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与质量特征时间: 2019-02-15信息来源: 作者: 责编:
摘要:2018年我国区域经济在整体下行的同时呈现出一定差异,中部地区增长韧性最强,东部地区增长相对稳定,东北地区仍处调整当中,西部地区经济下行压力最大,区域板块内部也存在明显南北差异。分产业部门看,工业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速差异的主要产业部门,西部地区部分工业产品产量及占全国比重均出现下降。在需求侧,低增长区域面临消费、投资双疲软的制约,部分地区的出口相对较快增长对内需下滑提供一定对冲。从增长质量效益指标来看,欠发达地区企业效益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在创新发展方面也与发达地区存在显著差距。未来,要进一步细化、深化区域战略,把区域经济稳增长作为近期重点,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加快推动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中心建设。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
2018年,我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也普遍反映在各区域中,除少数地方外,大多数区域经济增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经济下行中,中低收入地区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更大、结构矛盾更加突出,未来需要以更大力度推进区域平衡发展。
一、四大板块中西部地区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相对较大,四大板块内部不同区域经济增速变化也存在明显分化
(一)西部地区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相对较大
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按照初步核算比上年增长6.6%,增速比2017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分区域来看,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省级区域GDP平均增速分别为6.5%、8.0%、7.4%、4.9%,与2017年相比分别下降了0.4、0.2、0.6、0.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经济增速下降幅度最大。分省来看,全国有25个省级区域GDP增速相比上年出现下降,有7个省级区域GDP增速下降幅度超过1个百分点,其中有4个在西部地区,分别是重庆、贵州、新疆、西藏(图1)。
图1 各区域2017-2018年GDP增速对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和各省市区统计局网站,河北、吉林、黑龙江、浙江、山东、广东、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尚未公布全年数据,根据其前三季度数据计算,以下分析中如无特别说明皆同。
从区域GDP增速排名的变化来看,2018年东部、中部地区的省级区域排名比上年平均分别上升了1.2位、0.6位,西部地区省级区域排名比上年平均下降了1.3位。整体来看,在2018年经济下行过程中,中部地区经济增长韧性最强,东部地区增长相对稳定,东北地区仍处于转型调整当中,西部地区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最大。
上述情况与近几次我国经济下行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降幅最低、增长最具韧性的情况明显不同。2008年,我国GDP增速下降了4.5个百分点,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省级区域GDP增速平均分别下降3.7、1.3、1.3、0.6个百分点,中低收入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回旋余地的作用体现明显。2011年也是类似(表1)。但在2018年,西部地区反而成为经济下行的压力区域。这意味着西部地区在上一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国家在2009-2014年实施大规模投资建设这两大有利条件支撑下形成的传统增长动能正在逐步减弱,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回旋余地的作用需要重新塑造。
表1 我国三次经济下行期中四大区域板块经济增速变化对比
时间 |
指标 |
东部地区 |
中部地区 |
西部地区 |
东北地区 |
2008年 |
GDP增速(%) |
11.1 |
13.1 |
13.1 |
13.7 |
比上年变化(百分点) |
-3.7 |
-1.3 |
-1.3 |
-0.6 |
|
2011年 |
GDP增速(%) |
11.1 |
12.9 |
12.9 |
12.8 |
比上年变化(百分点) |
-1.9 |
-1.2 |
-1.2 |
-0.8 |
|
2018年 |
GDP增速(%) |
6.5 |
8.0 |
7.4 |
4.9 |
比上年变化(百分点) |
-0.4 |
-0.2 |
-0.6 |
-0.4 |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提供数据计算。
(二)区域板块内部经济增长也存在明显南北差异
在东部地区,京津冀两市一省、长三角两省一市(苏、浙、沪)、东南沿海地区(闽、粤)省级区域2018年GDP平均增速分别为5.6%、6.9%、7.6%。区域内经济增速最高的福建与最低的天津之间经济增速差异达到4.7个百分点。
在中部地区,地处华北的山西2018年GDP增长6.7%,中南地区5省(豫、徽、鄂、湘、赣)2018年GDP平均增速达到8.0%。区域内经济增速最高的江西与最低的山西经济增速差异达到2个百分点。
在西部地区,西北三区两省2018年GDP平均增速达到6.8%,西南三省两区一市2018年GDP平均增速达到8.3%。区域内经济增速最高的贵州与最低的内蒙古之间经济增速差异达到3.8个百分点。
整体来看,四大板块内部南方地区经济增长强于北方地区。
二、2018年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结构性差异,中低收入地区工业经济和投资面临压力相对较大
(一)分产业部门看,工业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速差异的主要产业部门
目前已有18个省(区、市)公布了2018年分产业部门增加值增速,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5.9%,增速平均离差为2.1%,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8.4%,增速平均离差1%。这说明经济下行期区域经济增速差异较大程度取决于第二产业增长差异,区域经济能否稳得住主要是看工业能否稳得住。
2018年,已公布结构数据的7个西部省(区、市)三产增加值平均增长8.6%,有4个三产增加值增速达到9%以上,与东部地区经济增速最快的福建相比并不差;但7个西部省(区、市)二产增加值平均增长6.4%,比福建低了2.1个百分点(表2)。这说明西部地区经济下行压力主要还是集中在其工业部门。
表2 2018年部分西部省(区、市)分产业部门增加值增速与东部省份对比
地区 |
GDP增速(%) |
一产增加值增速(%) |
二产增加值增速(%) |
三产增加值增速(%) |
福建 |
8.3 |
3.5 |
8.5 |
8.8 |
内蒙古 |
5.3 |
3.2 |
5.1 |
6 |
广西 |
6.8 |
5.6 |
4.3 |
9.4 |
重庆 |
6 |
4.4 |
3 |
9.1 |
四川 |
8 |
3.6 |
7.5 |
9.4 |
贵州 |
9.1 |
6.9 |
9.5 |
9.5 |
陕西 |
8.3 |
3.2 |
8.7 |
8.8 |
宁夏 |
7 |
4 |
6.8 |
7.7 |
资料来源:相关省市区统计局网站公布数据。
从工业部门内部来看,2018年西部地区增长相对弱势的主要是下游制造业。例如,2018年西部地区钢材总产量达到1.35亿吨,比上年增长1000万吨,占全国钢材总产量比重达到12.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但是2018年西部地区的汽车总产量下降135万辆,微型计算机产量下降500万台,彩电产量下降100万台,这三类产品占全国总产量比重下降幅度都达到2个百分点以上(表3)。
