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环境经济
环境经济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研究综述时间: 2015-09-16信息来源:陆小成 冯刚 作者:wyg_admin 责编: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凸显了城市经济新常态下的执政新思维、新理念、新战略。城市绿色发展是遵循绿色、生态、低碳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绿色的城市经济增长来实现城市的现代化、生态化、持续化发展。学者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的现状、问题、国内外经验比较、评价、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尚存在诸多不足。未来研究需要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的内在关系,全面阐释城市绿色发展的内涵与特征、问题与成因,建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政绩考核体系和选择有效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城市发展,研究综述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的内涵阐释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之放入“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凸显城市经济新常态下的执政新思维、新理念、新战略,是党和国家对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维护全球城市生态安全的积极贡献。俞可平(2005)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路军(2010)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并不断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生、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加强城市绿色发展,就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要方向和出发点,以绿色的城市经济增长来实现城市的现代化、生态化、持续化发展,重视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的协同发展,重视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生态保护。城市绿色发展要把城市经济转型的立足点放到提高经济质量、生态效益上来,将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生态发展作为城市经济增长、社会建设、环境优化的持续优势与核心优势,从战略布局和方向定位上将城市绿色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动力。

  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资源紧缺和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和挑战的助推下,绿色增长、绿色发展模式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和城市化演变进程的重要方向。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城市人民的长远利益和社会福祉,城市绿色发展以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来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加强产业技术提升和产业转型改造,同时也加强社会建设、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的绿色转型,依靠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实现城市的生态化建设,构建城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共赢的综合型绿色转型模式,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相互融合的城市发展格局,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985年,Friberg和Hettne等学者,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概念。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加快城市绿色转型,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不仅是各国需共同面对的挑战,也将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培育发展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的动力,势必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的突破点。对于城市而言,国际上许多知名城市均重视城市绿色转型,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进而实现城市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当然,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而且越来越占据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和发展热潮。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加快城市绿色发展。改变违背生态文明要求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资源消耗模式和环境污染问题,加快绿色发展就是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和重要方向,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投入和消耗、以尽可能少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为代价,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因此城市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重要支撑。城市绿色发展倡导的是一场生态革命,涉及城市技术、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深刻革命,是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由工业经济转向生态经济、由工业社会走向生态社会、由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绿色化、低碳化、生态化、宜居化的城市发展模式。肖洪(2004)认为,城市绿色发展是对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演变道路的辨证否定,扬弃了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顾人类福利和生态后果的唯经济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兼顾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注重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整体效益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城市转型过程中,注重资源利用技术和效率提升,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减少对环境污染和碳排放,实现环境友好和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市绿色转型是遵循绿色、生态、低碳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以长期持续、生态循环的城市经济增长来实现城市的现代化、生态化、低碳化发展,满足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不损害下一代的发展利益和发展空间,实现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李彦军认为,城市的发展不是线性的,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波动会带来城市发展的振荡,如何防止衰退、保持繁荣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目前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第五长周期,而我国正处于第三长周期即工业化中期阶段。要想顺利完成工业化,实现赶超,我国城市进行转型,核心是实现产业与社会转型的统一

  关于绿色转型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绿色发展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导,以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基础,以绿色管理、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改造、绿色建设为关键和动力,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平衡,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转型模式选择与战略决策。张晨、刘纯彬(2009)认为,绿色转型发展是立足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资源环境承受能力,通过改变企业运营方法、产业构成方式、政府监管手段,实现企业绿色运营、产业绿色重构和政府绿色监管,使传统黑色经济转化为绿色经济,形成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科学发展模式。城市绿色发展改变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胡鞍钢指出:所谓绿色发展之路,就是强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统一与协调,即更加积极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ohn Knott of Charleston认为绿色发展就是“回归一种结合新技术,对气候、地理、文化影响良好的发展方式”。城市绿色发展要求既要改善能源资源的利用方式,还应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共同演化,实现城市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在生态极限的范围之内强调发展方式转变,强调资源集约、环境友好,强调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提高单位自然资本投入的经济产出的同时,提高单位经济产出的福利贡献,最终提高绿色发展绩效。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国外学者从城市资源耗竭、产业衰退等现实出发,研究了城市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其内在成因,发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滞后,提出了加快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的重要命题。1960年代后,伴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能源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西方许多中心城市如休斯顿、匹兹堡、格拉斯哥、伯明翰等呈现出大规模的城市衰退迹象。为此,一些学者对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与复兴进行研究。Roberts,P.和Sykes,H(2000)发现狭窄的专门化产业群体是造成城市经济脆弱的根源,产业结构的多元化转型是城市振兴与发展的重要路径。Roger Perman研究指出,休斯顿城市资源耗竭、环境恶化、产业衰退、失业严重等问题,通过大力延伸产业链,加速石油科研的开发,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加速城市经济转型。Landry(2003)认为当代都市发展需要创意的方法加以转型。Frost-Kumpf(1998)认为,艺术在美化与活化城市、提供就业、吸引居民与观光、建立创意的与革新的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Booth.P和Boyle.R(1998)研究了文化政策主导下的城市转型与更新。有较多的国外学者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视角对城市转型进行了研究。Glaeser and Kahn(2008)实证研究碳排放量与城市规模、土地开发密度三者的关系,发现城市规模与碳排放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Jenny Crawford和Will French(2008)研究英国城市空间规划(Spatialplanning)与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W.K Fong等(2007)实证研究马拉西亚能源消耗、碳减排与城市绿色发展、城市规划的关系问题。

