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资源经济
资源经济

关于房地产市场走势及政策取向的几点看法时间: 2016-04-17信息来源:徐启元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2016年以来出现的新一轮房市回暖总体保持稳步回升态势,主要呈 “在回暖中分化、库存逐步下降、房贷风险可控”的特点;但一线城市房价存在的急剧波动风险、商业地产和三、四线城市库存消化难题以及开发投资回升乏力的问题也应予以重视。下一步,建议国家应保持全局性政策稳定可预期,增强市场各类参与者的信心;各地应进一步因城施策完善差别化分类调控措施,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房地产开发企业和购房者宜顺势而为,根据自身实际安排好开发节奏和购房时机。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  形势分析  调控  政策建议
        徐启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司,主任科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单位立场。
 
        近期,一线城市房价暴涨再次成为全国舆论“焦点”,部分热点二线城市房价也开始“蠢蠢欲动”,市场对房地产走势的看法也出现严重分歧,有的声音认为“京沪永远涨”,有的则持“房地产崩盘论”、“房地产金融崩溃论”,但事实上以上观点都不可取,本轮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去库存”任务为背景的房市回暖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一、对当前房地产市场运行的基本看法
 
        (一)总体态势:在持续回暖中不断分化
 
        近一段时期,全国住房交易量稳步增加,房价重回升势。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50个代表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增长32.6%;百城住宅价格同比上涨5.3%,连续7个月上涨。但与过去几轮房市回暖不同,本轮房价上涨非“普涨”而是呈持续分化,呈“冰火两重天”态势。2月份,在一线城市房价同比大幅上涨21%的同时,二线城市房价仅上涨1.5%,三线城市房价仍未扭转跌势,下跌0.5%。在整体“供过于求”的大环境下形成“供不应求”的小气候,是一线城市房价急涨的根本原因。在住房需求持续释放、新房供给下滑的双重作用下,2015年年中北、上、广、深住房库存消化周期即已降至12个月以内,今年2月份全部降至10个月以内,其中上海仅有4个月。一线城市这种库存偏低、供求偏紧的状况在2009年、2011年都曾引发房价“暴涨”。再加上,这些一线城市可供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不多,土地供应减少,近期房价涨幅最高的深圳2013—2015年三年仅供地8宗,市场对未来供给短缺的预期进一步推高房价涨幅。同时,近期出台的降低首付比例、下调契税及营业税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需求集中释放;股票市场动荡加剧,资金避险保值需求上升,部分回流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
 
        (二)市场主流:以刚需和改善性需求为主
 
        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背景下,本轮房地产市场回暖中投机性购房比例是历次中最低的。房产中介机构房天下数据显示,2015年6月—2016年2月北京二手房交易中首次置业比例超过50%,上海、广州均超过30%,深圳超过20%。万科反映,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也以首次置业的刚性需求为主,比如2015年沈阳首次置业客户占52%左右。随着全面二孩等政策落地实施,以“卖小买大”、“卖远买近”为主的改善性需求持续释放,正在接替刚性需求,逐步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主导力量。链家地产交易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上海二手房交易中三居室及以上户型的成交量占比分别达到54%和55%,天津改善性需求占28%。房天下数据显示,西安等二三线城市改善性需求释放也较为明显。
 
        (三)住宅库存:逐步向合理区间回归
 
        住房城乡建设部监测显示,在销售持续回暖带动下,90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库存已连续5个月减少,2月份消化周期缩短至13.4个月,已接近12个月左右的健康水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走向等关键变量的差异,本轮房地产市场回暖总体是由低库存地区向高库存地区、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区域渐次回暖。目前,一、二线城市住房库存基本降至合理水平,部分一线城市库存出现紧张,但三、四线城市消化周期仍然偏长,局部人口净流出地区还面临“无人买房”的窘境。中国指数研究院监测的典型城市库存,一线城市平均消化周期为8.4个月,二线城市平均为10.7个月,而三线城市平均仍高达21.7个月。
 
