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经济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问题探讨时间: 2016-11-09信息来源:李俊枝 吕洁华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森林生态功能区是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限制开发区域中的一类,是提供生态服务、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不确定性给森林生态功能区带来很大的影响,适应性管理就是针对森林生态功能区不确定因素所产生的影响而进行的一种新的管理实践活动。以适应性管理理论为基础,在综合分析森林生态功能区实际情况和明确森林生态功能区管理目标的前提下,提出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具体过程,并对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内外驱动力因素进行分析,指出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给出若干调整措施。[关键词]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影响因子
[中图分类号]F2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6-0151-06
[收稿日期]2015-01-1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林业产业生态位的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对策研究”(14B123);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研究——以内蒙古大兴安岭为例”(NJSY379)
[作者简介]李俊枝(1982-),女,河北沧县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从事森林资源环境核算与资金管理研究。
适应性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加拿大生态学家C.S.Holling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动态的、适用于系统变化的管理方法。森林生态功能区是一个既开放又包容且十分复杂的动态自然系统,以往对森林生态功能区的管理方法多采用静态模式,衡量管理效果也多采用静态评价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讲,没有充分考虑森林生态功能区所具有的动态演进特点。因此,对森林生态功能区进行管理需要遵循自然演进规律,而且需要对影响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内外驱动力因素加以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动态管理。适应性管理恰好符合森林生态功能区管理的上述要求,因此将适应性管理引入到森林生态功能区的管理中来,将为森林生态功能区管理方式带来新的活力。
适应性管理是针对自然系统的管理,其本质是资源管理,即通过从管理过程和结果中学习知识,从而确定和优化管理战略的一种动态的系统管理方法。管理过程包括调查、规划制定、监测管理客体的变化情况、评估管理结果和调控[1]。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就是对影响系统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确切分析内外驱动力因素对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来指导未来森林生态功能区的适应性管理。
一、森林生态功能区特征及适应性管理的目标
森林生态功能区是2010年我国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限制开发区域中的一类,它对维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以及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森林生态功能区内部多个子系统间存在相互干扰,且森林生态系统处于开放状态,从而使其容易受到外界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因此,在对森林生态功能区进行适应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其本身的特征,明确管理目标,并从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
(一)森林生态功能区的特征
1. 森林生态功能区组织演化的自发性。森林生态功能区是一个由生态、社会和经济系统等多个子系统共同组成的复杂、开放的复合生态系统,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且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森林生态功能区有着自身的演进规律以适应生态环境的变化。因此,对森林生态功能区进行管理需要遵循森林生态功能区的自组织演化规律,森林生态功能区各个系统间的竞争与协同、系统间的催化循环、局部渐变和整体突变以及空间和时间上的混沌与有序共同构成了森林生态功能区自组织演化过程,如图1所示。
2. 森林生态功能区系统功能的自恢复性。森林生态功能区的整体演化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森林生态功能区本身具备自我恢复功能。在森林生态功能区受到自然灾害等的侵害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森林可以通过自组织演化进程逐步修复森林生态系统受损害部分,或是通过进化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此外,森林生态功能区内各个子系统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关系,虽然森林生态功能区是非平衡状态的系统,但是通过自我恢复功能能够使各个子系统间趋近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
3. 森林生态功能区诊断与恢复的互动性。由于长期对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开采与开发,目前森林生态功能区均面临以下状况:一是森林生态功能区内林分质量下降,森林纯林结构增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二是中幼林与成过熟林采育比例失调,珍贵树种及优良树种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三是可采森林资源濒临枯竭,活立木蓄积量锐减,单位面积蓄积量降低[2];四是森林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森林生态功能区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矛盾日益突出。
对森林生态功能区状态的诊断与恢复,主要以监测和控制为管理手段,以监测的数据为基础[3],对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影响因子和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影响因子对森林生态功能区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应性管理手段对森林生态功能区进行管理,以实现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目标。