表3 2018年西部地区部分工业产品总产量及占全国比重变化
产品种类 |
西部地区总产量 |
西部占全国总产量比重(%) |
||
2017年 |
2018年 |
2017年 |
2018年 |
|
钢材 |
1.25亿吨 |
1.35亿吨 |
11.9 |
12.2 |
汽车 |
680万辆 |
545万辆 |
22.7 |
19.5 |
微型计算机 |
1.36亿台 |
1.31亿台 |
44.5 |
42.5 |
彩电 |
1412万台 |
1311万台 |
8.2 |
6.4 |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数据计算。
(二)在需求侧,低增长区域呈现消费、投资双疲软
从投资来看,2018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达到5.7%、10%、4.7%、1%,相比上年分别变化了-2.6、3.1、-3.8、-1.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增速下滑幅度最大。分省来看,2018年全国有26个省级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上年下降,有22个省级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5年来最低水平,有4个省级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两位数负增长(内蒙古-28.3%、新疆-25.2%、宁夏-18.2%、海南-12.5%),其中有三个在西部地区(图2)。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以往投资更多集中在能源、交通、生态环境领域,制造业投资相对不足,这种不平衡的投资结构在本轮经济下行期面临着更大压力。
图2 各区域2017-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对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数据。
从消费来看,2018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省级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速分别为7.3%、10.8%、8.8%、5.9%,相比上年分别下降了1.6、0.7、1.9、0.3个百分点,消费增速下滑幅度最大的仍是西部地区。分省来看,2018年全国有28个省级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上年下降,有26个省级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到5年来最低水平,社零总额增速降幅最大的10个省级区域中有一半在西部地区(图3)。
图3 各区域2017-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对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数据。
从出口来看,2018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省级区域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统计的商品出口总额平均分别增长11.3%、8.6%、14.5%、-2.2%,西部地区有4个省级区域出口增速达到20%以上,连续两年成为我国出口增速最快的区域板块(图4)。这是2018年西部地区在需求侧的主要增长亮点。
图4 各区域2017-2018年商品出口增速对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口径计算。
三、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差距仍然较大
(一)欠发达地区企业效益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各地区加快推动区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相关经济效益指标来看,发达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相对较好,欠发达地区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较为艰巨。2018年随着经济下行,各地区企业亏损面都有所扩大,东西向比较,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省级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比例平均分别达到20.0%、10.7%、24.3%,西部地区企业亏损问题较为突出。南北比较,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工业企业亏损比例平均分别为27.7%、28.6%、30.0%,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工业企业亏损比例平均分别为14.0%、12.8%、19.5%,南方地区明显好于北方地区。整体来看,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企业效益差别十分明显(图5)。2017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上游工业行业的价格和利润实现了快速增长,而下游制造业在今年面临较大需求压力。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西北、华北地区的工业效益指标依然较弱,这说明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图5 各区域2017-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比例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计算。
(二)创新发展方面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存在基础性差距
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但目前在创新发展的基础、资源和能力方面,区域不平衡的现象十分突出。2018年10月公布的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从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来看,区域创新第一梯队继续由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天津、浙江等东部省市构成,排名靠后的则主要是中西部省份(图6)。其中,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最高的北京达到5.64%,最低的西藏仅有0.22%,两者相差25.6倍,区域创新强度差距远远超过两者之间3.3倍的人均GDP差距。从研发经费投入总额来看,公报显示,2017年西部十省市合计投入2064.3亿元,而同年广东一个省研发经费投入就达到2343.6亿元。创新发展方面的巨大区域差距从深层次上决定了未来区域发展格局的变化,必须着力调整区域创新过度不平衡的局面。
图6 2017年区域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规模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年10公布的《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区域按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自高向低排序。
四、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细化深化区域战略,在明确区域新时代发展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加大区域政策精准性和政策支持力度
