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

“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大棋局:轴带引领 群区耦合 ——访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肖金成时间: 2025-04-24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25年04月23日  作者:王彩娜 责编:万山

 


“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亮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歌猛进;新疆探索出一条稳定与发展并重的道路。

当前区域协调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现阶段不同层次的区域分化、极化现象仍然存在,经济和人口向优势地区集中日趋明显。

今后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发力方向:以城市群为核心推动形成经济区,依托经济区开展国际次区域合作。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理念、战略和政策体系不断丰富完善,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稳步推进,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统筹、城乡并进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速形成。“十五五”时期,如何准确把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统筹发力、兼顾效率与公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打破行政区划的藩篱,既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要素在区域内外部自由流动,又要发挥政府的引领和能动作用,使得适合经济发展的地区集约高效、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宜居适度、重要生态功能地区山清水秀。”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肖金成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是依托重要的交通干线,努力构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经济带,以强化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联系为核心,引导要素在经济带集聚,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形成若干个协调互动、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城市群,并依托城市群构建经济区,同时加强国际次区域合作。

“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亮点

中国经济时报:随着区域协调发展理念、战略和政策体系不断丰富完善,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统筹、城乡并进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速形成。在您看来,“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较大的亮点有哪些?

肖金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举措。一般意义上的区域协调发展,既包括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四大区域战略,也包括支持“老少边欠”地区的发展。“十四五”以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区域比较优势发挥更加充分,中西部地区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持续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是“十四五”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一大亮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2019年提出的区域重大战略,“十四五”时期全面推动实施。黄河流域横贯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覆盖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和四川等省(区),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有利于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还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歌猛进也是一大亮点。四川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契机,跻身地区生产总值超6万亿元的经济大省行列,成为地处西部的经济大省“挑大梁”的代表。同时,重庆都市圈与成都都市圈规划落地,促进川渝两地合作不断深化。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川南渝西地区合作等持续推进,合作机制日益完善,显著缩小了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此外,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稳定也是一大亮点。“十四五”期间,新疆的发展重心从维稳转向经济建设,探索出一条稳定与发展并重的道路。特别是2023年新疆自贸区的设立,不仅提高了贸易便利化水平,还吸引了更多的外资和企业投资,促进了新疆地区经济发展。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新疆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贸易、产业等领域加速发展,为维护边疆稳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十五五”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基础条件差别之大在世界上少有,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任务十分艰巨。据您分析,“十五五”时期,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肖金成:我们在看到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不同层次的区域分化、极化现象仍然存在,如四大区域的分化态势依然较为明显,区域内部地区之间经济增长差异也较大,经济和人口向优势地区集中日趋明显,传统工矿区城市经济活力不足等,新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从“挑大梁”的6个经济大省的分布来看,东部地区有4个,中部地区仅有河南、西部地区仅有四川上榜,即便将经济大省的范围扩大到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10的省份,东部地区有6个,中部地区有3个,西部地区只有1个,这直观地反映出东部地区在经济规模与发展质量上持续领先以及省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产业梯度转移作为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路径,在推进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阻碍,究其原因在于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间的成本落差不大。尽管武汉、郑州、重庆、成都等中西部省会城市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形成了“一市独大”的发展格局,这种繁荣尚未有效辐射至省内其他城市。中西部地区推行的“强省会战略”,对标东部省会城市,却因人口规模、经济基础等差异,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追赶。与此同时,省内省会与地级市间的差距持续拉大,中西部地级城市在规模、资源集聚能力上远不及省会,与东部地区城市数量多、地级市实力强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从政策引导、要素优化、环境改善等多维度发力,方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城市群内外的发展差距也要重视。我国的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占比较高,人口占比较低,所以城市群内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普遍较高。目前,我国的城市群虽然数量多、规模大,但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功能上,以及影响力、带动力上还存在诸多不足。下一步,需要加强城市群内部交通设施网络化和空间结构合理化,通过集聚产业等方式提升非核心城市的吸纳能力,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强化城市群内部功能整合,加快解决城市群核心城市“一市独大”及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十五五”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发力方向

中国经济时报:在您看来,“十五五”时期深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走深走实,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重点发力方向有哪些?

肖金成:实施轴带引领战略。在充分发挥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京广京哈经济带等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还要立足国土空间开发的整体需求,积极培育包(头)—昆(明)经济带、渤(海湾)—(内)蒙(古)—新(疆)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和沿边经济带,构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的区域开发框架,推进形成功能清晰、分工合理、各具特色、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促进生产要素分布与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相协调。

以城市群为核心推动形成经济区。要顺应经济带、城市群和经济区相互耦合的趋势,发挥城市群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如可依托辽中南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构建东北经济区;依托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构建泛渤海经济区;依托长三角城市群构建泛长三角经济区;依托海峡西岸城市群与台北都市圈构建海峡经济区;依托珠三角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区;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湘东城市群构建中部经济区;依托关中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构建西北经济区;依托成渝城市群、贵阳都市圈、昆明都市圈构建西南经济区。经济区的数量和范围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这种空间组织模式,有利于改变我国人口与产业不匹配,大城市过大、小城镇过多、中等城市发育不良的区域空间结构不合理状况,优化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依托经济区开展国际次区域合作。泛珠经济区可与海洋丝路国家构建海丝次区域合作区;西北经济区可与中亚国家构建中亚次区域合作区;东北经济区可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朝鲜建立东北亚国际次区域合作区;西南经济区可通过澜沧江—湄公河、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构建东南亚、南亚次国际次区域合作区;泛渤海地区可与日韩合作构建黄海国际次区域合作区。促进国际次区域合作,关键是要建立国内区域合作机制。首先,赋予西南经济区推动澜—湄国际次区域合作的职能。其次,构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泛渤海地区区域合作机制,并相应赋予推动各自相邻国家相邻地区次区域合作的职能,在此基础上搭建国际次区域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