4. 森林生态功能区内外驱动力的协调性。森林生态功能区是一个由人参与的、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非线性系统,森林生态功能区的自组织演化过程是受到森林内外驱动力共同影响的,内部驱动力主要是森林内部的进化过程,主要包括森林结构、森林健康和生物多样性,内部驱动力是森林自组织演化的根本因素。外部驱动力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和自然活动对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影响,外在驱动力是森林生态功能区自组织演化的强化因素。
内外驱动力同时作用于森林生态功能区,也形成了森林生态功能区进行适应性管理的客观基础,只有掌握内外驱动力的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并协调内外驱动力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适应性管理效果,实现森林生态功能区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4]。
(二)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目标
目前,国家层面上的森林生态功能区在区划上主要考虑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根据森林生态功能区所处的地域特征以及森林生态服务所发挥的功能来分析,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也应该追求以下三方面的目标:
首先,从经济效益上讲,森林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适应性管理的根本目标就是追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节奏和生活环境质量的下降速度越来越快,人类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从而造成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不足。人类日益增长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需求与森林生态服务供给的相对不足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对环境要求的主要矛盾,森林生态服务成为稀缺的资源,具有较高潜在经济价值,而森林生态功能区是森林发挥生态服务功能的载体,因此加强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从社会效益上讲,适应性管理追求的是社会的健康发展。严禁损害森林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的各类开发活动,严格控制对森林生态功能区内的生态环境具有破坏性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对于森林生态功能区内的各种资源开发也要尽可能不损害生态环境并最大限度地修复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后,从生态效益上讲,适应性管理追求的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并创造健康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有效恢复与森林生态功能区管理水平及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质量的提升呈正相关,因此,生态环境的有效恢复有助于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区各系统间的稳定性,提升自然灾害的防御水平,遏制生态退化现象,减少土地退化面积,改善水、空气、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5]。
二、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过程
由于森林生态功能区这一复合系统受到不同的影响因子的干扰,因此,欲实现森林生态功能区的适应性管理目标需要不断对森林生态功能区的适应性管理进行调整和完善,适应性管理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管理过程,如图2所示,可以结合对森林生态功能区影响因子的分析,来实现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目标。
1. 森林适应性管理过程中的信息获取。实施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前提,就是要全面掌握反映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客观情况的各项指标的基本信息。需要指出的是,数据的获得必须是经过长期监测或是科学测算,从而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一是森林生态功能区的管理主体需要详细了解森林生态功能区内的基本情况(生物种群的数量、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造林面积等),在一般情况下是以基础数据的形式来展现;二是对森林生态功能区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长期监测,减少主要影响因子对森林生态功能区带来或将要带来的不利影响;三是根据监测所得的基础数据,利用先进的统计方法对森林生态功能区内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应对森林生态功能区内的各种变化。
2. 根据适应性管理目标的设计备选方案。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应根据管理目标设计多种备选方案,考虑内外驱动力以及各个因子对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影响,在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与适应性管理目标相契合的方案。
3. 适应性管理规划的设计。森林生态功能区的适应性管理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设计,要以追求森林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为目标基础,一切适应性管理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展开。适应性管理规划的设计和方案的实施要以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通过对森林生态功能区各种影响因子指标监测结果的分析和预测,筛选出影响森林生态功能区发展的主要影响因子,抓住影响森林生态功能区经济、生态和社会系统的主要矛盾,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解决森林生态功能区存在的问题。
