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
我国财税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时间: 2016-01-02信息来源:王金龙 作者:wyg_admin 责编:
[摘要]文章首先从整体上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战略布局、制定并实施的区域财政金融政策及其政策效应,然后分别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等不同层面探讨了财政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文章认为,制定适应该区域实际的财政金融政策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中西部等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财税金融政策;影响
区域经济是“十二五”国家经济结构转型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区域经济政策、区域基础条件和经济流通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财税金融政策是宏观调控杠杆之一,也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可在经济波动和经济不景气时期发挥熨平和调节作用,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从区域经济实际出发,充分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制定并落实适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可有效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维护社会稳定。
一、区域经济界定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区域经济的界定
区域是按照一定标准在一定时期内划分的有限空间范围,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不同学科对“区域”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学认为,“区域”是一种存在于地球表面的地理单元;政治学认为,“区域”是一种为实施行政管理而设定的行政单元;经济学认为,“区域”是一种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社会学认为,“区域”是一种具备某种人类共有的社会特征的聚居地区。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区域是一种空间,而某些经济学者认为,区域是一种经济组织,也是经济上存在密切相关性的空间范围,称之为“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可理解为在一定时期内按照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而划分的某一空间范围,而从总体上看,区域经济在空间上存在连续性、在时间上存在变动性和在布局上存在层次性等共同属性。首先,地理环境、地域习俗、自然资源、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结构是划分区域经济的基本依据,因而经济区域具有明显的地缘性和在地理位置上相连续的特点,即存在空间上的连续性;其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的划分也有可能发生变化,其划分也绝非一成不变,即存在时间上的变动性;最后,经济区域依据的侧重点不同,区域经济也可大可小,也可归属为不同级别和类别的经济区域,即存在局部上的层次性。但从整体上来看,任何区域经济都是国家区域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受地理、社会发展条件不均衡及相关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且差距较大,其严重性在世界范围内也比较少见。从以上区域的经济总量、公共基本服务、人均GDP等指标来看,东、中、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弱化降低态势,并已出现较严重的“马太效应”。具体而言,东部地区财力充足,拥有较好的外部环境来发展经济,而中、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经济欠发达,财力不足,限制了该区域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影响了经济发展并形成恶性循环。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且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一方面,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另一方面,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更加落后,进而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及政策效应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战略是采取多种措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并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东、中、西部和东北等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应在考虑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潜力、开发密度等因素的前提下,按照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分出相应的空间单元(具有某种特定的主体功能定位,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并根据各区域实际情况实施分类管理,制定并实施符合该区域实际的、积极稳妥的区域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制定并实施分类区域政策,并采取措施增强其有效性,进一步细化国家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要求,并明确其发展定位。以东北区域经济为例,为振兴该区域经济,出台相应的财税金融政策十分关键,通过注入资金、投入国家重点项目,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并拉动地方经济,国家发改委也已实施了改造国债资金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从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来看,能源及重要原材料(煤炭、石化、钢铁等)、重大装备产品(数控机床、轨道车辆、输变电设备、发电设备和重型机械等)、军民结合产品(飞机、船舶和燃气轮机等)、农产品深加工(以绿色无公害为发展目标)、高新技术产品(电子、通讯制造、生物技术、软件开发、医疗设备和航空航天等行业和领域)和现代医药工业(涵盖现代中药、医药中间体、化学原材料和生物制药等)是今后发展的重点。因此,应在东北地区大力筹建大型石化、大型煤炭、现代装备制造、精品钢材、安全农副产品、先进船舶等现代产业基地。同时,还应出台适应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对符合经济结构调整的项目及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坚持按照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产品销路好并符合环保标准的原则提供固定资产贷款,切实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东北经济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此外,还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多层面、全方位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另一方面,对不同类型的经济区域实施分类管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经济圈或核心经济带,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和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局面,进一步加快开放、开发步伐,促进经济发展。而对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疆地区,国家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给予对口支援,开展扶贫协作,并实施民政区域自治政策。例如,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制定并实施相应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进一步改善了民生。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效应
