巨大,美国几乎人人都相信通胀是不可避免的。沃尔克以一场经济萧条和几千万人的失业为代价,才改变了人们的通胀预期。因此,在物价骚动人心不稳的时候,无论是经济学家、媒体还是政策制定者,在缺乏全面数据和科学理论的情况下,都不应当轻易提倡通胀合理论。

 国内的通胀预期同原材料、能源和粮食的涨价密切相关。因为这些生活必需品需要大量进口,国际上主要商品又以美元定价,因此,美元贬值的预期成了“输入性通胀”的主要起因。如果上面提到的盖特纳对世界货币两大集团的描述能够成立,那么,除非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否则美元就没有大幅度下跌的空间。“输入性通胀”确实存在,不过,在世界商品价格的决定机制中,中国绝不是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许多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来自中国的需求。为了减少输入性通胀,国内企业在国际商品和期货市场上应当改变那种多头出击、自相竞争和盲目抬价的运作方式。

 简单地用货币发行量 预测通胀值得质疑

 费里德曼说,通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由货币发行量大于经济产出引起的。这个论断今天看至少有两点是不够全面的。第一,货币今天并不只是物物交易的媒介,它也是财富积累的载体。除了商品生产之外,还有其他形式的社会财富需要通过货币得以体现。譬如说,企业上市和土地商业化释放出的财富。此外,从中国的情况看,由于人民币没有国际化以及投资工具相对较少,30年来积累起来的国民财富,基本上都以本币的形式囤积在国内。第二,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全球私人手里掌握的财富要大于政府能够支配的财富。今天,私人金融机构管理的私人资产在全球有60多万亿。这些金钱的流动性不是各国央行能够直接控制的。央行货币政策的引导作用往往要大于发行或回笼的货币实际能起到的作用。货币发行过量当然是通胀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从历史上看,凡是恶性通胀,都同政府有意识用滥发货币解决财政困难有关,这种情况在国内不存在。况且,如果说通胀是因为过量发行货币造成了商品供需不平衡,那么,国内经济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从这个角度来说,简单地用货币发行量来预测通胀的存在也是值得质疑的。

 商品价格信息透明是对付通胀预期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这方面,期货交易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区域性的商品交易市场不同,期货交易能够相对全面地及时综合全国和国际某种商品目前及未来供需关系的宏观和微观信息;同一般的电子交易市场和场外市场不同,期货交易所是有监管的市场。商品市场对基本面信息反应比股市更强烈,肥尾现象更严重,因此,需要有机构和个人的金融运作来帮助稳定价格。合理的金融运作有助于商品的价格发现,为商业运作提供套保空间。当然,过度的金融运作会在短期内扭曲供需关系,增加通胀预期。所以,需要有交易所这样的有监管的市场来控制两者间的平衡。事实上,为了保证物价平稳,防止输入性通胀,国内在期货交易方面的视野应当更开阔一些。

 通胀的最大推手是通胀预期。如果人人都相信价格持续上涨是必然的,那么,原料和商品都会顺理成章地不断提价,工资和福利会不断提高,资产投机泡沫迭升,储蓄额递减,利率政策失效。因此,在物价不稳的时候,无论是经济学家、媒体还是政策制定者,在缺乏全面数据和科学理论的情况下,都不应轻易提倡通胀合理论。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