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态势与政策走向时间: 2017-12-01信息来源:李华香 李澍 作者:qgy_admin 责编:
摘 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2017年1—5月份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稳中向好,工业经济持续改善,固定资产投资稳步上升,用电总量不断增长。从全国来看,东部地区依然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发展态势明显上升;东北地区增速实现上升,经济呈现明显回稳态势,但与其他板块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相比分化明显。从2017年上半年来看,全国整体经济形势稳中向好,区域发展的亮点和热点不断涌现,但同时也存在着短板和难点,需要进一步细化政策举措。具体讲,一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具体措施;二是要不断创新区域政策,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三是要不断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合理引导社会投资;四是要避免盲目跟风,科学理性做决策;五是要加大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政策;东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7)05-0119-05
收稿日期:2017-7-26
作者简介:李华香,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咨询研究员(北京 100045)。
李澍,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咨询研究员(北京 100045)。
2000年,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广西、内蒙古两个民族自治区划入国家西部地区。接着,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又将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单列为东北地区,至此,全国呈现出四大板块的格局。基于区域问题的一致性,同时也便于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国家“十二五”规划仍然沿用四大板块的区划办法,且实行东部加快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振兴东北战略措施。2005—2012年,各类区域规划密集出台,更加细化了四大板块的格局。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方针。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各大国家战略既相通相接,又各有侧重。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核心要求是分区、分类指导,形成全国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未来,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仍需要保持对区域发展分化趋势的密切关注,进一步实施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战略举措。
一、中国区域经济现状:总体向好但东北地区仍是关注重点
1.工业经济持续改善,东北地区缓慢回稳
近年来,中国经济总体上延续了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态势,工业增速平稳,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速触底回稳,PPI指数在同比下降54个月以后回升,企业效益持续改善。2017年1—5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较上年同期的5.9%增加0.8个百分点,较2016年12月提高了0.7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6.1%,较2016年同期的-0.2%增加6.3个百分点,较2016年12月提高了4.1个百分点。分区域看,2017年5月,西部地区继续在全国领跑,位居全国前四位的分别是西藏、重庆、宁夏和贵州,累计增速都在9.8%以上。辽宁、黑龙江、甘肃三省区增速位列全国最后三位,分别为-6.1%、2.1%和3.3%。东北地区与其他板块的发展速度依然差距明显。2017年一季度,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0.8%,较2016年同期上升4.3个百分点,呈现低位中缓慢回稳的态势。
2.固定资产投资上升,东北地区仍为负增长
2017年1—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3718亿元,同比增长8.6%,比2016年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比2016年12月提高了0.5个百分点。分板块来看,2017年1—3月,一是中部和东部地区增速保持中高速增长,分别同比增长12.0%和9.0%,增速较2016年同期未出现大幅波动;二是西部地区增速降幅明显,同比增长7.9%,较2016年同期下降了4.8个百分点;三是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仍为负增长,同比下降17.8%,但较2016年同期回升0.7个百分点。由于受到工业投资大幅下滑、产业结构调整周期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季节性因素以及经济结构深化调整等的影响,辽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5.9%,投资依然乏力;而东北地区的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6.8%和5.8%,出现回升态势,较2016年同期有所提高。
3.全国用电量稳步上升,东北地区行业用电差距大
2017年1—5月,全国用电量同比增长6.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分省份来看,2017年5月份,除辽宁(-3.4%)和福建(-1.7%)以外,其他省(市、区)全社会用电量均实现正增长,位居前五位的分别是西藏、宁夏、新疆、内蒙古和陕西。2017年1—5月,辽宁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2%。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增长较快,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5%,同比增长16.6%,占全社会用电量70.5%的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9%,占全社会用电量15%的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8%,占全社会用电量12.9%的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长3.0%。2017年1—5月,吉林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为4.84%,第一、二、三产业增速分别为19.96%、4.47%和6.0%,吉林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仅增长0.65%。东北三省用电量的特点均为第一产业显著高于第二产业,工业发展急需寻找新的动力,服务业的相对快速发展为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找到了一线生机。