  国内学者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进行研究。翁志勇(2011)认为,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自然资源保护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所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巨大,主要表现为缺乏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道德观,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影响了生态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存在“指标化”现象,相关配套制度还未完全形成,监测与执法的力度以及透明度仍旧需要加强。杜勇(2014)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能源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恶化趋势明显、产业结构失衡和民生问题凸显。

  也有较多学者对城市绿色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侯伟丽(2004)认为在实现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中国21世纪面临着人口持续增长、高消费模式兴起、经济规模扩大、产业结构向重型化转变、城市化快速提高等方面的挑战。但同时,市场机制的建立、对外开放扩大、环保意识的增强、知识经济的兴起,也为中围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机遇。路军(2010)认为,长期以来,GDP增长率是评价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不成文标准,导致一些地方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惜违背经济规律。其结果是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影响,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一是经济因素,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二是人文社会因素,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生态问题与贫困等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陈静、陈宁、诸大建等(2012)认为,中国城市发展的许多问题缘起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自然资本消耗的冲突,因此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是绿色转型。然而,目前对城市绿色转型评价分析还缺乏较为有效的理论和方法。田智宇、杨宏伟(2014)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分析了我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现状、存在问题、面临挑战等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有学者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的国内外经验进行比较研究。如孙雅静(2004)进行了矿业城市转型模式的国际比较。袁志彬、宋雅杰(2008)对中美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比较研究。承建文(2008)提出要学习新加坡立体绿化经验,再造上海城市绿色空间。陆小成(2013)研究了纽约城市绿色转型对北京的肩示。石敏俊、刘艳艳(2013)对城市绿色发展进行了国际比较,认为国内城市绿色发展与发达国家城市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环境健康和低碳发展两个方面,资源节约和生活宜居方面的国内外差距并不显著,环境健康的差距又主要体现在空气质量和环境管理两个方面,发达国家城市的空气质量明显优于国内城市,国内城市在低碳发展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加明显,低碳发展差距的背后,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阶段,能源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也与我国能源结构偏重煤炭,同时能源技术效率较低有密切的关联。田智宇、符冠云(2014)通过比较研究,认为发达国家经过近百年发展,普遍已完成城市化进程,其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对主要发达国家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经验进行了回顾总结。

  有较多学者对国内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典型案例和主要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刘畅(2012)以枣庄市为例分析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相关问题及枣庄实现城市转型的具体措施。杨波、赵黎明(2013)对“中国金都”招远市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进行探索,研究了资源“诅咒”破解、锁定效应消除与转型空间建构问题。雷蕾(2011)研究提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白银”模式。侯景新、岳甜(2013)基于生态问题的视角研究了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陈继良(2009)从主导产业选择的视角研究了鹤岗城市转型模式。蔡萌、汪宇明(2010)认为,创建低碳旅游城市是城市宜居生态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实现中国旅游城市转型的战略模式选择,要规范发展、互动发展、示范发展,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的低碳旅游城市发展新格局


四、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的评价与路径研究

  许多学者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进而科学测度和评价城市或区域生态文明发展状况,为提出有效对策提供依据。陈静、陈宁、诸大建等(2012)将城市绿色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大类,即城市支持系统和城市协调系统,在灰关联分析法的基础上,引入熵理论建立灰熵评价模型,并采用上海2001-200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上海市的城市发展较快,但主要问题在于如何从生态门槛的右边降低人均物质消耗问题以实现绝对脱钩。蓝庆新、彭一然、冯科(2013)基于北上广深四城市的实证分析,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4个准则层,30项具体指标层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在该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2011年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横向比较⑾。杜勇(2014)认为作为维护能源资源安全的保障地、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战场,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耿天召、朱余、王欢(2014)提出城市绿色发展竞争力概念,探讨环境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从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等“硬环境”着手,结合衡量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工业GDP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用单位工业GDP的环境代价来表征城市绿色发展竞争力水平,并以安徽省省辖市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