4. 适应性管理规划的实施。一是根据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影响因子分析,按照影响力大小,对其进行分梯度、层次性管理,由于森林生态功能区是一个集经济、生态和社会系统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复合系统,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要以生态系统的管理为主,即以追求生态效益为主要目标;二是要充分考虑不确定因素可能对森林生态功能区带来的影响(一般认为是由不确定因素给森林生态功能区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好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影响因素的预备工作,尤其要加强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三是按照森林生态功能区本身具有的演进规律进行人为干预(一般认为是积极的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功能区进行科学的改造,加强森林的抚育、更新工作,有意识地调整森林结构,促进森林健康,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为维持森林生物多样性创造空间环境[6],为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5. 适应性管理结果的对比分析。一是将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规划的实施情况和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和梳理,对适应性规划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估。二是根据评估结果和反馈(事后控制)信息,对比之前适应性管理规划所设定的管理目标,判断是否实现了管理目标。如果实现管理目标,可以认定适应性管理活动成功可以终结;若是未实现管理目标,要找出未实现管理目标是什么原因或是何种因素导致的。适应性管理结果的评估是日后调整适应性管理规划调整或修正的基础,因此评估工作需要客观真实,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评估。
6. 适应性管理活动的调整。通过对适应性管理结果的对比分析,寻找未能实现管理目标的原因或是影响因素,通过对相关数据和实际情况的进一步分析,从而对之前适应性管理规划进行调整并优化现有决策,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实施调整后的适应性管理措施,最终重新进入新一轮的适应性管理过程。
7. 适应性管理流程的控制。森林生态功能区的控制活动始终贯穿适应性管理的过程之中。控制活动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反馈)。一是对于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事前控制来说,一般集中以森林生态功能区实际情况和影响因子分析为基础,根据管理目标设计多个备选方案,在多个备选方案中优中选优作为管理规划,在规划的环节上进行控制;二是对于事中控制来说,主要是结合管理目标,在适应性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和对适应性管理结果对比分析上进行控制,在控制过程中监测和评估是对适应性管理规划进行修改和调整的基础;三是对于事后控制(反馈)来说,主要是根据评估后的适应性管理结果来进行控制,如果适应性管理结果达到了预先设定的管理目标,适应性管理活动就可终结,若没有实现管理目标,我们就要对之前所设计的适应性管理规划重新进行调整,直至实现管理目标为止。
三、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驱动力因素分析
1. 内在驱动力因素。内在驱动力是森林生态功能区演进发展的根本动因,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内在驱动力主要包括森林结构、森林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从现实意义来讲,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内在驱动力因素的变化和发展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在评估过程中多采用静态衡量指标,在短期内进行适应性管理实现森林生态功能区的适应性管理目标效果不显著。因此,对于森林生态功能区内在驱动力因素进行适应性管理,要对森林生态功能区内的基本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主要集中在不断加强森林的抚育更新、增加森林覆盖率,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方面,根据森林健康、森林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情况调整适应性管理方法。
2. 外在驱动力因素。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外在驱动力因素主要是包括自然活动和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影响。自然活动是目前人类还无法完全预知和干预的影响因素,如自然灾害、物种迁徙、气候变化等,因此,对于自然活动的适应性管理是被动的,管理效果不明显,管理只能基于预防和修复的基础。而人类活动(分为积极和消极)则是可控的影响因素,而且人类活动对于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影响可以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由于人类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管理主体对人类活动的不确定性不能完全做到及时的预防和监测,所以管理活动实施和管理目标实现的难度会增大。除了森林生态功能区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难以协调外,森林生态功能区还面临着资金、技术投入不足产生的不确定性和国家和地方政策、办事机构以及立法缺失或不健全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因此,加强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外在驱动力因素是最优的适应性管理切入点。
四、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过程中的管理缺位
1.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模式定位模糊。森林生态功能区的适应性管理模式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结构具有重大的影响。适应主要强调的是调整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新环境的协调关系,减少危害或漏洞所造成的损失。对森林生态功能区进行适应性管理主要是追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就目前的管理模式来看,一是森林生态功能区缺乏明确的适应性管理规划,自然景观多,但是建设缺乏特色。二是经营管理模式较为单一,人类活动消极方面比较突出。三是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政策缺位。
2. 实施适应性管理缺乏必要的监测与评估。森林生态功能区一般都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生活工作环境的限制,对森林深处的具体实际情况还不能完全反映。而对于森林生态功能区的适应性管理而言,需要实时动态的监测作为评估各项指标、选择管理方法的依据。导致缺乏监测和评估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一是由于资金限制,用来监测森林生态系统状况的设备都比较落后,已经不能满足深入研究的要求,监测出的数据不能完全客观、真实地反映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实际情况;二是由于工作和生活环境艰苦,不能吸引技术人才去进行科研工作,使得无人将先进的监测技术应用到森林生态功能区的管理中来;三是评估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对森林生态系统状况评估不全面,无法客观、真实地反映森林生态功能区的状况,成为管理实施的障碍。
3. 森林生态功能区内在驱动力水平低。森林生态功能区内在驱动力水平低主要集中在森林健康和森林结构方面。由于长期对森林生态功能区进行开发、开采,森林健康整体呈现以下问题:一是导致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蓄积量锐减,森林采伐抚育比例失调; 二是森林覆被率虽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开发时的破坏,森林环境恢复仍需要很长时间; 三是同龄组纯林增加,异龄组复层林减少,优势树种面积萎缩,外来物种入侵出现蔓延化态势。
