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环境经济
环境经济

“五水共治”助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时间: 2015-07-25信息来源: 作者:wyg_admin 责编:

近两年来,浙江省率先以治水为突破口,实施“五水共治”,成为保护环境、修复生态的关键之策。“五水共治”是民生工程,是惠民工程。省委、省政府站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把“五水共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作为认真贯彻“八八战略”,推进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组合拳”;作为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重大举措。

全力以赴共治五水。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五水共治”需要空前的大投入。为了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治理黑河、臭河、垃圾河等劣V类水体,推进防洪防涝、城乡供水和污水防治等重点工程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下,全省各地迅速动员起来。如湖州市为了实现“不向太湖排一滴污水”的目标,实施了总投资近100亿元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对245公里垃圾河道、259公里黑臭河进行集中整治。昔日“到了湖州不见湖”的尴尬成为了历史,湖州也由此成功创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全国首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据悉,在“五水共治”期间,全省计划总投资2048亿元。到2020年,保护重要城市的江河干流和海塘将达到百年一遇及以上的防洪标准,保护县级城市的江河干流堤防和海塘达到五十年一遇防洪标准,沿海平原也将达到二十年一遇排洪标准。

生态修复治水为先。位于绍兴市上虞区的贺家池曾经是绍兴平原第二大湖泊,面积达4000多亩。近30多年来,由于一味追求GDP的高速增长,沿湖取土成坑、回填垃圾现象较为突出,贺家池湿地破坏严重,水域面积只剩下400亩。为修复贺家池水域的生态,借“五水共治”的东风,绍兴市全面启动了深坑水面恢复等多项生态修复工程。据悉,按照总体布局方案和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贺家池水域及周边环境清理整治工作已全面推开,到2015年底前还将完成水环境整治、水系沟通及护岸工程,通过水系和土地整理、自然生态的修复、植物的配置、防洪排涝设施等的建设,将贺家池营造成一个自我循环、自然健康的“山水林田湖”。同时,“五水共治”还获得了全社会的积极响应。通过一系列治理措施,浙江境内平均水质已从2013年前的劣Ⅴ类整体提升为Ⅳ类;湖体蓝藻集聚次数和湖体藻密度也呈波动下降态势,综合营养水平从当初的中重度富营养变为轻度富营养。尤其是千岛湖营养状态也同期出现拐点,营养状态指数开始逐步下降。

全面治理机制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五水共治”仅仅是一个突破口。“五水共治”的初衷和目标是全面综合治理,全面综合治理必须要有体制机制保障。浙江省在“五水共治”实践中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实施保障机制:一是统分结合的组织领导机制。各级党委、政府都成立了强有力的“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二是责任包干的“河长制”。建立健全省、市、县、乡镇四级“河长制”,确保每一条河、每个河段都有河长,“河长制”解决了治水的责任落实问题;三是最严格的水环境监管机制;四是推行第三方治理机制;五是生态补偿与奖惩制度;六是奖惩分明的考核机制。在实行“五水共治”行动之前,浙江省的不少地方都背负着沉重的“生态赤字”。“五水共治”开展以来,全省各地更加注重绿色化发展,通过植树造林、山体修复、土壤治理等系列行动,使得浙江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许多地方以森林增长工程为抓手,加快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实施城市增绿工程、优化山水生态城市格局。经过全省上下协同努力,全省的江水更清了、湖面更净了、景色更美了,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