        (四)杠杆风险:房贷风险总体可控
 
        近日媒体炒作首付贷问题,引发各方面对房贷风险高度关注。部分中介机构为促进住房交易主要在二、三线城市推出的首付款融资业务,首付贷额度可达首付款的50%甚至更高,这也意味着在首付比例已降至20%的情况下,变相将实际首付比例降至10%以下,进一步增加杠杆。但从调研情况看,首付贷等领域风险总体可控。链家地产估算,目前全国首付贷规模至多在100—150亿元,且违约率极低,与去年8.7万亿元的销售额相比,对整体房地产市场影响可忽略不计。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总体偏低,2015年末住户贷款余额26.7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9.5%,明显低于国际通行85%的警戒线。因此,当前房地产市场驱动的居民部门债务率上升仍在可控范围内,不会明显增加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
 
        二、房地产领域需要关注的几个风险问题
 
        当前房地产市场虽总体呈回暖态势,但高度分化的区域市场走势使得各方面对未来预期存在一定分歧,不排除出现 “房价波动风险高于预期,而去库存、促投资进展低于预期”的情况。
 
        (一)房价上涨重点关注一线城市——可能出现急剧波动
 
        本轮房价上涨并非“普涨”,主要是几个一线城市“急涨”,个别城市甚至脱离正常区间出现“指数型”上涨。关于下一步房价走势,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与中介机构在判断上存在一定分歧。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一手房”,认为房价存在跳涨可能。主要原因:一是当前不少一线城市库存“告急”,供求紧张状况短期不会改善;二是2013—2014年一线城市产生的“地王”即将于今年下半年以及明年上半年入市,而目前市场价格还不足以弥补新盘成本,开发商有提价需求;三是一线城市土地储备明显不足,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一线城市住宅用地平均储备量仅够开发1.1年,导致土地价格的非理性上涨甚于房价,新成交土地价格普遍高于周边房价,“面粉贵过面包”使市场形成涨价预期;四是房价持续上涨可能吸引更多投资投机性需求参与,苏州等少数城市已出现炒房苗头。中介机构经营“二手房”,大多担忧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可能降温甚至出现房价下跌。原因有三:一是去年以来新房和二手房成交面积均创历史新高,一定程度上透支未来购房潜力,购房需求可能“来得快、去得也快”;二是宏观经济运行继续承压,居民收入增幅不及房价涨幅,购房者支付能力趋弱;三是由于二手房市场供需双方均为“散户”,对市场波动、政策变动高度敏感,目前已有部分城市着手研究应对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如果房地产市场政策出现偏紧的信号,可能影响“脆弱”的二手房价格上涨。
 
        (二)库存压力重点关注商业地产和三、四线城市——去化难度依然较大
 
        虽然住宅库存整体水平逐步回归合理区间,但仍有两类库存可能成为“老大难”问题。一个是商业地产仍呈全面过剩态势,是去库存的“痛点”、“难点”。受宏观经济下行、网络购物冲击等影响,商业地产经营模式遭遇挑战,库存严重程度甚于住宅。截至2015年底,全国主要城市商业综合体存量面积达3.6亿平米,预计2016年将突破4.3亿平米,消化难度极大。以四川为例,商业、办公用房可售周期达50个月左右。另一个是经济疲弱、人口流出的地区房地产库存去化较慢,主要是东北和中西部的三、四线城市。克尔瑞信息集团统计,2月份长春、沈阳、大连等地库存消化周期环比增幅仍高达20%以上,其中大连库存增加至32.9个月。如果考虑三、四线城市开发商已购置未开发土地,“隐形”库存还会远高于目前统计,根据链家地产统计,三、四线城市存量土地消化周期长达 4.3年,部分城市超过5年。
 