一直以来,在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以及财税金融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提速,经济总量实现了大跨越,人均水平也明显提高。以2008年的数据为例,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54.3%,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增强了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济发展活力足,发展速度快,经济总量分别占全国的19.3%和17.8%,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明显缩小。2009年,《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显示,1998年西部地区的GDP为14647.38亿元,2008年增长至58256.58亿元,年均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国家对西部地区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以来,该地区共减免企业所得税1244.46亿元,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也发挥出积极的政策效应,至2008年实现税收5242.87亿元。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实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已初见成效,东部、中西部和东北等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也已呈现互动协调和全面隆起之势,形势喜人。
三、财税金融政策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财政政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部分税收政策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近年来的实践表明,税收优惠政策可促进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政策效应。但税收优惠对中西部等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实际上是比较有限的。首先,我国的税收优惠相对而言更偏向于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同时并未充分体现产业政策,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不利。目前,我国实施的是以直接优惠为主的税后优惠政策,这种优惠方式不适用于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对高新技术产业也非常不利。其次,税种设计不合理,不利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例如,要促进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提高该地区加工企业的效益,就必须扩大消费税和资源税的征收范围,适当提高税率。同时,也不利于该地区政府筹集财政收入,对于提高其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地区内的转移支付能力并无明显作用。
2.购买性支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购买小支出包括消费性支出和建设性支出,由于中西部地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收入较为稳定,人员流出缺乏内在动力,导致财政负担较大。以1998年的数据为例,当年全国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从业人员为1096.5万人,GDP为78345.1045元,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持比重为9.21%;东部地区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从业人员为457.9万人,GDP为48114.54亿元,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持比重为7.92%;中部地区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从业人员为394.4万人,GDP为23113.66亿元,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持比重为10.11%;西部地区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从业人员为244.2万人,GDP为11522.05亿元,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持比重为11.56%。由此可见,中、西部地区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持比重均高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值,财政负担较重,用于科教文卫、城市维护和基本建设的资金就随之减少,导致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3.转移支付对于缩小地区差距无明显作用。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定额补助,政府并未按照物价指数逐年调整,这不利于缩小各地区的经济差距。虽然相对来说,过渡期转移支付较为规范,但总规模有待扩大,且应体现均等化原则。加之中、西部政府财力不足,转移支付规模不大,因而对于缩小地区差距无明显作用。而建立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平衡支出责任和税收,提高中、西部地区的财政平衡能力。
(二)金融政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实际利率差异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一般来说,实体经济利润率较高时,其利息率也较高,反之则越低。目前,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实际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具有较强的经济活力,贷款增长也较快,而中、西部地区仍执行统一的官方利率。在这种情况下,实体经济利润率较高时,其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旺盛,同时也可保证信贷资金的盈利性和安全性,也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而中、西部地区的贷款增长速度较慢,所获得的资金也较少,进而出现越富的地区资金越多,而越穷的地区资金越少。
2.统一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受货币乘数差异影响,统一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可导致货币供给区域呈不均衡分布。一般来说,中、西部地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货币乘数较低,统一的存款准备金政策会进一步加大不同地区的货币供给差距,从而出现资金短缺等情况。从货币信用化水平来看,中、西部地区远低于东部地区,现金漏损率也较高。加之地区之间存在资金回流(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回流),导致中、西部地区的货币乘数较低,支持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资金也远少于东部地区,进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3.宏观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再贴现金融体系尚不完整,并未实行差别利率,合理性有待提高。例如,票据市场的隔断性和区域性较明显,跨地区和跨系统流通较困难,同时还存在过分强调票据真实性贸易背景等现象,其融资功能逐渐丧失,并且签发、承兑和贴现等环节的区域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票据市场的发展。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目共睹,因此应充分重视宏观金融政策的作用,努力为中、西部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及资金支持,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可进一步加大中、西部地区的信贷倾斜力度,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加大开发力度,通过合理筹资和运用资金落实好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适当增加中长期信贷,在保证重点项目信贷的同时为中、西部地区的重大建设项目提供直接信贷支持;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在中、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并完善地区金融组织体系和区域性金融机构等。
四、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税负水平对区域内企业发展的影响
