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下)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来明 作者:admin 责编:

 

 

      五、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决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为我们国家的未来改革指明了努力方向。我们的目光必须牢牢盯准这个目标,不能游离,更不能背离。

    单就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来讲,我想这是一个递进的目标,是一个特定阶段目标达到后还要接着往下干的目标。即使到2020年形成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要继续完善和发展下去,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当然,这不是说某一个时期的制度建设就没有具体目标了。不是的,一定时期一定会有一定的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国家制度建设的具体目标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六个领域 “六个紧紧围绕”的深化改革目标: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这些目标要求,基本上是过去都讲过了的,这次集合在一起讲应该算作集成创新。

    除了集成创新,《决定》也有原始创新的提法,这就是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及其执行力的集中体现。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为什么要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连在一起讲,是因为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没有脱离治理体系的治理能力,同样也没有不具备治理能力的治理体系。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毋庸讳言,对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过去没有解决得很好。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就在不断探索这个问题,也发生过严重曲折,但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凋敝、政治混乱、社会动荡形成了鲜明对比。实践证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是科学的,治理能力也是强的,它们同国家发展进程总体上是适应的。我们应该牢固树立制度自信。但是,自信不是自傲,更不能导致故步自封。因为我们懂得,任何制度都不是完满无缺、不用完善的。恰恰相反,我们从来都讲我们制度还不完善,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相比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新期待,相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国家长治久安的良好局面,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上还有许多不足,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怎样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的要求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就是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的能力,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六、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

    我们搞改革,不是为改革而改革,不是为了好玩,也不是为了好看,不是为了博得别人的赞赏,而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历史任务。任务完成得好,改革才算成功。前提也好,指导思想也好,总体要求也好,根本目的也好,总目标也好,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任务上。这个任务也有分野,既有近期的,也有中长期的,还有不断延续的,关键是要提得适当,这个适当既有因地制宜的要求,也有因时制宜的要求。

    这次全会《决定》在全面把握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基础上,提出了六大领域体制改革的任务,也就是“六个紧紧围绕”:一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二是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三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四是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五是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六是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六个紧紧围绕”相互联系、浑然一体,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紧密结合。

    我想把这六项任务看作一列运行中的火车。这列火车中,经济体制改革是火车头。这就是《决定》提出的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一列火车中,起牵引作用的就是火车头。

    怎样来认识这个改革重点呢?或者说为什么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呢?我想,个中道理很明白,是由经济这两个字的地位决定的,在各项建设中经济建设是中心,在各方面体制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这是相互匹配的。具体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进一步观察。

    第一,这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了的真理,是历史的选择。我们国家的改革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然后再次第拓展到其他领域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改革路径很稳定,也很成功。有的国家搞改革,从政治上入手,结果搞乱了自己的阵脚,政权搞丢了,国家搞散了,人心搞乱了,经济不是搞上去而是搞下来了,老百姓生活没有得到改善,他们还怎么会支持你的改革呀?戈尔巴乔夫就是那样干的,结果搞得亡党亡国!我们如果像他那样搞,结果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现在,就连比较客观、理性的国外研究人员都认为,中国改革路径是正确的,渐进改革的方法也正确。 10月29日英国《金融时报》网站登载了曾经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区主管的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中国谨慎改革的智慧》。他很是诚恳地写到,中国长期推行的谨慎改革方式尽管略显缓慢,却稳健有力,这种符合国情的改革方式体现了经济与政治智慧,值得其他国家借鉴采纳。在他的观点中,我最欣赏的一点,就是他提出了改革的智慧问题。改革要想搞得成功,勇气必须有,智慧同样也必须有。当年苏联搞为时500天的“休克疗法”,够大胆的了,结果怎么样呢?结果一塌糊涂!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能在500天内脱胎换骨,那还不是天方夜谭?!

