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特写 > 长三角
长三角

长三角区域发展重在落实“高质量一体化”时间: 2019-06-17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9年06月17日 作者:王彩娜  责编:万山


编者按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5月1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产业链水平。中国经济时报随即派出采访组,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进行调查采访,现推出此组报道,敬请关注。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调查·综合篇

孟夏草木长。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一如合肥天鹅湖畔郁郁葱葱的树木,强劲的生长力扑面而来。

走进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经济开发区的万奔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奔电子”),记者首先听到的是机器嗡嗡运作声,偌大的生产车间里,只需三五个工人操作。由温州客商投资建设的万奔电子于2016年12月正式投产,预计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5亿元。

虽是浙江温州人,万奔电子常务副总经理金赛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却操着一口浓重的“沪普”,“我在上海安家生活了20多年,生产基地从温州搬来广德县后,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广德,一个月左右才开车回一趟上海,需要两个半小时。明年高铁开通后,往返会更方便。”

与万奔电子相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长三角地区上演。人才、资金、技术、平台、企业等各类创新要素与主体在长三角地区顺畅流动与协同共享,正成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动力。

“双城记”渐成“同城化”

从工作生活“双城记”,到产业发展“再布局”,再到优质公共服务“同城化”,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间的跨界交流与合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热情向前推进。每天,合肥南站开往长三角地区的高铁动车约有205趟,平均约有9万人通过合肥南站乘坐高铁动车穿梭于长三角地区。

“我和团队成员能够轻松实现双城的快速往返,兼顾两地的工作和生活。”安徽为臻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赵宝库感觉“方便得很”,该公司从江苏苏州转移而来。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进一步融合,不断完善的高铁网络和城市轨道交通正加速传送着更多像赵宝库这样的“长三角”居民。

金赛勇回忆称,当初企业选择落户时,看重的不仅是优越的地理位置,还有宣城市和广德县行政审批改革的力度和对企业落地所需要素的大力支持。

作为长三角的几何中心,宣城是东部向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经济辐射的必然通道,具有“东部的市场、中部的成本”的天然优势,与苏浙沪相继合作共建了无锡工业园和常州工业园、宣宁产业园、宁杭产业园、经都产业园、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和军天湖沪宣飞地等。

经多年持续推进,宣城在东向融入、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加入“南京都市圈”;2016年入列长三角城市群;2018年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并跻身G60科创走廊高端“俱乐部”。

数据显示,2018年,宣城市来自沪苏浙的投资项目和到位资金占比均达80%以上,与沪苏浙高校院所对接产学研用项目占全部同类项目的45%。2019年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有六成以上来自沪苏浙。

宣城市市长张冬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宣城由主动融入变为互动一体,不仅迎来了难得而宝贵的发展机遇,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一隅观全局。宣城之变,折射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

近日,上海、杭州、宁波、温州、合肥、南京、苏州等7市地铁实现一码通行,未来一年内,支付宝将助力长三角地区所有城市地铁实现扫码跨省互通;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开通上线,首批51个事项可在14座城市异地办理;在去年苏浙皖的8个市级统筹区和上海市开展跨省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后,又新增9个试点区域……诸多利好接连出台,并持续发酵。

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马春雷说,原来长三角一市三省间也有不少合作,比如省际断头路的打通,但这些合作都是基于单个项目,成果都是零星和局部的;随着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推进,制度性、系统性成果开始批量出现。

“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环保一根线,市场一体化,治理一个章,民生一卡通和居民一家亲。”马春雷为“长三角居民”描绘了未来生活愿景。“大家来来往往很方便,隔一条河、隔一条路,走走亲戚,享受一样的公共服务待遇,有什么问题你的政府也可以帮我解决。”

“龙头”上海担当“强核”

“对接”已是过去时,“相融”“相容”才是进行时。以相同或互补要素禀赋为基础、以共同发展目标为纽带的区域融合已是发展的必然选择。

自贸区“领头雁”、长三角城市群“龙头”……在探寻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上海担起新使命,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做足做好“服务”,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与“各扬其长”的苏浙皖,共筑强劲活跃增长极。

开放一直是上海最大的优势和动力。改革开放再出发之时,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重要任务之一,便是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

民建上海市委近日发布的《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总报告》认为,打造以自贸区为核心的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以上海自贸区为引领,加强长三角地区开放发展合作协同,建立自贸区发展联盟,在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和走出去便利化等方面发挥先行先试作用,推动长三角地区高水平开放。”

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上海的核心地区越突出,服务越好,长三角发展就越好,要以上海大都市圈为“强核”拉开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格局。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各地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意愿强烈,都想在国家战略中寻求自身发展的新机遇。如安徽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自去年6月以来,组织赴长三角招商145次,开展协议谈判155次,接待客商考察174批次。

“以前是融入长三角,而今是我们就在长三角。”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于俊堂表示,“G60科创走廊是宣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宣城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攻方向。加入G60科创走廊,我们能享受到长三角的人才资源、供应链资源、行业资源和客户资源。”

G60沪昆高速公路,东起上海,经过浙江嘉兴、杭州……一路延伸至云南昆明。2016年5月,上海松江率先提出沿G60沪昆高速公路构建产城融合的科创走廊。如今,以上海松江为起点,科创直廊串联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已开始多方面的融合探索,在基础建设、创新要素、产业融合等多方面有更多实质性落地。

在安徽合肥起家的科大智能近年来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的资源禀赋合理布局,在上海松江、安徽合肥、江苏苏州分别布局了汽车和航空领域的智能生产线、特种机器人制造和智能物流仓储、智能电器板块。

“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本、技术要素正加速向G60科创走廊集聚。”安徽益佳通电池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数据显示,2018年,G60科创走廊九城市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到1598亿元,发明专利授权38202项、拥有授权专利28万项,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816家,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62个。

上海有国际化的视野及先进的技术优势,而江苏、浙江、安徽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集群丰富,三省一市协同创新,正迸发出意想不到的成果火花。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认为,对于当前长三角而言,要引领带动更大区域发展,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最紧迫的不是简单地各自补短板,更重要的是竞相拉长板,把各自优势变成共同优势,实现“1+ 1+1+1>4”。

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长三角要实现高质量一体化,还需再突破,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位于沪苏浙三省市交界(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重要突破口,上海和江苏、浙江正抓紧研究制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

“上海对内开放,特别是面向长三角和长江流域,一直缺少一个核心承载区,在沪苏浙三省市交界区域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补上了这个‘缺’。”李强希望,把示范区打造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样板间、一体化体制机制的试验田和引领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引擎。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改革是关键。”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建议,将G60科创走廊上升为国家科技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区域合作平台列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持类似观点,安徽省发改委长三角办相关负责人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工作机制主要依靠省级层面协同联动,亟待加强国家层面的协调指导。

合肥市交通局综合规划处负责人曾军提出,长三角东西向大通道以沪汉蓉高铁为主,运能已趋于饱和,且覆盖范围有限、带动力不强,需要通过建设综合性立体交通网络,深化长三角城市群与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的联系,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出于发展利益考虑,部分地区用政策引导产业优先向省内转移,跨省市合作共建需要加快推进和支持,鼓励开展产业园区战略合作。”安徽省发改委长三角办相关负责人希望。

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建议,积极支持上海自贸区向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中有条件的城市扩容,支持自贸区海关监管政策、进出口政策运用到G60科创走廊九城市,推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旌旗在望,鼓角相闻,如今的长三角,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演绎高质量一体化的精彩,值得期待。