目前,从全国森林生态功能区总体情况分析,大多数森林生态功能区的森林结构具有明显的脆弱性。一是天然林资源被采伐殆尽,抚育更新的森林多为人工林,无论在抗冻、抗旱,还是在抗病虫害等灾害方面,人工林远不及天然林的抵抗力和恢复力;二是现在抚育更新的林种多为阔叶林,或是经济价值较高、生长较快的林种,破坏了森林生态功能区自由的自然森林结构;三是现在多数的森林生态功能区的森林多为中幼林,成熟林和过熟林所占比重小,龄组结构严重失衡[7]。因此,从整体上看,森林生态功能区的森林结构稳定性还有待加强。
五、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措施
提高森林生态功能区的适应性管理水平,实现适应性管理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提高管理主体的动态管理能力。一是尊重森林生态功能区自身具有的演进规律,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政绩而盲目冒进;二是不断加强森林生态功能区的监测力度,掌握真实、客观的数据,完善适应性管理的评估体系;三是在森林生态功能区管理手段的选取和管理过程中的调控措施应该更富有灵活性和弹性;四是管理主体应该随着内外驱动力因素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管理手段和措施,保证森林生态系统整体的协调性,实现森林生态功能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目标。
2. 不断完善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过程。适应性管理是一个动态变化、需要不断调整的管理方法:一是要保证森林生态功能区信息获取的真实性,为适应性管理目标的设计及设计适应性管理方案做铺垫;二是设计适应性管理规划,在规划过程中要注重根据不同的管理目标设定不同的管理方案,借用智囊团对方案进行优中选优并实施;三是对适应性管理规划实施的效果与之前设定的目标进行对比,寻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四是要根据适应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产生原因的分析,对适应性管理进行调整,最终实现适应性管理目标。
3. 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建设与保护同时进行。森林生态功能区是限制开发区中的一类,目前就森林生态功能区定位来讲还是以追求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森林生态功能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在进行建设和开发过程中要尊重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管理主体应对森林生态功能区内的开发情况进行长期监管,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以追求长期的生态效益为优先选择,对于严重污染环境、破坏区域生态、浪费资源能源的产业要予以淘汰,对于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损害生态系统功能的企业要依法关闭;二是在可持续经营管理的要求下,重大资源开发活动必须依法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准,严格进行审批,管理主体要实现问责制,明确行政领导的权责关系; 三是加大保护力度,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和林下经济,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四是要协调好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关系,要综合考虑,尽量达到管理者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
4. 提高森林生态功能区内在驱动力因素的水平。提高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内在驱动力因素水平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在加强动态监测和充分了解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客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要继续加强造林活动,增加森林生态功能区的森林覆盖率;二是在造林过程中,按照近自然的状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林种结构的调整,要尽量恢复森林生态功能区开发前的环境;三是加强森林的管护工作,尤其是要加强自然灾害的防治工作,比如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四是加强珍贵树种的培育工作,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
5. 加强对外在驱动力因素的干预。对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对外在驱动力的干预来讲,自然活动是人类目前无法完全掌控的,只能被动地预防和进行事后的控制,因此需要在进行动态监测和动态评估的基础上,积极地建立完备的预警机制以及所需资源的计划性储备,用以应对自然活动给森林生态功能区带来的影响。
人类对森林生态功能区的积极干预活动是所需时间最短、效果最为明显的,主要是通过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封育措施,恢复森林生态功能区的环境,主要表现在: 一是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生态功能,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划定和建设维护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防护林,巩固和提高区域的主要生态功能;二是保护现有森林,避免人为的滥砍滥伐、偷猎盗猎的破坏性行为;三是加强对森林生态功能区的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执法队伍的素质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做到真正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落实到实处。
[参 考 文 献]
[1]朱立言,孙健. 适应性管理的兴起及其理念 [J]. 湖南社会科学,2008,(6):66-68.[2]白树清. 大小兴安岭生态建设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J]. 林业经济,2009,(11):32.
[3]丁胜,温作民. 南京老山林场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问题的探讨 [J]. 价值工程,2010,(32):15.
[4]赵庆建,温作民,蔡志坚. 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适应性管理模型 [J]. 生态经济,2010,(4):56-57.
[5]韩俊丽,武曙红,栾晓峰,等. 自然保护区适应性管理研究 [J].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3):284-287.
[6]陈积敏. 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视角下的经济增长影响因子分析 [J]. 经济研究导刊,2012,(14):15-16.
[7]陈积敏,温作民. 生态功能要素的影响与分析 [J]. 林业经济,2011,(11):77-80.
〔责任编辑: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