二、中国区域经济态势:分化明显且急需因地施策
1.区域经济呈多层分化状态
在国民经济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之时,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发展质量、发展动能在全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分化迹象日益明显。四大区域板块之间和各板块内部均呈现多元变化,东部地区内部差距相对缩小,中部略有起伏,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内部差距扩大。如图1所示,以长江为界限的南北区域差异在2012年后表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从省级层面来看,以人均GDP作为主要指标计算2013—2016年的基尼系数,结果分别为0.229、0.226、0.228、0.240,表明各省份间的差距从2014年后开始扩大。以山西、黑龙江、甘肃为代表的资源型省份发展缓慢,与沿海发达省份的差距持续扩大,如何通过创新与改革破解资源诅咒,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值得进一步研究。
从城市层面来看,人口、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行政等级高、市场化程度高、区位条件优越的城市聚集。如表1所示,中国超过一半的服务业主要集聚在30个城市。从这些城市的发展特征和属性可以看出,中国服务业在城市层面的集聚倾向于人口和经济规模较大的城市。而中小城市要素不断流出,金融保险业、商务租赁业、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以聚集在大城市为主,这一部分是遵从了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也是各生产要素寻求收益最大化的结果。以公共服务业从业人员作为分析指标,可以发现区域公共服务业的差距逐渐在缩小,但教育、医疗和文化等优质资源仍以分布在大城市为主,由此导致的社会问题不断增多。
2.东部地区依然发挥“压舱石”作用
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0%以上,2017年第一季度达到55%,在全球经济疲软、需求下降的情况下,东部地区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着稳定器的作用。受全球经济回暖的影响,中国进出口数据总体呈现回升的趋势。2016年,东部地区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和山东的进出口总额位列全国前五位,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70.8%。2017年1—2月,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福建累计出口总额分别为5445亿元、3436亿元、2619亿元、1980亿元、1407亿元、994.1亿元,出口份额占全国规模的76%。中国区域经济新动能率先在东部地区得到了实践,新经济增长点和热点不断涌现。网络约车、共享单车等基于互联网分享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一线城市发展中的新亮点。“互联网+”、无人机、机器人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迅猛,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随着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兴起,东部地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转型也将为双创发展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开辟广阔的市场空间,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新的特点,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依然呈现聚集式发展,浙江等省份将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路径,为企业搭建新平台,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新样板,成为促进城乡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3.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房价逐步降温
2015—2017年每年的第一季度,在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以及中部地区的合肥、郑州和武汉等城市,房地产均会呈现过热的现象,这些城市无论从土地供给、市场销售,还是新开工面积、二手房入市等方面都存在不稳定、不可持续的问题。通过较为及时的分城施策调控,房地产局部过热问题得到了初步控制,合肥、南京等地的房价出现理性回归。北京在2017年3月实行严格的房价新政后,房地产市场过热的现象出现了明显好转,这一变化有助于房地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随着北京及周边限购政策的严格落实,以及雄安新区的设立,热点地区逐渐从以往的燕郊、廊坊、张家口等地区向雄安新区及周边的固安、易县转移。本着“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原则,限购政策抬高了投资客炒房的门槛,整个房地产市场趋于平稳。限购政策的落实节约了未来生产和服务主体的运营成本。雄安新区承接从北京疏解的非首都功能后,其功能平台引擎作用将逐步凸显。雄安新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点,有助于其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应严禁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严控周边规划和房价,为新区规划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雄安新区的发展是新形势下国家引领新发展、打造新增长极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有助于补齐东中部地区的区域发展短板,提升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培育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
4.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压力增加
2017年5月,全国PPI同比上涨6.8%,属于恢复性上涨。而生产材料价格上涨是导致PPI上涨的重要因素,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22.7%,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11.1%。全国共有9个省份PPI的涨幅超过10%,主要集中在西北如山西、河北等资源型产品集中的地区。其中,山西(21.8%)、青海(16.3%)、西藏(13.4%)、宁夏(12.5%)、河北(11.2%)涨幅居全国前五位。工业产品价格上涨有助于企业利润的增长,促进经济运行的回暖,但初级原料和工业中间品价格的过快上涨会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带来负面影响效应,影响企业利润的可持续增长。在山西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煤炭价格下跌时,企业无力进行转型升级;煤炭价格上涨时,企业无心进行转型升级。当前PPI的上涨将增加去产能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和难度。“一带一路”倡议为中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陕西、甘肃、新疆等地积极参与和沿线相关国家的合作,并将合作从矿产资源领域逐步拓展到建筑工程、装备制造、基础设施以及石油化工等领域,这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5.东北地区内部分化较为明显
