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资源经济
资源经济

树立“三线”思维 加快能源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间: 2015-08-06信息来源:张有生 等 作者:wyg_admin 责编:

 摘要:加快能源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牢牢树立资源消耗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的“三线”思维,推动能源向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系统高效、智能融合方向转型。到2030年实现经济增长与化石能源消费增长脱钩,新增能源需求主要由清洁低碳能源满足,能源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增长转变。为此,应重点实施七大工程,贯彻生态优先原则修订能源法律法规,实现能源环境规划“多规合一”,完善价格财税激励机制,加快建立现代电力市场。

  关键词:生态文明 能源转型 绿色低碳

  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把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到新的政治高度,要求“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能源转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当前,我国能源发展方式与生态文明矛盾突出,可以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制约。一方面,粗放低效的能源开发利用导致资源极大浪费,我国能源资源开采率普遍较低,煤炭回采率仅为30%,能源综合效率比发达国家低10%以上;另一方面,长时间、高强度的能源开发利用严重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我国煤矿采空区累计已超过100万公顷,油气开发是华北地区地下水形成“漏斗”原因之一,水能资源高强度开发显著改变江河湖湿地生态,核能开发对周边环境造成长期隐患,更严重的是我国大气污染物绝大部分来自化石能源燃烧,大规模的煤炭消费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原因。此外,高碳化石能源消费快速增长也使得二氧化碳排放急剧增大,我国已成为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人均排放也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纵观全球,人类社会至今已经历了3个能源时代,实现了从薪材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时代的转变。目前,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世界主要国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建设智能电力系统,加快推动能源向低碳化、无碳化转型,逐步使得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脱钩,并以能源转型助推新一轮工业革命。

  我国仍处于以煤为主的能源时代,远远落后于世界能源发展潮流,这也是我国能源发展与生态文明矛盾尖锐的根本原因。因此,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加快能源转型,尽快取得实效,将大大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二、我国能源转型面临五大方向

  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必须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牢牢树立资源消耗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三线”思维,以资源消耗上线作为能源发展的紧箍咒,以环境质量底线作为能源发展的硬约束,以生态保护红线作为能源发展不可逾越的雷池,加快能源转型,努力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顺应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我国能源转型面临五大方向。

  1.向绿色化转型。从根据资源禀赋条件转向更多基于生态环境承载力标准,科学确定能源生产规模和开发布局。不断提升化石能源品质,优化调整使用领域,提高能源清洁利用水平。科学绿色生产,清洁合理消费,推动能源走环境友好发展道路。

  2.向低碳化转型。坚决控制高碳化石能源消费总量,使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尽早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大力提高各类清洁能源供应能力,使清洁能源逐步满足未来新增能源需求。有保有压,推动能源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

  3.向循环化转型。推进能量梯级利用,千方百计利用低品位能源,提高能源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发展能源综合利用产业,提高综合利用产品比重,建设循环经济园区。提效挖潜,变废为宝。推动能源走节约集约发展道路。

  4.向系统高效转型。构建现代能源网络,实现电力与天然气、热力等多能互补和便捷转换利用。建设终端集成能源供应系统,推动跨部门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大幅提高能源效率,提升能源设施系统化水平,推动能源走系统高效发展道路。

  5.向智能融合转型。构建以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代电网,打造智能化载体平台。建设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能量和信息双向互动,满足多元化服务要求。以电力为核心。电网为平台。推动能源走智能融合发展道路。

  三、主要目标与路径

  到2030年,我国能源转型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形成能源科学绿色生产与合理高效消费的良性局面,清洁低碳能源得到大力发展,能源开发利用格局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全面协调,能源发展走向环境友好、低碳可持续、节约集约、高效集成、智能融合道路,有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阶段性目标实现,为能源革命孕育动力,为建成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具体目标与路径如下。

  1.经济增长与化石能源消费增长脱钩。煤炭消费总量在2020年前后达到峰值,之后逐步下降。其中,煤炭终端分散利用量大幅削减至3亿吨以内。石油消费量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高碳化石能源消费得到有效控制,推动CO2排放峰值在2030年前出现。

  2.新增能源需求主要由清洁低碳能源满足,能源结构大幅改善。天然气作为近中期替代高碳化石能源的关键品种,规模持续快速增加,到2030年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12%。非化石能源逐步成为主体能源,到2030年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22%,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贡献日趋突出。电力将成为最主要的终端能源品种,到2030年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超过32%。