        (三)未来发展重点关注开发投资——房地产投资增速回升幅度可能弱于市场回暖程度。
 
        突出表现为,土地购置作为开发投资的先行指标仍在下滑。2015年全国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下降31.7%,今年以来也未见明显好转。一线城市虽然土地需求十分旺盛,但政府推地数量、优质土地储备“双减少”。中国指数研究院对全国300个城市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一线城市由于无地可供土地月均成交面积下滑56.1%,二线城市也下降了12.9%;对于三、四线城市,开发商拿地普遍较为谨慎,土地成交面积在去年下滑的基础上又下降10.3%,预示全年开发投资回升空间将受制约。此外,虽然目前购房者通过首付贷、众筹等创新方式加杠杆和炒房的规模都比较小,但过度的金融创新“野蛮生长”也可能导致风险积累过快,必须及早予以关注和监管。
 
        三、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取向的判断和相关政策建议
 
        房地产“去库存”是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国家势必会保持“去库存”大政方针不变,坚持促进住房合理消费的总基调,但针对房地产市场由以往“普涨”转向“分化”的新变化,必然会区别对待、因城施策出台差别化调控政策。在当前形势下,本文就政府应如何加强和改善房地产调控,房地产企业、普通购房者应如何把握好国家政策动向,合理安排好开发节奏和购房时机,提出几条具体建议。
 
        (一)国家应保持全局性政策稳定可预期
 
        一是着力化解商业地产库存。应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办公用房等项目调整规划,将其改造为电商用房、科技研发型地产、创客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商务居住复合式地产、高层次人才公寓等,拓展商业地产市场需求。指导地方降低住宅小区配建商业用房的比例。二是密切监控房地产金融风险。应加强对首付贷、众筹等新产品的合规监管和风险控制,适时将中介机构、开发企业开展的金融业务纳入监管范围。比照新房交易政府强制资金监管,研究推广深圳二手房交易资金监管模式,对全国二手房交易资金实行全方位强制监管。三是应尽快实施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对于符合条件的刚性或改善性购房家庭按揭贷款利息给予抵扣。
 
        (二)各地应进一步完善差别化分类调控
 
         一方面,一、二线城市应发力供给端。加大对部分库存已降至合理水平城市的土地供给力度,特别是一些房价上涨过快的一、二线城市,加快供地节奏。允许地方根据实际调整完善“90平方米以下套型住房占全部套型70%以上”的政策,对个人购买家庭唯一或第二套90平米以上住房的减按1%征收契税,满足改善性需求比例提升的新趋势。应研究出台支持城市旧房更新改造的综合性支持政策,通过提高建筑容积率来增加供给。另一方面,三、四线城市要挖潜需求端。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购房,对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首次购买城镇住房,给予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优惠。进一步提高三、四线城市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比例。通过中长期政策性贷款支持、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措施,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或长期租赁库存商品房,作为公共租赁住房出租。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和购房者宜顺势而为
 
        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目前土地市场比较火爆、溢价率急升的情况下,应根据自身实力和经验选择合适的拿地策略,一线城市虽然房价上涨预期、购买能力均较强,但如果按目前的高价拿地,一旦房价涨幅不及预期则容易发生亏损。对于三、四线住房自有率、库存均较高城市的开发商,应着眼于吸引改善性购房需求,在允许的情况下尽快修改设计规划,向市场提供更高品质、更高档次、更具特色的改善性住房。对于购房者,还应区别所处的城市类型、区别购房能力分类决策。一线城市库存水平较低,“好房”供不应求,刚性需求如有合适房源宜尽快购买,改善性需求应等房价稳定后再行置换。在近日深圳、上海接连出手降温楼市的情况下,投资性资金很可能向热点二线及省会城市溢出,这些城市房价出现一波上涨的可能性较大,对于有好房源的自住型购房者宜果断出手。而对于高库存三、四线城市,购房者可以从容选择合适房源,新进城农民更应借好政府鼓励“新市民”购房的政策东风,用足银行量身定制的信贷产品,以更低的成本在城市选择合适住房。

        (责任编辑:田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