东北三省经济整体逐步企稳,但与其他地区经济回升的情况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吉林的工业增加值增速稳步提升,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的工业发展呈现回升趋势,但仍处于低速运行状态;辽宁的工业负增长态势尚未扭转,且波动较大。从城市层面看,在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构成的发展轴上,聚集了东北地区约60%的经济总量,发展势头较好。但是在东北的西部地区,由于是沙漠地带,受资源、环境、区位等条件的限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差。在行业发展中,一些传统“原”字号和“初”字号集中的资源型城市在产业发展方面面临较大的困难,而诸如以冰雪为主题的旅游业、体育产业,以中药材基地为基础的大健康产业,以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新兴产业发展较好。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2017年上半年来看,全国经济形势整体稳中向好,出现了较多的区域发展亮点和热点,但同时也存在着区域发展的短板和难点,需要进一步细化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
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具体措施
在能耗、环保、安全等方面实现高标准建设,强化市场倒逼机制,对煤炭、钢铁行业供需趋势和行业发展进行引导,避免企业陷入产能过剩和重复投入的风险。进一步推进东北等重点地区去产能,做好下岗职工安置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大去杠杆力度,不断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密切关注企业债务违约问题,规范企业发债行为,加大监管力度,避免企业债务问题对地区发展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改革大一统的考核标准和政策要求,重视因地制宜,鼓励地方和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2.创新区域政策,推进区域协同式发展
区域问题面临新的挑战,应以创新思维和大局视野解决区域发展难题,在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激发地区发展的积极性。打破区域间的行政界限和壁垒,跳出区域解决问题,走协同发展道路。例如,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应加大对口合作,为区域政策创新提供较好示范。新设立的雄安新区,应积极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径。不断鼓励产业有序转移,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促进地方政府间的协调与合作,引导和支持东部地区将符合发展方向、满足环保要求的加工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生产型基地等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和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信贷服务、商务服务。中西部地区建立更加完善的企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等优势,制定符合自身地区发展需求的产业发展战略。加强对口支援,不同区域间互派工作人员增强交流与学习。
3.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合理引导社会投资
当前,投资仍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东北、西北等资源型地区的投资增速仍然在低位徘徊,甚至出现大幅下滑,投资的边际效益在逐步降低,需要给予重点关注。对此,有关地区应通过改善和优化当地的投资环境,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装备制造、新兴产业等行业的投资力度,不断培育创新型支柱产业,增强区域经济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与此同时,要不断改善营商环境,通过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本地区的中长期项目建设。
4.避免盲目跟风,科学理性决策
盲目跟风投入新经济业态,既有体制性的原因,又有市场预期不明朗、决策分析不深入等原因。企业要避免陷入产能过剩和重复投入的风险,地方政府应在上马项目前经过严格的反复论证,既要考虑抓住新型消费等热点,又要考虑符合本地资源禀赋及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逐步改革统一的考核标准和政策要求,重视因地制宜,鼓励地方和企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前期研究和规划,明确发展的主方向,不折腾,根据经济发展背景、行业发展前景以及地方禀赋优势变化,不断对规划方案等进行完善和调整。
5.加大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服务能力
各级政府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服务水平上,提高办事效率、减少行政审批、减少乱收费,取消各种频繁的评比和走过场式的检查监督等。优化营商环境,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降低企业的负担,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实体政务大厅向网上办事大厅延伸,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建立企业问题收集和协调平台,及时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定期为企业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努力营造支持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善同.中国城市化状况与政策取向[J].经济研究参考,2003,(2).
[2]范恒山.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的八个特点[J].区域经济评论,2017,(3).
[3]李华香,李善同. 城市服务行业分布格局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4,(5).
[4]姚鹏,孙久文,鞠晓颖.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回顾、现状与展望[J].区域经济评论,2015,(5).
[5]王菲,李善同.中国区域差距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J].现代经济探讨,2016,(12).
[6]陈志光,李华香,李善同.“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与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5).
Trend and Policy Direction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