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

掌握和运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时间: 2016-10-11信息来源:张磊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是价格调节规律、市场竞争规律、技术创新规律、人才驱动规律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价格调节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是解释产业集群地域环境的规律,技术创新规律和人才驱动规律是解释产业集群内在动力的规律。技术创新规律以人才驱动规律发挥作用为基础,因而人才驱动规律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产业集群的一般规律,可以为各地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产业集群;一般规律;技术创新;人才驱动
  中图分类号:F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5)12-089-05
  收稿日期:2015-09-22
  定稿日期:2015-11-02
  作者简介:张磊(1981-),男,吉林长春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经济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既是各类科技创业园区和工业园区快速成长的重要路径,也是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它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缩小区域差距,对于抑制我国经济下滑、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增长速度,都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因此,把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揭示和掌握产业集群地域环境和内在动力的经济规律,为各地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就显得更加重要而迫切。
 
  一、产业集群的地域环境规律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定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1]2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高级产业组织形态,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源泉”。[2]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在地域环境方面,主要是价格调节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起作用。在市场经济中,在资源流动和信息传播无障碍的条件下,投资者、劳动者、企业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必然要把资源投入到收益高的地方,哪个地方投资回报率高,就必然会吸引包括资本在内的各类资源流入,这就是价格调节规律即价格引导资源配置的规律发挥作用。各类市场主体之所以会把资源投入到收益高的地方,是市场竞争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因为市场主体如果不积极主动参与竞争,不具有自身的竞争优势,就难以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甚至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正是在这两个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很多地方为了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不断地打造良好的地域环境。
 
  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域内通过产业集聚集群实现集中优化配置,客观上要求该地域具有相应的经济承载能力,能够为企业提供相应的生产和生活服务,随着产业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项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还要逐渐扩大规模并不断提高服务效能。地域承载能力是产业集群得以形成的必要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完备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具体地说,比如城市给排水、供电、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服务设施,住宅和商业服务等配套设施,市场营销、物流、中介机构等直接为企业服务的设施,等等。具备必要的基础条件,才能使聚集起来的众多企业和员工在当地安心生产和生活,没有后顾之忧。迈克尔·波特将这种先进的基础设施归纳为产业集群的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性生产要素,并且强调了这些生产要素对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性。[1]7274同样,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因素,关系到居民能否具有安全感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厂商能否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社会服务以实现较高的投资收益。因此这些因素也是倍受投资者关注的。美国硅谷、台湾新竹以及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产业集群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地区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备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地域承载能力较强的因素。
 
        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以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为必要条件,即生产要素在该地域流入和流出没有障碍,这就要求该地域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包括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环境和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并且随着产业集群规模扩大,不断优化地域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完善的市场体系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制度保障。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供了必要的市场条件,生产要素可以在价格信号引导下不停地流向盈利水平高的企业、行业和区域,不会因为市场制度限制而受阻。美国硅谷、台湾新竹等地企业员工频繁转换工作、劳动力市场活跃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必然进行产品技术、工艺技术、专业化分工、资源配置组织形式的全面创新,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硅谷的资本市场特别是创业板股票市场的完善,既给风险投资获得高回报创造了市场机会,也给风险投资退出市场、规避风险创造了市场条件。风险投资者借助股市,若投资10个项目,只要有一个成功,就可以获得巨额回报。这种诱惑力使众多投资商和大量民间资本介入风险投资,而且可以通过股票买卖实现资本自由进入与退出,投资商和股民均有规避风险的退路。
 
  浓郁的创新文化就是以“鼓励冒险、善待失败、乐于合作”[3]194,195等社会理念为主要内容的地域创新文化氛围,既包括冒险、创新、竞争,也包括诚信、合作、交流,是一种重商文化。如果一个地方从民到官各阶层社会成员,普遍对创业成功者予以支持、赞赏和褒奖,对创业失败者能够理解、同情和宽容,具有互相支持、协同动作的团队精神,那么,这个地方就可以使个人的潜能释放出来,从而使社会成员自身的活力和创造力不断生发出来。这样一种地域创新文化氛围,不但会使本地大批创业人才茁壮成长,还会吸引外地有识之士纷至沓来。这一点有很多案例可以证明,例如,硅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十九世纪末期美国西部“淘金热”积淀下来的冒险精神密不可分,浙江温州和台州地区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崛起,也是以历史悠久的经商传统和创业文化为基础的。
 
  二、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规律
 
  产业集群内在动力方面的规律,主要是产业发展与升级的一般规律——技术创新规律和人才驱动规律。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持续保持竞争力的源泉,而作为企业、产业或集群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和创新优势的关键要素的知识,其价值就在于流动。一定意义上,知识的流动与配置甚至比知识的生产更为重要,系统知识的配置力是创新系统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同时也是产业经济增长和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解决了知识的流动与配置问题也就为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波兰尼(Karl Polanyi)的划分,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含的知识。由于显性知识一般具有相对完全的流动性,所以,解决知识流动惰性的关键是解决由于默会性、专用性和文化根植性所造成的隐含经验类知识的流动惰性。[4]按照管理学的观点,决定企业能力的显性知识只占其中的很小部分,而大多是隐含类知识。因此,要推动区域的创新能力,关键是解决隐性知识的流动。产业集群由于在发展过程中能形成产业文化,会有效解决隐性知识的流动的障碍。
 