当前,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是统一的税收政策及相关法规。这样一来,尽管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但其企业之间的税负无明显差异。即便各地区的税负相同,中、西部地区企业的竞争和自我发展能力也势必会弱于东部地区。如果中、西部地区的税负更重时,则后果势必更严重。以增值税为例,增值税在我国税收工作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我国在振兴东北地区经济的方案中期所采取的主要政策手段是着手于该地区的增值税,致力于由生产型向消费性转变,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通过降低增值税可促使东部地区的财力向中、西部地区输出,并可降低该区域企业的税收压力。纵观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认识到成熟的经济体应实行所得税和增值税的均衡性双主体税制,并且其经济越发达,所得税所占的比重越大。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虽同为中性税收,但其税收依据和方式存在差异,因此所得税更利于企业发展。目前,在我国的第二产业中增值税是主要的税种,而中、西部地区的支柱性产业也是第二产业,因而并不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由此可见,降低增值税,减轻企业税负可在较大程度上支持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促使财力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输入,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税收优惠政策对投资软环境的影响
资本形成规模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潜力,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环境通常优于经济落后地区。为吸引投资,落后地区只有通过提升管理效率、改进服务态度等措施改善投资软环境,而其中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制定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资源税为例,中、西部地区大多资源充足,但受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这些资源并未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设立资源税,调节自然资源的级差收入,授权地方政府适度调高资源税税率,平衡各资源开采企业的收益差距,进而促进中、西部资源大省的可持续发展。
财政金融政策是调节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制定适应中西部地区实际的财政金融政策对于促进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国家应充分重视财政金融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作用,而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以促进本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付玉英.财税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1-13.
[2]高登榜,唐运舒,冯南平,等.促进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政策研究[J].江淮论坛,2013,(5):35-40.
[3]姜欣.振兴东北经济:我们应向他人学习什么[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6):55-59.
[4]金向鑫.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5]金影子.区域经济发展与财税金融政策[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6]刘渝琳,刘明.政府优惠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双门槛效应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11):87-99.
[7]龙敏杰,杨婉君.财税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探微[J].时代金融,2013,(3):11-15.
[8]覃成林,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内涵,动因及机制体系[J].开发研究,2011,(1):14-18.
[9]覃成林,郑云峰,张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1):92-93.
[10]魏干梅.财税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J].会计之友,2011,(6):11-13.
[关键词]区域经济;财税金融政策;影响
区域经济是“十二五”国家经济结构转型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区域经济政策、区域基础条件和经济流通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财税金融政策是宏观调控杠杆之一,也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可在经济波动和经济不景气时期发挥熨平和调节作用,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从区域经济实际出发,充分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制定并落实适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可有效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维护社会稳定。
一、区域经济界定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区域经济的界定
区域是按照一定标准在一定时期内划分的有限空间范围,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不同学科对“区域”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学认为,“区域”是一种存在于地球表面的地理单元;政治学认为,“区域”是一种为实施行政管理而设定的行政单元;经济学认为,“区域”是一种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社会学认为,“区域”是一种具备某种人类共有的社会特征的聚居地区。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区域是一种空间,而某些经济学者认为,区域是一种经济组织,也是经济上存在密切相关性的空间范围,称之为“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可理解为在一定时期内按照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而划分的某一空间范围,而从总体上看,区域经济在空间上存在连续性、在时间上存在变动性和在布局上存在层次性等共同属性。首先,地理环境、地域习俗、自然资源、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结构是划分区域经济的基本依据,因而经济区域具有明显的地缘性和在地理位置上相连续的特点,即存在空间上的连续性;其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的划分也有可能发生变化,其划分也绝非一成不变,即存在时间上的变动性;最后,经济区域依据的侧重点不同,区域经济也可大可小,也可归属为不同级别和类别的经济区域,即存在局部上的层次性。但从整体上来看,任何区域经济都是国家区域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受地理、社会发展条件不均衡及相关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且差距较大,其严重性在世界范围内也比较少见。从以上区域的经济总量、公共基本服务、人均GDP等指标来看,东、中、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弱化降低态势,并已出现较严重的“马太效应”。具体而言,东部地区财力充足,拥有较好的外部环境来发展经济,而中、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经济欠发达,财力不足,限制了该区域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影响了经济发展并形成恶性循环。