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经济
低碳发展约束下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研究时间: 2016-10-18信息来源:田原 孙慧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十三五”时期坚持绿色发展,要求加快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当前,我国产业技术创新严重缺乏、相关制度供给不足、发展思维定式及政府政绩评价指标不完善等问题,是制约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障碍。应加快产业转型的制度创新和政策扶持;依托“一路一带”战略,推进资源型产业转型的全球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推进技术创新;增进人力资本积累,夯实产业转型升级的智力基础;大力开展环境治理,推进生态补偿有序进行;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强化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法律保障等,从而有效推进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关键词:低碳约束;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6)01-0045-04
DOI:10.16528/j.cnki.22-1054/f.201601045
作者简介:田原,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孙慧,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注: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源型产业碳排放损益偏离分析及区域公平发展研究”(编号:71463056)和新疆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般项目“资源型产业碳减排与转型升级研究”(编号:010115C10)的成果。
资源型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发展区域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资源型产业所处地区大多产业发展单一,碳排放量高,资源和环境破坏严重,面临转型升级的困境;同时,全球低碳排放的刚性约束已成为国际共识,并正改变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政策和发展模式。我国在“十三五”时期坚持绿色发展,要求加快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如何解决资源型产业高碳排放量与低碳发展刚性约束之间的矛盾,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寻求低碳发展约束下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低碳发展约束下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困境
资源型产业高度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我国主要还是以消耗资源(特别是以一次化石能源)为主,短期内依然无法改变资源依赖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局面,特别是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所处的生态环境带来破坏,如大气环境污染、地质结构破坏、地下水层破坏和水质污染等,对环境造成的负外部性问题特别突出。当前,在绿色低碳发展要求下,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面临诸多难题。
(一)产业技术创新严重缺乏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传统资源型产业过分依赖于采掘业及矿产品的简单加工业,实际上仅属于资源型产业链中的上游产业,处于整条产业链的初始部分,企业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因此,产业附加值低,碳排放污染程度高,往往通过对技术创新产生挤压而使整个产业陷入“资源诅咒”,最终形成简单地“挖资源、卖资源”的路径依赖,为资源型产业降低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障碍。
(二)相关制度供给不足
我国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法律法规等不完善,许多领域仍然处于空白状态。首先,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理念较为落后,大部分法律法规主要针对产业末端治理或环境污染发生后如何处理而制定,对污染源头和事前预防没有统一的规划。其次,在法律法规的操作性方面,目标过于宽泛,表述过于笼统,并缺乏详细操作规程,因而造成具体执行时往往很被动。再次,没有建立能反映能源与环境稀缺程度和产业真实成本的价格体系、促进产业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鼓励低碳排放的生产消费体系。最后,在各项政策的配合方面,还没有建立一整套包含行政、法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政策制度体系,相关政策法规都是各自独立,不仅没有很好地发挥合力,有时甚至还会相互冲突和制约。
(三)存在发展的思维定式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资源型产业可分为上、中、下游三个产业链环节,传统的资源型产业过分依赖于采掘业及矿产品初级加工业。由于一些地方和企业过分关注资源型产业的短期利益,导致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方式粗放,只注重资源的开采,不注重产业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出现资源枯竭,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四)政府政绩评价指标不完善
多年来,一些地方过分追求GDP政绩,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导致对当地生态的破坏、环境恶化等负外部性严重,而且由于资源枯竭、产业发展停滞,还带来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同时,地方政绩考核指标的建立还不完善,导致地方对低碳发展的约束性不强。
二、低碳发展约束下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内涵
目前,围绕低碳发展约束下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探讨还缺乏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低碳发展约束下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
(一)低碳发展约束下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是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低碳经济问题提出的背景是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低碳经济的本质是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其基本理念和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将社会经济体系作为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强调自然界有物质限制和承载能力,应避免人口和经济增长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低碳经济同时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如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经济的普遍表现形式是以节能降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核心,保持生态平衡。[1]低碳发展约束下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应是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注重把保护生态环境与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创新驱动结合起来,建立全新的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解决能源消费引起的气候变化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它代表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流形态。
(二)低碳发展约束下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是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发展约束下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包括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三种技术模式。节能减排模式主要指通过创新采掘技术、加工转化技术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和实现低碳排放,解决传统资源型产业耗能过度和大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清洁生产模式是通过开发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的产业化,从源头削减进入生产环节的物质流量,主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同时采取技术工艺综合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从而减少企业自身所产生的废弃物。另外,清洁生产在设计产品时会充分考虑产品使用寿命终结后方便回收利用,以达到尽可能少排放或零排放的环保目标。循环经济模式是强调伴生资源和共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大原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循环方式,通过科学规划,构建互利共生的循环生态产业网络,[2]将企业生产的负外部性就地消化,既可降低治污成本,也能使整个产业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和良性循环。无论以上哪种技术模式,都需要从产业转型升级开始就要进行高技术投入。
(三)低碳发展约束下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人力资本积累