    第二,这是客观需要,是符合国情和人民要求的现实选择。必须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抓建设、抓改革,还是要抓主要矛盾,抓根本问题。否则,就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改革的主要任务依然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问题讲得比较多,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也不应该改变”;在湖南考察工作时,他强调“我们这么大个国家、这么多人口,仍然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他明确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

    需要特别明确一点,就是深化改革不能把别的改革作为重点,至少当前不能。我们要搞其他方面的改革,但要在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下,这个要求在《决定》中讲得很明确。还要看到,现实生活中,也不是经济体制改革已近大功告成。当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少还集中在经济领域,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远远没有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

    第三,这也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最集中的体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经济体制是其他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基础,其他各方面体制机制都是基于经济体制来设计和构建的。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要求我们在设计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时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全面深化改革是交响乐的话,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其主旋律!

    七、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

    《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并强调“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在思想认识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也可以说是最大的创新成果,解决了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大发展,是对人类文明宝库的一大贡献。此后20多年来,我们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推进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在不长的时间里,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能够跃居世界第二,一个最大的增量力量就是市场,也就是通过改革开放解放了、调动了、发挥了市场力量,因为别的发展因素过去就有啊!今后,我们国家经济社会要持续健康发展,就要更大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理论和实践上的一大前进。改革开放以来,市场作用是一个逐步加大的过程,我们对市场作用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今天我们是在继续推进这个过程。

    应该承认,我们虽然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充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特别是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与监管不到位并存,权力腐败、行业垄断等问题日益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受到诸多制约。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付出艰苦的努力,特别是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步伐不停顿。

    还应该承认,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人的创造力、增强社会活力最为有效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说过:“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最高阶段,加深了社会分工,加快了经济运行的速率,扩大了社会交换范畴,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激发了各种生产要素创造活力,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必要条件。我们国家是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的基础上踏上现代化征程的,理应在推进市场化上更要有紧迫感、更要下大工夫。

    此外,我们还要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我们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社会主义建设,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制度设计和体制改革,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仅涉及经济体制的改革,也涉及其他各领域的体制改革。因此,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体制改革之中,使各领域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协同推进,推动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八、深刻领会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是改革顺利推进的根本政治保证。我们都知道,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35年来,中国的改革大业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党的正确领导,另一条是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离开了哪一条,改革都不可能取得胜利。

    《决定》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作出了战略部署。这个部署,既运用了过去的成功经验,也有新的丰富和发展。最为引人注目的新举措就是“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总书记在会上对此专门作了说明,他说“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往往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全会《决定》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是为了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改革,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推进改革合力,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全面落实改革目标任务”,这无疑是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增强战略定力,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性质和方向,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现在,我国改革面临十分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社会上开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药方。面对复杂形势和各种风险考验,我们一定要有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所谓战略定力,就是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能有丝毫动摇;所谓底线思维,就是要坚决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条底线,坚决反对任何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性质的图谋。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不是为了赢得某些人的掌声。对此,必须始终保持清醒,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不为各种干扰所惑,不生搬硬套西方思想理论和制度模式。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为主,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牢牢把握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以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涉及的利益矛盾很多,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不小。抓好《决定》的贯彻落实,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不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就寸步难行。必须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坚定改革信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做到思想永不僵化、改革永不停顿。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只要有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障碍和体制机制弊端,就要坚决地破、坚决地改。在这一点上,邓小平同志有过精辟论述:“我们确定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看准了就下决心干,不能犹豫不决、延误战机,也不能翻来覆去‘翻烙饼’;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我以为,步子稳,还要谋定而后动,这个谋字,既包括自己反复琢磨,还包括别人参谋,积极发挥参谋的作用。

    三是加强统筹协调,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必须统筹谋划深化改革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的配套和衔接,注重改革措施的整体效果,防止顾此失彼。整体推进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四是强化领导责任、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抓好落实。各地各部门要建立健全领导改革的责任机制,在强化党委负总责前提下明确责任分工,及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以项目化方式对改革任务进行分解、组合,确定责任主体、工作部门,强化跟踪落实,确保各项改革有布置、有督促、有检查。要科学把握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对条件已经成熟、各方面要求强烈的改革,要下定决心加快推进;对各方面认识还不一致、但又必须突破的改革,要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尽可能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改革共识;对实践发展有要求、但操作上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可以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开。

    实践告诉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戮力同心,中国的改革大业一定能够继续向前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够梦想成真,社会主义中国一定能够为世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