  集群的文化氛围首先表现为地域文化,即由宗教文化、习俗和语言系统等所构成的文化基。在这个文化基的基础上,集群成员的广泛分工与合作又使地域文化具有了经济内容,形成共同的产业文化。在共同的产业文化下,集群成员频繁地开展交流互动,增强了相互间的信任和彼此的认同感,从而使非正式交流经常发生,促进了知识的流动与学习效率的提高。这不仅使企业提高了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机会,而且还能学习创造未来的新技术。
 
  首先,文化氛围的共享为企业间的互信奠定了基础。一般来讲,企业间的信任和行为协调是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前提,而信任和协调是通过网络成员之间的重复交易和接触而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这样,产业集群内部共同的产业文化,不仅使企业可以以非契约的方式开展交易,而且可以在一种相互信赖的气氛中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技术共享,从而减低甚至解除企业对集体学习的顾虑,因而愿意加大对学习的投入和承诺,愿意参与集体学习。这一点,在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表现得最为明显:当工程师遇到技术瓶颈时,其咨询的对象的34.3%是设备的供应商,31.8%是旧同事。而且,调查显示,近70%的受访者有定期与旧同事、同学交换心得的习惯,并认为这种交流对克服工作困难有很大帮助。[1]211这种长期化的集体学习模式极大地促动了集群内意会知识的流动,进而带动了集群内成员创新能力的增长。
 
  其次,共同的产业文化提高了知识接受者的吸收能力。从单个企业来看,知识的流动和技术学习的效率取决于企业本身的学习能力,即学习的内在欲望、对外来知识和技术的转化能力以及知识和技术的接受能力,包括对知识的识别、内化和应用能力。集群内共同的产业文化所塑造的企业之间上述三个方面的相似性,促进了技术知识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在群内的交换与扩散。共同的产业文化使群内企业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大量的与该产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引导企业形成相似的管理风格和知识流的处理方式以及相似的技术学习的商业预期。这种共同文化所引致的相似性,使产业内企业都具有了较强的技术吸收与转化能力,使企业外的未编码化知识转化为企业内的编码化知识,从而使其融入企业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进而大大地提高了技术的学习效率。这一点在高新产业聚集区就更为明显。而且,随着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业本身的发展,这种倾向就更为明显,此中案例尤以美国特别是西海岸硅谷和东海岸的制药与生物技术产业群最为经典。
 
  最后,共同的产业文化使群内人员流动频繁。共同的产业文化,使群内各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技术人员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上带有相似的痕迹。这样,人员在集群内流动将不会受到文化方面的制约。也就是说,由于根植性所形成的文化认同,使人员在企业间流动时,调整和适应的成本较低。即较低的切换成本使作为知识流动尤其是意会知识流动主要方式的人员流动经常发生,极大地促进了群内企业集体学习的效率。
 
  如前所述,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持续保持竞争力的源泉,而推动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是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无论是新兴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都面临着共性的问题,就是能否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国内某些地方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隐忧,很重要一点就是没有形成植根于本地的内生性技术创新体系,持续发展缺乏坚实的基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省份在产业技术升级方面,已经提出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目标,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试图在技术创新方面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也可以说,通过人才推动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永恒的主题。
 
  随着产业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就必须不断地拓展产品的销售市场,因而就必须不断地壮大产业集群的现代化营销人才队伍,不断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创新产品的营销模式。近年来,不论是国外的产业集群,还是国内江浙地区的诸多产业集群,都在营销人才带动下,加大产品营销的力度,开辟新的销售渠道,有许多产品已经通过互联网建立起电子商务的网站和许多产品销售网店,减少了商品流转环节和流通费用,缩短了商品流通时间,提高了商品交易效率。
 
  在产业集群形成的初期,尤其是在新技术和新产品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不但需要敢于冒险的企业家来发现,还需要资本运营人才来引导风险投资,筹集企业初创时期急需的资金。成熟的风险投资市场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资本运营人才是风险投资能否实现收益最大化的关键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域聚集是以资本集聚为前提和基础的,如果没有资本的集聚,就不可能形成其他生产要素的集聚,就不可能形成产业集群。[7]因此,资本运营人才在推动产业资本集聚和资源优化配置,进而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为了适应产业集群的发展,企业家必然要推动企业创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日益加快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深化,集群内部的企业必须加快成长,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和企业经营国际化。
 
  以浙江柳市镇低压电器产业集群为例,改革开放初期,当地农民以“前店后场”的手工作坊形式,推动了低压电器产业快速增长,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在柳市镇聚集了300多家企业。这个阶段低压电器产业的多数企业属于家庭作坊式的个体私营企业。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个体私营企业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产业扩张需要新的企业组织形式。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使企业层面的改革步伐大大加快,柳市镇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也迅速建立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若干企业集团,如正泰集团、人民集团、德力西集团等。
 