  3.能源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增长转变。到2030年,能源绿色开发和高效利用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余热余压、煤矸石、煤矿瓦斯及其他伴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绿色能源技术不断突破和应用,煤电超低排放技术大规模推广。能源系统全面优化,绿色智能建筑、园区、社区、城市初具规模。电网智能化水平和服务功能大幅提高,初步建成电网、互联网、通信网融合的智能能源互联网。

  四、重点实施七大能源转型工程

  1.强化“节能控需”工程。加大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约束力度。强化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落实重点区域各省目标责任。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大幅减少生活散煤炭利用,着力淘汰燃煤工业锅炉窑炉,优化煤电产业布局,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抑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积极发展替代燃料交通工具,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近中期,要把系统节能作为重点,推动工业、建筑、交通领域能源基础设施融合,促进能源梯级利用由工程项目优化向园区、城市层面综合优化。

  2.能源绿色生产工程。严格按照生态环境承载力标准,科学规划煤炭产能布局。推广煤与瓦斯共采、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先进技术,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整体开发油气田,加强页岩气开发全过程环境监管。贯彻生态优先原则,统筹全国水电建设和运行,稳妥推进西南水电开发项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推动核电清洁高效发展,加强核乏燃料处理。

  3.能源清洁转化工程。严格控制高硫煤矿开采和煤炭使用,提高煤炭人洗率。逐步淘汰层燃式链条锅炉,大力推广煤粉燃烧技术、循环流化床技术。推广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加快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加大煤电厂汞排放治理力度,开展碳捕捉与利用封存应用示范。提高石油炼化脱硫能力,升级汽车氮氧化物排放净化技术。

  4.天然气开发利用规模提升工程。加大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力争到2020年实现常规天然气产能接近2000亿立方米。加快页岩气资源勘探和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形成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体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扩大天然气进口来源和规模。大力提高天然气民用和商用规模,积极推广天然气调峰电站、分布式利用、交通运输应用,有序推动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建设。

  5.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工程。有序开发“三北”风电基地。加大内蒙古等地区的风电开发和外送规模,加快开发东中部内陆、山区、高原地区分散风能资源,积极开发潮间带和海上风电,力争到2030年风电装机达到5亿千瓦。在西北地区建设一批大型太阳能发电站,在东中部地区建设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推进光热发电项目示范,力争到2030年装机达到4亿~4.5亿千瓦。

  6.终端电力替代工程。在纺织、造纸、食品、钢铁、建材等工业领域推广电锅炉和热泵。在农业领域以电动机代替柴油机和农用排灌机械。积极发展电动车、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提高交通电气化水平。在学校、商场、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和居民建筑推动热泵、电锅炉、电采暖、电炊事等利用。

  7.智能能源体系建设工程。全面提升电网输送能力,提高电网与用户的双向互动水平。加强智能电网建设,进行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功率预测、需求侧响应和储能、柔性输电和优化调度,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依托智能电网和城镇建设示范项目,利用分布式发电和储能设备,大力建设区域智能微电网。

  五、主要政策建议

  1.贯彻生态优先原则,法制体制先行。加快制定能源法、修订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煤炭法、电力法等,确立高碳化石能源消费控制导向和可再生能源优先发展地位,引导、规范和约束能源生产消费行为,用体制改革推动能源转型。

  2.探索生态环境、资源、能源重大规划、政策和项目的统筹协调机制和大部制改革。建立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综合管理体系,统筹能源资源环境综合规划,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高碳化石能源消费控制、清洁能源开发供应等规划的“多规合一”。

  3.配套财税政策。逐步提高能源资源税征收标准,试点环境保护税,研究开征碳税,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重要领域行业率先试点示范基础上全面探索推行节能量、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在7个碳交易试点基础上探索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研究建立利用资源环境税收和碳排放权交易有关收入支持清洁低碳能源发展的资金投入机制。

  4.推动市场化改革。按照《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深入推进电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逐步打破垄断、有序放开竞争性业务,加快独立交易平台建设。2020年前试点地区实现突破性进展,2025年前全面建成现代电力市场,实现公益性以外的发售电价格由市场形成,上网电价由用户或售电主体与发电企业通过协商、市场竞价等方式自主确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Z].2012(1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Z].2015-04-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Z].国办发〔2014〕31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Z].国发〔2013〕37号.

  [5]马凯.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求是,2013(09).

  [6]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煤炭环境外部成本核算及内部化方案研究[R].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研究报告,2014.

  [7]吴疆.我国式电力革命[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8]张有生、苏铭.严守资源环境红线,控制煤炭消费总量[J].宏观经济管理,2015(01).

  [9]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中国2050年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暨途径研究[R].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报告,2014.

  [10]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能源转型战略研究[R].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报告,2014.

  来源:《宏观经济管理》2015年第7期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