低碳发展约束下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路径要求技术创新,因而为解决要素匹配问题,必然要求劳动者不断接受新理念,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四)低碳发展约束下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载体是循环经济产业群
产业集群模式是将众多资源型企业和相关机构集聚在特定空间内,围绕某一个产业集中形成的组织。[3]由于产业集群中有一个核心产业起主导作用,因而整个集群具有较强的专业化特征。同时,由于集群发展要求在空间地理上的集聚,客观上加强了集群内各企业间的物质和信息联系,提高了相互依存度,通过发挥专业化分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产业效率及规模效应,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然而传统资源型产业集群在实践中往往只做到地理集中,知识外溢作用不明显,“聚而不群”现象很普遍。低碳发展约束下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靠知识创新和扩散及对集群内各企业技术分工整合构建低碳经济下的产业链,因而起点规划就比传统产业集群高,系统复杂、规模大、园区建设具有特色。
(五)低碳发展约束下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长远保障是利益共享
资源型产业转型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资源型企业和当地民众。各相关利益主体按照层次逐渐从高向低、从宏观向微观层层推进。具体看,中央政府的决策行为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又进一步影响资源型企业的行为选择,最后地方政府和资源型企业的行为选择同时对当地民众产生影响。宏观单位的利益实现必须由微观单位来实现,即中央政府的利益实现必须由地方政府来完成,地方政府的利益必须由资源型企业来实现。同时,当地民众的行为选择可极大影响资源型企业的发展(如社会稳定、舆论支持、劳动力投入等)。如果各方面不能获得比较公平的收益和福利,那么要顺利推动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会遇到很大阻碍。因此,低碳约束下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时刻警醒、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好政府、企业与当地民众之间的利益共享问题。
三、实现低碳发展约束下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转型的制度创新和政策扶持
近两年,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增长减速,但对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提高,客观上将有效缓解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各地应全力推进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顶层制度设计,通过深化产权改革等制度创新形成动力机制; 减少政府干预力度,强化政府在市场失灵领域的引导作用; 建立更加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全面落实由传统GDP考核标准向绿色GDP考核标准转变,确立政府官员环境污染终身追责制,并强化执行和监督力度;建立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基金制度;制定土地、融资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 放松企业进入管制,建立公平竞争条件,鼓励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进入资源型服务业和新兴资源型产业,向生产智能化、高科技发展。
(二)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资源型产业转型的全球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通与中亚国家的贸易互通,发挥新疆、内蒙古、宁夏等地的区位优势,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开发开放,依据资源型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方向调整进出口战略,抓住机遇培育新的比较优势,打造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全球布局。创新跨区域合作机制,注重跨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和适用性,将东中部地区的资源型中下游产业逐步转移到西部资源型省区,形成东中西部统筹发展的新格局。
(三)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推进技术创新
将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纳入科研评估体系,鼓励中小企业提升研发能力,通过加快技术成果产权流转、解决技术产权归属问题,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产权激励、市场激励和内部激励,增强企业内在创新动力。建立健全资源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互动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建立公共科研成果分享平台,增强知识溢出效应,激发企业与个人的发明、创新活动。鼓励区域资源型产业循环集群建设,强化环境技术评价,促进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及清洁循环利用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四)增进人力资本积累,夯实产业转型升级的智力基础
引导资源型产业由过去依赖资本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向依赖于人力资本和技术投入的技术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依靠社会网络,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定期对职工开展培训,提高职工受教育程度、业务熟练程度和环保意识,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本积累。选拔原先在资源型上游产业中有培养潜质的中青年职工,通过培训提升业务技能,逐渐向资源型中游、下游产业流动,以增加资源型产业链条中高端环节的人力资本积累。充分利用产业间的技术溢出效应,借鉴与资源型产业有关的产业在人力资本积累上的先进经验,优化资源型产业人力资本匹配结构。推动资源型企业大规模走出国门,积极嵌入全球创新产业链,引进国外人力资本为资源型产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展服务。
(五)大力开展环境治理,推进生态补偿有序进行
一是实行集约型开采,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实现新的资源开发方式,通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严控矿区和周边城镇的污染排放。二是加强已关闭矿区的环境修复工作,果断关闭整治一些污染严重的资源型企业和落后产能,将先进设备和高素质员工集中到资源条件较好、有竞争优势的矿区,推广高效和清洁生产技术,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三是利用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个人或集体从事环境治理。在资源矿区营造水土保护林,治理废弃物占地,填埋塌陷地,并利用这些再生土地种草种树,从事种植、养殖或其他经营活动。
(六)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
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各级政府、资源型企业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因此,需要处理好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各种关系,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一是中央和地方在企业上缴利税中划拨部分专款作为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基金,用于支持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及生态补偿。二是不断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加强失业救助、提供义务教育、完善医疗保险、供应保障性住房、做好生产安全救援预案等政策手段,保障当地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三是资源型产业应积极履行对当地社区的义务。如,环境保护、矿区绿化、道路、信息等基础设施完善; 在招工过程中尽可能多吸纳当地适用劳动力,治理在生产过程中对当地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保障民众的健康,确保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打好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战与持久战。
(七)强化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法律保障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新《环保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资源配置权从传统的政府部门手中转变为由市场机制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根据市场有效竞争来配置资源。完善与自然资源开发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快对资源勘察和采掘、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重点和稀缺资源的保护、资源型产业工人安全生产、完善生态补偿和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提升执法力度、惩治力度和监管力度,为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Xiangsheng Dou . The essence,feature and role of low carbon economy [J]. Environ Dev Sustain (2015) 17: 123-136.
[2]陈颖. 内蒙古资源型产业转型与升级问题研究 [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3]Michael Porter.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 (11/12) : 77-90.
(责任编辑: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