  较多学者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的路径进行研究。刘剑平、陈松岭、易龙生(2007)认为,资源型城市转型主导产业的选择是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的关键与核心问题。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主导产业的选择指标体系,并就如何对主导产业进行选择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同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主导产业的培育提出了相应建议与措施。汪云甲(2012)论述了中国矿产开发与环境破坏现状,分析了完善矿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速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完善有利于矿区生态环境补偿、生态修复的配套政策及法规,研究生态环境补偿标准体系等。田智宇、杨宏伟(2014)提出城市化发展要优化区域和城市布局,构建系统优化的绿色、低碳能源供应系统,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创新区域和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城市发展向绿色、低碳方向尽快转型

五、研究不足及政策建议

  加快城市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破解城市病、提升城市品质和构建绿色城市品牌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实现在更高的水平上推动城市的科学发展。基于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文明建设、低碳发展等战略提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应该进一步研究和加强城市问题的全面深入研究,使城市发展更好地与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功能相适应,更好地与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走文化立市、创新驱动、绿色崛起的新型城市发展道路。目前有关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研究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尚存在诸多不足,分析这些不足,进一步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的内在关系,全面阐释城市绿色发展的内涵及特征。当前研究不足及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有:一是研究深入比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等诸多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把握各个概念的本质内涵,进而研究城市如何进行科学发展。在理论层面,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概念相近,互相包含,但同时各自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如生态经济强调各要素之间的仿生态关系,不要人为进行割裂,导致发展异化或畸形。循环经济强调建立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的模式,减少废物排放,主张废物可回收再利用,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低碳经济强调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低碳、零碳发展模式,绿色经济则强调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注重绿色发展和清洁生产,构建绿色企业、绿色产业、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城市。二是要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的内在关联,绿色发展是推进城市生态文明的关键。三要深入研究在城市层面的绿色发展内涵,城市绿色发展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发展,而是强调经济绿色增长,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绿色生态文化建设,在政治管理层面的绿色环保等,通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等五位一体的绿色革命与发展,才能促进城市绿色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

  2.要深入研究城市绿色发展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和障碍,系统分析问题的本质原因,选择科学的发展模式,建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政绩考核体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诠释了党和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如何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在实际中还存在哪些问题,绿色发展有哪些动力,选择什么样的绿色发展模式,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在理论创新层面和实践层面没有进行整合研究。特别是在现实中遇到的到底是发展经济,还是保护环境,地方政府难以割舍,经济发展与绿色环保两者之间矛盾与悖论没有得到很好的破解。在政绩考核体系没有转变传统唯GDP至上的理念,缺乏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政绩考核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但现有成果中针对城市绿色发展如何建立有效的生态文明政绩考核体系,缺乏深入研究。需要尽快出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政绩考核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和指导标准。

  3.针对城市功能定位,提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可操作性的有效路径。现有研究中重点对城市一般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缺乏针对城市自身特色和资源禀赋以及实际问题,难以提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发展路径。应该根据城市自身特点和城市发展阶段、城市功能定位,加快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应研究可操作性的具体对策与有效路径。城市功能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是城市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和秩序,是各种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结合的整体,而不是各种功能的简单相加。因此,基于城市人口过于膨胀、资源能源耗竭、环境污染问题恶化等问题现实,对城市发展进行科学的功能定位,特别是结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绿色崛起等方面,进而提出有效的城市绿色发展的路径,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注释:

①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②路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J].理论导刊,2010(9):80-82.

③肖洪.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生态文明[J].生态经济,2004(7):29-30.

④李彦军.产业长波、城市生命周期与城市转型[J].发展研究,2009(11):4-8.

⑤张晨,刘纯彬.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成本分析与时机选择[J].生态经济,2009(6):33-40.

⑥翁志勇.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11):32-36.

⑦路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J].理论导刊,2010(9):80-82.

⑧田智宇,杨宏伟.我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问题与挑战——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中国能源,2014(11).

⑨刘畅.关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思考——以枣庄市城市转型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4).

⑩蔡萌,汪宇明.基于低碳视角的旅游城市转型研究[J].人文地理,2010(5).

⑾蓝庆新,彭一然,冯科.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基于北上广深四城市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3(9).

⑿刘剑平,陈松岭,易龙生.资源型城市转型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⒀汪云甲.关于助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建议[J].中国发展,2012(6).

⒁田智宇,杨宏伟.我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问题与挑战——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中国能源,2014(11).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