2012年之前,我国区域战略以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为主要框架,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我国区域发展格局更趋复杂,东中西部差异继续存在的同时,四大板块内部也出现了明显分化,对于特定区域长期面临的特定制约、特定问题,基于四大板块的区域政策框架难以精准发力,政策泛化、资源分散化往往导致政策效果弱化。针对这种情况,十八大以来,中央在完善基于四大板块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同时,针对一些具有全局意义的典型区域提出了一系列更加聚焦、更有针对性的区域战略,这是区域战略部署的重大突破性创新。例如,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出发点就是针对性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与河北省发展长期滞后的问题;再比如,中央近期提出的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既是一项探索新时代实现更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开放发展战略,也是一项着眼促进海南加快追赶的区域战略。未来,要在这一思路下继续细化深化区域战略,特别是针对转型发展长期陷于困局当中而已有区域战略尚未有效覆盖的区域,从其在新时代全局发展中的作用出发进行准确功能定位,采取更加聚焦、更大力度的区域战略进行支持。
(二)把区域经济稳增长、防范出现区域增长失速风险作为未来一段时期区域政策的战略重点,以弱势区域产业体系、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作为区域稳增长政策的发力主线
当前,在长期结构性矛盾逐步凸显和内外部需求紧缩的叠加影响下,各地区普遍面临下行压力,部分区域经济增长出现大幅下降。由于区域间日益深化的产业联系,区域经济增速下滑还会带来不利的外溢影响和连锁反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提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要求,各地区必须把稳增长作为当前工作的重要目标。从区域经济数据显示的情况看,稳工业、稳投资是区域稳增长的重点,制造业、社会民生也是欠发达地区的短板领域。因此,地方在落实中央陆续推出的稳增长政策过程中,一定要深入领会、准确把握中央精神,把稳增长与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有机统一起来,选准政策发力领域,提高政策效力,坚决避免在传统领域进行低效重复投资。
(三)结合区域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基础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区域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竞争力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为有效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化解宏观金融风险所做的重大战略部署。经过几年来的努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相关行业供求关系发生显著变化,产能利用率和企业效益相比以往明显好转。但从最近的区域效益指标来看,部分区域尤其是资源能源型产业比重较高的区域,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明显差距,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这还是反映出相关区域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存在一定问题。例如,一些地方在实施在去产能过程中,为快速取得短期效果采取了“一刀切”的行政摊派手段,导致优胜劣汰机制作用丧失,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中央政策初衷,也导致区域发展质量和效益难以真正提升。未来,各地区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中央提出的“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方针指导下,以提升区域发展质量效益和产业竞争力为根本目标,综合运用改革和政策手段,加快推动产业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减少低端无效供给,发展更多优质企业。
(四)把扩大对外开放作为促进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追赶的有力抓手,进一步推动增强内外部连通性的大通道建设,重塑我国经济地理格局
经济地理区位是区域经济格局的决定性因素,地处内陆、对外交通成本高是内陆地区发展的根本制约。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听取有关专家城镇化研究报告座谈会和2014年参观国家博物馆人居科学研究展期间先后两次提出“胡焕庸线能不能破”的问题。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就是要通过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内陆地区外部联系、对外开放的条件。十八大以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内陆自贸区建设等中央重大部署下,西部地区的交通条件极大改善,与外部区域的互联互通显著增强。受益于此,近年来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有力地对冲了消费、投资增速下滑的影响。未来,内陆地区要牢牢把握不断扩大区域开放发展的有利形势,积极推进、抓紧落实南向通道建设等与区域开放密切相关的中央决策部署,在对外开放中实现区域赶超。
(五)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集中统筹资源推进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培育欠发达地区区域增长新动能
创新是新时代引领区域发展的第一动力。目前,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一线城市在雄厚的经费投入和人才资源支撑下,创新发展大幅领先其他区域,欠发达地区无论研发投入强度还是投入规模都难以与其相比。区域创新发展的高度不平衡对未来区域格局走向有着长期影响,欠发达地区要改变被动追赶局面,必须加快创新能力建设。在各方面条件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欠发达地区必须集中统筹创新资源,首先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具有一定能力的创新中心,再通过区域创新协同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进行辐射带动。同时,中央要把推动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创新能力建设作为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重要工作和抓手,针对性制定相关政策来改变“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动势头,提供有效激励机制促进创新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平衡集聚。
参考文献:
[1]侯永志、张永生、刘培林,2015:《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战略性区域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
[2]侯永志、张永生、刘培林,2016:《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与政策》,中国发展出版社。
[3]孙志燕、侯永志,2017:“更有效发挥区域政策在推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总5182号。
[4]孙志燕,2018:“新技术革命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及政策建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总54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