  随着产业集群的成长,企业不仅要通过大力发展公司制实现组织形式现代化,而且要全面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建立并逐步完善决策程序和执行程序规范、生产工艺规程、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管理规范、利益激励机制、收益分享机制、制度约束机制等各项企业内部的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的制度规范,使企业管理与国际接轨。
 
  由于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一个地区产业集群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和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化水平,进而提高区域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硅谷不仅汇聚了全球的精英,而且其电子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业也是面向全世界的。近年来,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些地方的领带、皮鞋、打火机、低压电器、电子信息产品等产业集群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不仅扩大了产品的销售市场,也带动了产业技术层次的快速提升。
 
  随着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企业家们还会不断探索提高集群内部企业组织化程度的有效路径和办法。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分工越细,相互间的依存度越高,企业之间的联系越紧密,越有利于增强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由于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建立了诚实守信的良好的商业信誉,实现了高度的组织化,因而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大于各个企业竞争力之和,产业集群的这种组织化效应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体现。美国硅谷、台湾新竹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企业之间分工精细、联系紧密,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电脑资讯相关产品在本地的配套能力强,本地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很强,形成了以本地市场为核心的产品销售网络和信息网络,从而使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得以充分发挥,有效地提升了这些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意大利萨梭罗的瓷砖产业集群,浙江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产业集群,这些传统产业集群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分工也不断细化,企业之间联系日益密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逐渐提升。
 
  三、研究产业集群规律的重要意义
 
  研究产业集群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通过产业集群规律的研究,可以发现,产业集群现象不是某一个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经济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因为,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一种经济现象产生的背后都不是某一个经济规律起作用,而是有多个经济规律共同起作用。虽然经济现象具有复杂性的特点,但经济现象总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出现的,并且经济现象产生既有客观条件方面的因素,又有内在根据方面的因素。按照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事物发展规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8]因此,决定经济现象产生的各种因素的排列组合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按照一定层次和顺序排列组合起来的,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通过分析研究来认知的。
 
  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四个经济规律的作用层次和功能是有差异的。价格调节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是揭示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或可能性的规律,遵循这些规律,有可能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规律和人才驱动规律,是揭示产业集群内在因素发生作用的规律,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源泉,而技术创新规律又是以人才驱动规律发挥作用为基础的,因而人才驱动规律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通过研究产业集群的规律性,在理论层面上,我们得到的重要启示是:解释经济现象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必须从经济现象本身的实际出发,根据研究目的需要和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如果仅仅以某一个经济学原理或经济分析模型为根据来解释经济现象,很可能产生认识上的片面性,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经济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从国内诸多学术期刊上都可以发现,从某个经济学原理、规律、模型出发来解释经济现象的实例并不少见,这种本末倒置的教条式的研究方法,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是应当摒弃的。
 
  研究产业集群的规律,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在企业层面上,了解和掌握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之后,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各类劳动者,无论是企业家还是其他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各类市场主体通常都会根据价格的导向作用和地域的投资环境,作出理性的选择。
 
  近年来,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京津冀一体化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推进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开放试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或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是落实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策略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要素吸纳能力不同,各地应当从本地实际出发,依据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因地制宜地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生产要素地域分布的相对集中和优化配置,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鉴于人才驱动规律是产业集群的基本规律,各地在实践中,要把培养和吸引各类专业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带动作用,作为战略重点和中心环节。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地方财力有限,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采取倾斜政策吸引急需的重点人才,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力度,更好地发挥人才在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
 
  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情况看,在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过程中,面临着资金短缺、市场化程度低、创新文化底蕴不足等一系列实际困难,需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新路径和新办法。比如,有的地方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可以通过吸引民间投资的途径,扩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的筹资渠道。有的地方市场环境问题较大,就要加大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力度,尽快打破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创造有利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企业之间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对那些企业商誉不高的地区,当地政府应加强对企业行为的引导和管理,建立和完善企业资信的评估体系,鼓励和扶持商誉好的企业发展壮大,在本地逐步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商誉。有的地方缺乏创新文化积淀,就要通过不断地解放思想推动地域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与更新,营造良好的地域创新文化氛围,为产业集群的培育和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的地方产业集群的组织化程度低,就要通过产业协会、商会、大专院校等组织以及科研开发等合作活动的加强,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组织化效能,带动本地经济加快发展。概言之,只有从本地实际出发,灵活运用产业集群的客观经济规律,才能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 [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谢立新. 区域产业竞争力:泉州、温州、苏州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56.
  [3]王缉慈等.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94-195.
  [4]Robert·M·Grant, Toward Knowledge 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urnal, 1996, (17):109—122.  
  [5]雷海波,孙可娜. 区域金融产业集聚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天津地区的数据 [J].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5-11.
  [6]毛泽东选集: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277.
 
                                                                         责任编辑 魏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