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且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一方面,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另一方面,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更加落后,进而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及政策效应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战略是采取多种措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并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东、中、西部和东北等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应在考虑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潜力、开发密度等因素的前提下,按照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分出相应的空间单元(具有某种特定的主体功能定位,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并根据各区域实际情况实施分类管理,制定并实施符合该区域实际的、积极稳妥的区域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制定并实施分类区域政策,并采取措施增强其有效性,进一步细化国家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要求,并明确其发展定位。以东北区域经济为例,为振兴该区域经济,出台相应的财税金融政策十分关键,通过注入资金、投入国家重点项目,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并拉动地方经济,国家发改委也已实施了改造国债资金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从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来看,能源及重要原材料(煤炭、石化、钢铁等)、重大装备产品(数控机床、轨道车辆、输变电设备、发电设备和重型机械等)、军民结合产品(飞机、船舶和燃气轮机等)、农产品深加工(以绿色无公害为发展目标)、高新技术产品(电子、通讯制造、生物技术、软件开发、医疗设备和航空航天等行业和领域)和现代医药工业(涵盖现代中药、医药中间体、化学原材料和生物制药等)是今后发展的重点。因此,应在东北地区大力筹建大型石化、大型煤炭、现代装备制造、精品钢材、安全农副产品、先进船舶等现代产业基地。同时,还应出台适应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对符合经济结构调整的项目及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坚持按照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产品销路好并符合环保标准的原则提供固定资产贷款,切实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东北经济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此外,还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多层面、全方位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另一方面,对不同类型的经济区域实施分类管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经济圈或核心经济带,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和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局面,进一步加快开放、开发步伐,促进经济发展。而对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疆地区,国家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给予对口支援,开展扶贫协作,并实施民政区域自治政策。例如,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制定并实施相应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进一步改善了民生。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效应
一直以来,在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以及财税金融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提速,经济总量实现了大跨越,人均水平也明显提高。以2008年的数据为例,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54.3%,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增强了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济发展活力足,发展速度快,经济总量分别占全国的19.3%和17.8%,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明显缩小。2009年,《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显示,1998年西部地区的GDP为14647.38亿元,2008年增长至58256.58亿元,年均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国家对西部地区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以来,该地区共减免企业所得税1244.46亿元,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也发挥出积极的政策效应,至2008年实现税收5242.87亿元。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实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已初见成效,东部、中西部和东北等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也已呈现互动协调和全面隆起之势,形势喜人。
三、财税金融政策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财政政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部分税收政策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近年来的实践表明,税收优惠政策可促进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政策效应。但税收优惠对中西部等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实际上是比较有限的。首先,我国的税收优惠相对而言更偏向于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同时并未充分体现产业政策,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不利。目前,我国实施的是以直接优惠为主的税后优惠政策,这种优惠方式不适用于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对高新技术产业也非常不利。其次,税种设计不合理,不利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例如,要促进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提高该地区加工企业的效益,就必须扩大消费税和资源税的征收范围,适当提高税率。同时,也不利于该地区政府筹集财政收入,对于提高其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地区内的转移支付能力并无明显作用。
2.购买性支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购买小支出包括消费性支出和建设性支出,由于中西部地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收入较为稳定,人员流出缺乏内在动力,导致财政负担较大。以1998年的数据为例,当年全国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从业人员为1096.5万人,GDP为78345.1045元,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持比重为9.21%;东部地区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从业人员为457.9万人,GDP为48114.54亿元,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持比重为7.92%;中部地区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从业人员为394.4万人,GDP为23113.66亿元,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持比重为10.11%;西部地区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从业人员为244.2万人,GDP为11522.05亿元,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持比重为11.56%。由此可见,中、西部地区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持比重均高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值,财政负担较重,用于科教文卫、城市维护和基本建设的资金就随之减少,导致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3.转移支付对于缩小地区差距无明显作用。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定额补助,政府并未按照物价指数逐年调整,这不利于缩小各地区的经济差距。虽然相对来说,过渡期转移支付较为规范,但总规模有待扩大,且应体现均等化原则。加之中、西部政府财力不足,转移支付规模不大,因而对于缩小地区差距无明显作用。而建立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平衡支出责任和税收,提高中、西部地区的财政平衡能力。
