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十三五”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时间: 2016-04-08信息来源:逄锦聚 作者:hjr_admin 责编:
作者简介:逄锦聚,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天津,30007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指导我国“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学习《建议》,有如下体会。
一、客观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面临问题的症结
“十三五”规划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制定的第一个完整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制定的承前启后的战略规划。对于“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挑战和机遇,《建议》做了战略性的分析,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这些挑战,就经济领域而言,除了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国际经贸格局变化使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增加了不确定性外,就国内而言,表现在供给方面主要包括: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不仅是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内部低端、重复建设,部分行业特别是钢铁、煤炭、水泥、有色、石化等产能过剩严重。二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高投入、低产出、效率不高。三是企业活力不足,效益下滑。四是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五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消除贫困任务艰巨。表现在需求方面主要是:偏高的投资率挤占消费,导致消费需求相对不足;分配中的差距过大导致消费畸形和边际消费率下降等。从这些挑战的分布看,虽然需求领域也存在,但主要集中在供给领域,这从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产生这些问题的症结,一方面是上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已经接近尾声,而新的创新驱动未能跟上;另一方面是几十年延续的发展模式的潜能趋于消退,而新模式未能及时形成。
二、要抓住创新的牛鼻子
针对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内涵的丰富和提升,也是指导“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灵魂。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发挥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五大发展”理念的落实。
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关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保证“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抓住创新牛鼻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其中理论创新是先导,制度创新是保证,科技创新是关键,文化创新是根基。这里重点谈谈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推动力,所以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虽然拥有“四大发明”的辉煌历史,但在以往几次世界性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并没有占领先机,近代中国甚至受尽西方列强的欺凌,饱受落后挨打之苦。我国同发达国家的科技经济实力差距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中,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占领先机,使科技创新成为“十三五”乃至整个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直接的第一的推动力量,为攀登战略制高点、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支撑。
科技创新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创新当然包括制度创新。所以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要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三、从供给需求双向发力培育“十三五”经济发展新动力
创新要转化为现实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这就要从供给需求双向发力,培育新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保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首先是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创新不是对已有的完全“毁灭”,而是“扬弃”。对于几十年来我国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要通过创新加以调整改造升级,在增动力、促平衡、可持续、拓空间上下功夫。以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创新举措应对经济波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接续,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更大释放有效需求潜力,培育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其次是造就新产业和新产品。造就新产业和新产品,历来是科技革命向产业革命转化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成果。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互联网+、分享经济、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业态,要抓住这样的机遇,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和应用等,实现产业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产业升级的核心不是扩大规模,而是提升产业价值链、产品附加值。对于制造业而言,要在战略性领域占据地位,提升制造业的价值链,加快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要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企业标准按照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技术和工艺水准,工业产品要提升附加值。对于服务业而言,要加快转型,从推动生产型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的高 端延伸。农业对于我国而言具有战略基础地位,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再次,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区域发展空间,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推进重点地区一体发展,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开辟农村广阔发展空间,围绕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均衡发展打造新的增长极,形成绿色低碳的新增长点,实现提质增效、生态良好的发展。
又次,推进双向开放,以开放促创新。要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要“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构建全球化的生产运营体系,深度融入全球的产业链、价值链和物流链当中去。要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在基础合作领域、产业领域、能源领域有很大的空间。继续推进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最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要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