(二)金融政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实际利率差异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一般来说,实体经济利润率较高时,其利息率也较高,反之则越低。目前,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实际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具有较强的经济活力,贷款增长也较快,而中、西部地区仍执行统一的官方利率。在这种情况下,实体经济利润率较高时,其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旺盛,同时也可保证信贷资金的盈利性和安全性,也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而中、西部地区的贷款增长速度较慢,所获得的资金也较少,进而出现越富的地区资金越多,而越穷的地区资金越少。
2.统一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受货币乘数差异影响,统一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可导致货币供给区域呈不均衡分布。一般来说,中、西部地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货币乘数较低,统一的存款准备金政策会进一步加大不同地区的货币供给差距,从而出现资金短缺等情况。从货币信用化水平来看,中、西部地区远低于东部地区,现金漏损率也较高。加之地区之间存在资金回流(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回流),导致中、西部地区的货币乘数较低,支持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资金也远少于东部地区,进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3.宏观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再贴现金融体系尚不完整,并未实行差别利率,合理性有待提高。例如,票据市场的隔断性和区域性较明显,跨地区和跨系统流通较困难,同时还存在过分强调票据真实性贸易背景等现象,其融资功能逐渐丧失,并且签发、承兑和贴现等环节的区域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票据市场的发展。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目共睹,因此应充分重视宏观金融政策的作用,努力为中、西部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及资金支持,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可进一步加大中、西部地区的信贷倾斜力度,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加大开发力度,通过合理筹资和运用资金落实好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适当增加中长期信贷,在保证重点项目信贷的同时为中、西部地区的重大建设项目提供直接信贷支持;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在中、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并完善地区金融组织体系和区域性金融机构等。
四、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税负水平对区域内企业发展的影响
当前,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是统一的税收政策及相关法规。这样一来,尽管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但其企业之间的税负无明显差异。即便各地区的税负相同,中、西部地区企业的竞争和自我发展能力也势必会弱于东部地区。如果中、西部地区的税负更重时,则后果势必更严重。以增值税为例,增值税在我国税收工作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我国在振兴东北地区经济的方案中期所采取的主要政策手段是着手于该地区的增值税,致力于由生产型向消费性转变,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通过降低增值税可促使东部地区的财力向中、西部地区输出,并可降低该区域企业的税收压力。纵观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认识到成熟的经济体应实行所得税和增值税的均衡性双主体税制,并且其经济越发达,所得税所占的比重越大。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虽同为中性税收,但其税收依据和方式存在差异,因此所得税更利于企业发展。目前,在我国的第二产业中增值税是主要的税种,而中、西部地区的支柱性产业也是第二产业,因而并不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由此可见,降低增值税,减轻企业税负可在较大程度上支持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促使财力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输入,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税收优惠政策对投资软环境的影响
资本形成规模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潜力,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环境通常优于经济落后地区。为吸引投资,落后地区只有通过提升管理效率、改进服务态度等措施改善投资软环境,而其中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制定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资源税为例,中、西部地区大多资源充足,但受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这些资源并未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设立资源税,调节自然资源的级差收入,授权地方政府适度调高资源税税率,平衡各资源开采企业的收益差距,进而促进中、西部资源大省的可持续发展。
财政金融政策是调节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制定适应中西部地区实际的财政金融政策对于促进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国家应充分重视财政金融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作用,而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以促进本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付玉英.财税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1-13.
[2]高登榜,唐运舒,冯南平,等.促进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政策研究[J].江淮论坛,2013,(5):35-40.
[3]姜欣.振兴东北经济:我们应向他人学习什么[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6):55-59.
[4]金向鑫.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5]金影子.区域经济发展与财税金融政策[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6]刘渝琳,刘明.政府优惠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双门槛效应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11):87-99.
[7]龙敏杰,杨婉君.财税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探微[J].时代金融,2013,(3):11-15.
[8]覃成林,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内涵,动因及机制体系[J].开发研究,2011,(1):14-18.
[9]覃成林,郑云峰,张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1):92-93.
[10]魏干梅.财税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J].会计之友,2011,(6):11-13.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